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

闪电战德語:英語:)又称闪击战,是一种军事学说,采用移动力量迅速地出其不意地进攻,以避免敌人组织起防御線。它脱胎于19世纪普鲁士参谋部的战术「开火渗透」(Fire and Infiltration)。

德意志國防軍二战中大规模运用此战术,对波兰法国苏联的入侵非常有效,但在此之后失去優勢,因為闪电戰需要後方快速補給,必須开发特别的補給车辆、新的通信方法和分散化的指挥方式,戰線拉長後德國反而因為擴張過度陷入難以管理的困境。所謂「閃電戰」這個名詞並非出自德國人之口,而是德軍在法國戰役結束後,美國時代雜誌率先提出的新名詞。

閃擊理論

戰略層面

  • 包含了裝甲部隊、機械化步兵與炮兵,以及空軍優勢火力,運用於作戰層面進行高度協同突擊。
  • 擾亂敵軍部署,迫使對方改變正面和側翼武力,甚至達到使敵軍在兵力組織與分配上自亂陣腳的地步。
  • 以側面迂迴方式,隔開並切斷敵軍兵力。
  • 阻擾敵軍後路,使敵軍無法撤退,包圍並分批殲滅。
  • 威脅敵軍後勤,使其與基地之間喪失聯繫與補給而陷入孤立。
  • 講求速度的震撼,力求放棄抵抗並快速繳獲武器。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戰機、坦克、步兵的协調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機動步兵跟进。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機動步兵。迅速破坏掉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陷敌于瞎子、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戰機、坦克和機動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权,例如在二戰後期西線因盟軍握有制空權,使德軍無法使用閃擊戰。另外此戰術对后勤依賴度非常高,若无法持续给予主力部队充足的補給,便不能发挥最大作用。

戰術層面

①守方陣地②攻方陣地③守方火砲④守方戰車⑤攻方火砲⑥攻方中戰車或重戰車⑦俯衝轟炸機⑧密接支援攻擊機⑨主力戰車攻擊⑩突破、包圍、殲滅⑪機械化步兵⑫摩托化步兵⑬突擊砲。

由於閃電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無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戰結束之後即受英美等軍事學者熱烈研究,在戰術上勾勒出一個詳細的面貌現已不是難事。關於戰術上的細節,根據各家的說法,綜合整理一個對閃電戰的全貌概述。「閃擊戰」大略可略分以下幾個階段[1]

  • 集結(Aufmarsch):意即在攻擊發起前夕,將兵力徹底集中於一個狹窄的正面上。
    • 由於該戰術需「形成重點」(Schwerpunktbildung)之故,真正的攻擊正面還會比集結面更窄[2]
  • 展開(Gefechtsstreifen):為了突破後維持必須的衝力,機械化部隊將會成梯次縱深部署。
  • 突破(Einbruch):使用形成重點後所造成的壓倒性優勢武力,以決定性的衝擊力突穿敵人戰線。
    • 突破的任務一般交給戰車部隊擔任,戰車部隊將以營或連級單位組成「寬椎型」(Breitkeil倒三角形,德軍戰車部隊最常使用的攻擊隊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進行突破[3]。不過若想保留裝甲兵的實力以供往後作戰計,亦有將突破任務交由步兵擔任,待步兵突穿後裝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著機動向敵後挺進以擴張戰果的事例[4]
  • 突穿(Durchbruch):此階段是突破之延續。在完成突破之後,裝甲部隊主力以及其他機械化支援單位會穿越打開的缺口,並進入敵人戰線開始向敵後深入。
    • 此時各部隊指揮官會在部隊先頭,以其自身之觀察掌握全局並隨時將敵情向後回報。
    • 突進縱隊中除了戰車外,尚會編入戰鬥工兵、裝甲步兵以在任何情況下對前進中的戰車單位提供支援,他們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帶裝甲人員車輛上,戰鬥工兵則攜帶各種器材甚至架橋裝備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礙物。
  • 擊虛與鑽隙(Die Flächen und Lückuntaktik):突破時期結束,開始全速向敵後方做大縱深的突進。這樣的做法揚棄了傳統的向兩翼席捲的戰法,不過這算是法國人所創的較快捷的方法[5]
    • 一旦通過突破口後,各縱隊即成扇形展開,沿著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進,以避免交通壅塞現象發生。
    • 先頭通常由偵蒐部隊組成的前衛尖兵,他們在前方或側翼上搜索前進,進行尋找開放道路、偵測敵情,並提供預警並搶占如制高點、橋梁等重要戰術要點。
    • 突進縱隊便會依照他們的情報,選擇適當、無敵方顧慮的路線前進。面對敵人時,如無須做戰鬥時則盡量避免,選擇繞開,儘可能採取迂迴滲透的手段,只有在沒有辦法的情況才實施戰鬥。至於繞過的敵人則由後續部隊趕上肅清之。由於持續不斷的運動,戰鬥時將以機動砲兵或申請戰術空軍火力支援攻擊[6]。這支深入敵後的機械化大軍並不顧慮逐漸延長的暴露側翼,因為快速的機動將提供他們足夠的保護。如非不得已,突進部隊將不會離開道路做越野運動,因為這會產生不必要的延誤。
    • 在領先挺進的裝甲部隊後面則是機械化步兵部隊,以填補裝甲部隊推進後產生的空隙,後面才是徒步運動的一般步兵師。機械化部隊的補給車隊也沿著同一條交通網以追趕戰鬥部隊。為了要在少數可用的道路上運動上千輛的車輛以維持其攻勢的高度動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將格外重要,工作也極端複雜。
  • 席捲(Aufrollen):這是「閃電戰」最後一個階段。現在整個突進部隊將以敵人的交通線為目標,進行分割並包圍遭孤立的敵軍主力。
    • 除了1940年的敦克爾克包圍戰是利用英倫海峽進行單翼包圍外,幾乎二戰所有的「閃電戰」皆是以兩翼進行包圍作戰。
    • 待雙鉗合圍後,剩下的工作就是圍殲包圍網內的敵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隊擔任,裝甲部隊則從前線補給整合戰力後再繼續往下一個目標推進。

发展

闪电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人富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提出的关于机械化战争的理论。装甲车辆的出现,以及内燃机广泛运用于战争,导致陆战產生根本性变革。军队的运输能力,行军速度,防护能力,突击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军事指挥、战略战术也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富勒提出组建以坦克为核心的,由职业人员组成的小型精干的机械化装甲部队,集中灵活机动、防护力强、火力猛烈的特点;强调发挥装甲快速机动能力,像火灾初起时就扑灭火灾一样,在敌人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就通过迅速坚决的行动,攻占战略要地或切割敌人的防御;以瓦解敌人的士气,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为目的,而不是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那样强调从肉体上消灭敌人。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可视为闪电战战术的理论雏形。

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古德里安和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等军事家进一步发展了机械化战争理论,提出了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运用的原则,而不是分散配属给步兵部队。这期间,纳粹德国和苏联开始出现较大规模适应的机械化作战编制,各国普遍装备了坦克和各种装甲战车,并且在作战构想中开始运用坦克、飞机、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以达到快速致胜的目的。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的序幕,德国充分运用其在航空兵装甲兵上的优势,快速突破波兰部队的防御后纵深迂回到波兰防线的后方,分割包围了大批波兰部队。合围中的波兰军队不仅丧失了补给和通讯交通,而且由于战线后方被占领,失去了退却到国土纵深休整补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波兰军俘虏。仅仅28天后,波兰首都华沙被攻克,36天后,波兰有组织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兰战役被视为闪电战的开山之作,其后德国入侵挪威比利时荷兰、法国都采用了类似的战术,藉此避開了马奇诺防线,即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协同、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从而在精神上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这种作战形式被称为“闪电战”。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也采用这种战术,在初期取得很大战果。


弱点

闪电战的最大弱点有二:

  • 若留在后方的敌军部队没有被完全消灭,容易向后方发动反攻。
  • 由于闪电战的快速进军,补给线一夕之间被迅速拉长,一旦补给跟不上,前方部队容易成為强弩之末,攻勢停滯,就可能受到反攻。同时,补给部队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擊。

註解

  1. Albert A. Nofi, "The Blitzkrieg: Evolution of a Military Instruction", The War against Hitler, edited by Nofi Albert A.,(Conshohocon: Combined Book Inc., 1995)p.14.
  2. Richard Simpkin, Tank Warfare,(London: Brasseys Publishers Limited, 1979)p.44.
  3. Thomas L. Jentz, Panzer Truppen,(Atglen: Schiffer Publishing Inc., 1996)chpt.9.
  4. Edgar Röhricht, 殲滅會戰的各種問題,(台北:實踐學社)p.36.
  5. J. F.Fuller, The Second Would War 1939-1945.(London: Eyre and Spottiswoode, 1946)p.52.
  6. R. Ernest Dupuy , amd N. Trevor, Miliary Heritage of America.(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56)p.43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