气象战

气象战是指采用人工手段影响天气气候作为武器的一种作战形式,亦称为天气战、气候战。是环境战的辅助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制造人为的气象灾难,并将其应用于军事目的的一種作战形式。

历史

自古以来,军人们就幻想有朝一日能够操纵天气对付敌人。早在上古时期黄帝蚩尤涿鹿之战中就流传着蚩尤通过制造大雾使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也描述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呼风唤雨”的气象武器如今已成为现实。

作战样式

当今实用气象战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类:

  1. 为己方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如造雾、消雾等;
  2. 给敌方军事行动制造困难的气象条件,如人工增雨等;
  3. 直接以改变了的气象条件为武器,如控制台风、闪电、冷热、制造酸雨等,通过人为的天气灾害,给作战对象造成困难,使作战人员、物资遭受严重损失等。

通过使用以上三种气象武器,影响局部天气以达到有利于己方的军事目的[1]

应用举例

人造暴雨

人工增雨可以形成大雨、暴雨,甚至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伤人毁物。在越南战争中,美国为了阻断越南北方部队的装备运输,曾于1967-1972年,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的毗邻地区秘密用飞机进行人工增雨,大约进行了2600架次的飞行,撒布了47409个碘化铅和碘化银装置,耗资160万美元,其结果是造成局部地区洪水泛滥,使连接越南北方和南方的“胡志明小道”泥泞难行。

人工干旱

人工增雨相应地也会影响周围地区雨量的减少。这种“时空延伸效应”启发美国国防部萌生了制造“干旱武器”的念头。据悉,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曾于1970年对古巴的“上游”云层进行过播撒碘化银作业,造成了古巴反常的干旱天气。

人工造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在意大利的伏尔特河岸人工制造了5公里长、1.6公里高的雾层,使自己的军队在雾层的掩护下顺利地完成了渡河任务。

人工消雾

20世纪約40年代,英国就设计了一种被称为“斐多”的加热消雾装置,曾保障2500架次的飞机在大雾中安全着陆。

控制闪电

美国曾制定一个“天火”计划,企图通过对积雨云播撒碘化银或金属丝偶极子的方法,抑制闪电的形成,据说此项计划已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还进行了减少云层间放电,增大云地之间放电频率的研究。如果此研究获得成功,就可以人为地制造火灾。

引导飓风

狂风恶浪对军队行动影响极大。元朝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都因遭受大风的袭击而惨败。如果通过人工引导飓风或台风,使之按照需要改变路径,移向敌方,将给敌方造成难以抗衡的破坏。美国国防部和商业部曾共同制定了一个“狂飙”计划,研究引导台风问题。

參考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气象武器 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3-07-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