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 (西晉)

江州中國西晉時至元朝時的。早期幅员广袤,包括今天江西省福建省的大部和浙江省的一部分,南朝後期轄境縮小,隋朝以後轄境僅限於今天江西省九江市一帶。

江州
西晉元朝
 

 

291年-607年

617年-742年

758年-1277年

 

 

歷史
 - 成立 291年
 - 改為九江郡 607年-617年
 - 改為潯陽郡 742年-758年
 - 廢除 1277年
人口
 - 464年估計 52,033戶,377,147口[1] 
 - 639年估計 6,360戶,25,599口[2] 
 - 1102年估計 84,569戶,138,590口[3] 
現隸屬於  中国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

沿革

晉朝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以荊、揚二州疆土廣遠,統理尤難,分揚州七郡(豫章國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南康郡建安郡晋安郡)與荆州三郡(武昌郡桂阳郡安成郡)合十郡置江州,治豫章國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江州之名係因江水之名而來。永興元年(304年),分揚州廬江郡、江州武昌郡置尋陽郡,屬江州。永嘉元年(307年),桂陽郡改屬湘州

東晉時,江州成为军事重镇,僑置新蔡郡咸康六年(340年),州治遷至尋陽郡柴桑縣(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永和元年(345年),州治遷回南昌。不久又遷至柴桑。[4]

南朝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武昌郡改屬郢州。至此,江州領十郡:尋陽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南康郡建安郡晋安郡安成郡南新蔡郡

南朝梁天監中(502年-519年),分晋安郡南安郡普通五年(524年),建安郡改屬東揚州大通二年(528年),分豫章、庐陵、临川三郡置巴山郡。後分尋陽郡僑置太原郡承聖元年(552年),临川郡改屬寧州。承聖二年(553年),鄱陽郡改屬吳州太平元年(556年)前後,分豫章郡豫寧郡,安成、巴山、豫寧三郡改屬高州,豫章郡新吳縣等地改屬南江州。太平二年(557年),尋陽、太原等郡改屬西江州,江州徙治南昌。同年,南江州、西江州併入江州。至此,江州領七郡:尋陽郡豫章郡庐陵郡南康郡晋安郡南安郡太原郡

南朝陳初,江州徙治尋陽郡柴桑縣湓口城(今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天嘉四年(563年),廢高州,其所領臨川、安成、安樂、巴山、廣豐、豫寧六郡改屬江州。光大二年(568年),晉安、南安二郡改屬豐州;廢吳州,其所領鄱阳郡還屬江州。太建五年(573年),北伐得齊昌郡新蔡郡高唐郡晋熙郡,屬江州。太建八年(576年),分江州晋熙、新蔡、高唐三郡置晉州。太建十一年(581年),齊昌郡失陷。至此,江州領十二郡:尋陽郡豫章郡庐陵郡南康郡鄱阳郡临川郡安成郡安樂郡巴山郡廣豐郡豫寧郡太原郡[4]

隋朝

隋代行政区划变遷
区划開皇元年区划大業3年
江州鄱陽郡
鄱陽郡鄱陽县 余干县 弋陽县
鄱陽县 广晋县 銀城县
余干县 安仁县 上饒县
葛陽县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後廢郡,分江州置洪州(故豫章郡部分、豫寧郡廣豐郡巴山郡部分)、吉州(故庐陵郡安樂郡安成郡部分)、袁州(故安成郡部分、豫章郡部分)、虔州(故南康郡)、撫州(故临川郡巴山郡部分)、饒州(故鄱阳郡);廢尋陽郡尋陽縣太原郡龍城縣,二縣直屬江州。江州辖境縮小到今天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彭泽县湖口县都昌县等地。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尋陽縣彭蠡縣龍城縣彭澤縣大業三年(605年),改江州為九江郡彭蠡縣湓城縣[5]

太平元年(617年),改九江郡為江州。同年,後梁取江州,下辖湓城、彭澤二县。

唐朝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佔領江州,分湓城縣潯陽縣,州治仍為潯陽縣湓口城(今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武德五年(622年),分湓城縣楚城縣(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赛阳镇荆林街),分彭澤縣(今江西省彭澤縣瀼溪镇和团村)置樂城縣(今江西省彭澤縣黄岭乡旧县街)、都昌縣(今江西省都昌縣蔡岭镇洞门口村),彭澤、樂城、都昌三縣改屬浩州。武德八年(625年),廢浩州,彭澤(樂城併入)、都昌二縣還屬江州;湓城縣併入潯陽縣。貞觀八年(634年),楚城縣併入潯陽縣。至此,江州領三縣:潯陽、彭澤、都昌。

天寶元年(742年),改江州為潯陽郡至德二載(757年),分彭澤縣、鄱陽郡鄱陽縣宣城郡秋浦縣至德縣(今江西省东至县尧渡镇梅城),屬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潯陽郡為江州,至德縣改屬饒州[6]

南吳順義七年(927年),分潯陽縣德安縣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改潯陽縣為德化縣。昇元三年(939年),分德化縣瑞昌縣保大七年(949年)前後,分德化縣湖口縣。保大十一年(953年),分彭澤縣東流縣。至此,江州領七縣: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都昌、東流。[7]

宋元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平江南,取江州,屬江南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分都昌縣置星子縣,東流縣改屬池州。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都昌、星子二縣改屬南康軍咸平三年(1000年),析置廣寧監。至此,江州領五縣一監: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廣寧監。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兩路,江州屬江南東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合兩路為一路,江州屬江南路紹興元年(1131年),分江南路為兩路,江州屬江南西路[8]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佔領江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江州為江州路[9]

長官

晉朝江州刺史(291年-420年)
劉宋江州刺史(420年-479年)
南齊江州刺史(479年-502年)
南梁江州刺史(502年-557年)
陳朝江州刺史(557年-589年)
  • 周迪(557年-563年)
  • 吳明徹(562年-563年)
  • 侯安都(563年)
  • 黃法𣰋(563年-565年)
  • 章昭達(565年-568年)[57][58]
  • 陳叔陵(568年-572年)
  • 陳叔堅(572年-575年)
  • 陳伯山(575年-579年)
  • 陳叔英(579年-583年)[59]
  • 陳叔堅(583年)
  • 陳叔文(583年-584年)
  • 陳叔重(584年-?)
  • 陳嶷(?-588年)
  • 陳彥(588年-589年)[60]
隋朝江州刺史(589年-607年)
唐朝江州刺史(621年-742年,758年-907年)
  • 盖彦举(621年)
  • 李襲志(江州總管兼任,622年-623年)
  • 侯君集(江州都督兼任,626年)
  • 鄭善果(629年)
  • 郭孝恪(贞观前期)
  • 左難當(640年見任)
  • 趙行德(贞观年间)
  • 冉仁才(贞观年间)
  • 陶銳(贞观年间)
  • 夏侯绚(653年,未任)
  • 史玄道(唐高宗时)
  • 李亶(唐高宗时)
  • 張嘉言(唐高宗时)
  • 長孫誼(武周初年)
  • 李同恩(武周时)
  • 張戩(唐中宗时)
  • 李訥(726年-?)
  • 獨孤禎(731年見任)
  • 李尚辭(735年見任)
  • 戴希谦(开元年间)
  • 元邕(开元年间)
  • 柳贞望(开元年间)
  • 裴酆(开元年间)
  • 浔阳郡太守
  • 竇從昭(唐肃宗时)
  • 蕭華(广德年间)
  • 徐向(765年)
  • 封某(766年)
  • 李芃(約767年)
  • 陶銑(?-769年)
  • 相里造(769年-771年)
  • 李承(771年-772年)
  • 薛弁(773年-774年)
  • 包佶(780年見任)
  • 王鍔(783年-?)
  • 韋應物(785年-787年)
  • 柳渾(787年)
  • 崔衍(791年見任)
  • 嚴士良(795年見任)
  • 盧虔(?-797年)
  • 李康(798年見任)
  • 李歸期(801年)
  • 魏弘簡(贞元年间)
  • 韋汎(贞元年间)
  • 孔戣(元和初年)
  • 张勔(?-813年)
  • 李萬卷(815年)
  • 張錫(817年)
  • 李靦(817年見任)
  • 崔能(818年見任)
  • 竇常(元和末年)
  • 錢徽(821年)
  • 李渤(822年)
  • 李景信(宝历、大和年间)
  • 韋珩(829年-831年)
  • 郑鲂(831年)
  • 趙蕃(?-835年)
  • 李珏(835年-836年)
  • 长孙某(开成年间)
  • 杜慥(838年-841年)
  • 苗愔(841年)
  • 張又新(842年-843年)
  • 楊嗣復(846年)
  • 鄭魴
  • 王某
  • 虞玟
  • 于安仁
  • 李华
  • 刘长卿
  • 苗耽
  • 李玄
  • 崔黯(849年見任)
  • 李回(851年—852年)
  • 皇甫鉟(大中年间)
  • 裴夷直(大中年间)
  • 李遠(大中年间)
  • 裴行諷(860年見任)
  • 段成式(咸通初年)
  • 盧簡方(咸通初年)
  • 李正範(863年)
  • 李章(864年見任)
  • 苗紳(867年-868年見任)
  • 崔沆(咸通年间)
  • 李體仁(?-874年)
  • 塗曉(乾符年间)
  • 陳輦(?-876年)
  • 劉秉仁(?-877年)
  • 陶祥(877年-?)
  • 薛能(880年)
  • 高霸(中和年间)
  • 曾徒(?-890年)
  • 陳卓(894年見任)
  • 李奉宗(光化年间)
  • 鍾延規(?-906年)[62]
宋朝知江州軍州事(975年-1275年)
元朝知江州事(1275年-1277年)
  • 呂師夔(1275年-1276年)[98]

參見

參考文獻

1、魏嵩山 主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1995年5月第一版) 2、田余庆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东晋门阀政治》(2012年5月第五版)

  1. 宋书》州郡志
  2. 旧唐书》地理志
  3. 宋史》地理志
  4.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
  5.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隋代卷》
  6.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7.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五代十國卷》
  8.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
  9. 《元史·卷六十二·志第十四》
  10.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裴註引《諸葛氏譜》
  11.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
  12. 《世說新語·儉嗇第⼆⼗九》劉孝標注引《永嘉流⼈名》
  13. 《晉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14.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裴註引王隱《晉書》
  15. 《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
  16.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
  17. 《晉書·卷七·帝紀第七》
  18. 《資治通鑑·卷九十四·晉紀十六》
  19. 《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20. 《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21. 《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
  22.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23. 《晉書·卷九十三·列傳第六十三》
  24.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25. 《晉書·卷八·帝紀第八》
  26. 《晉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27.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28. 《晉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29. 《晉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六十九》
  30. 《晉書·卷八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31. 《宋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七》
  32. 《宋書·卷五十二·列傳第十二》
  33. 《晉書·卷十·帝紀第十》
  34. 《宋書·卷四十五·列傳第五》
  35.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
  36.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
  37. 《宋書·卷六·本紀第六》
  38. 《宋書·卷七·本紀第七》
  39.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40. 《宋書·卷九·本紀第九》
  41. 《宋書·卷十·本紀第十》
  42.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
  43.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44. 《南齊書·卷四十五·列傳第二十六》
  45.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46.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47. 《南齊書·卷七·本紀第七》
  48. 《南齊書·卷八·本紀第八》
  49. 《梁書·卷二·本紀第二》
  50.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
  51. 《梁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七》
  52. 《梁書·卷四·本紀第四》
  53. 《陳書·卷一·本紀第一》
  54. 《梁書·卷五·本紀第五》
  55. 《梁書·卷六·本紀第六》
  56. 《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
  57.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
  58. 《陳書·卷四·本紀第四》
  59.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60. 《陳書·卷六·本紀第六》
  61. 倪廣龍《隋代刺史研究》
  62.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
  63. 《宋史·卷二百八十五·列傳第四十四》
  64. 《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傳第三十六》
  65. 《宋史·卷三百二十四·列傳第八十三》
  66. 《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傳第八十》
  67. 《宋史·卷十四·本紀第十四·神宗一》
  68. 《宋史·卷三百三十三·列傳第九十二》
  69. 《彭待制汝礪墓誌銘》
  70. 《宋史·卷三百五十五·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71. 《宋史·卷三百六十三·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72. 《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73. 《宋史·卷二十五·本紀第二十五·高宗二》
  74. 《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75. 《宋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高宗三》
  76. 《宋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高宗四》
  77. 《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傳第二百〇四·文苑七》
  78. 《宋史·卷四百五十二·列傳第二百一十一·忠義七》
  79.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80. 《宋史·卷四百〇四·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81. 《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82. 《宋史·卷三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83. 《宋史·卷三百九十四·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84. 《宋史·卷三十八·本紀第三十八·寧宗二》
  85. 《宋史·卷三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86. 《宋史·卷四百〇一·列傳第一百六十》
  87. 《宋史·卷三百九十六·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88. 《宋史·卷三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89. 《宋史·卷四百·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90. 《宋史·卷四百〇六·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91. 《宋史·卷四百〇五·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92. 《宋史·卷四十二·本紀第四十二·理宗二》
  93. 《宋史·卷四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94. 《宋史·卷四百二十五·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95. 《宋史·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理宗四》
  96. 《宋史·卷四十五·本紀第四十五·理宗五》
  97. 《元史·卷八·本紀第八》
  98. 《元史·卷九·本紀第九》

Template:十國行政区划 Template:北宋行政区划 Template:南宋行政区划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