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戶籍國民

無戶籍國民,是指未曾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設有戶籍中華民國國民[1]。依現行中華民國的《國籍法》第2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屬中華民國國籍: 一、出生時父或母為中華民國國民。 二、出生於父或母死亡後,其父或母死亡時為中華民國國民。 三、出生於中華民國領域內,父母均無可考,或均無國籍者。 四、歸化者。” 中華民國之《入出國及移民法》定義無戶籍國民為居住中華民國領土以外,且沒有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的國民[2]

這類人士可受到中華民國的外交保護並領取中華民國護照。然而,國籍只是可否居留臺灣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無戶籍國民必須受中華民國《入出國及移民法》管理,且必須在2年期間於臺灣地區居留1年以上,才能享有全民健康保險。除此之外,年滿36歲之男性可免除服兵役義務

無戶籍國民起源於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主權宣示。在此情形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與許多海外華人,基於中華民國《國籍法》皆為中華民國國民。與無戶籍國民相對的類別為有戶籍國民,只有後者可在臺灣地區具有權利與義務,前者則會受到中華民國的移民法規管制。

港澳居民與大陸地區人民入境臺灣地區,皆視為中華民國國民:如果這類人士尚未登記戶籍,則必須申請入出境許可證而非簽證,如果要居留臺灣則必須申請臺灣地區居留證等符合其身份的居留證,而非外僑居留證[3],且在其他安排上與海外無戶籍國民不同。蒙古國公民在2002年之前,與中國大陸居民皆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管理。然而在2002年,該條例經修法[註 1],將蒙古國自大陸地區排除。從此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將蒙古國公民視為外國人,需申請簽證而非入出境許可證入境臺灣地區[4][5]

大約2,000名無戶籍國民原先居住於菲律賓[6]。許多菲律賓華人的父母是從中華民國控制的中國大陸地區而來,這些華人皆擁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也有可能取得菲律賓公民身份。由於其雙親與臺灣地區沒有聯繫,因此屬於無戶籍國民[7]。另外一群無戶籍國民是所謂的泰北孤軍中華民國陸軍士兵在國共內戰後期,與其後代從雲南省逃亡至泰國北部與緬甸北部[8]。 還有原籍山東的韓國華僑大多數是中華民國無戶籍國民,以外僑居留韓國。並在當地設有華僑學校及華僑協會。

身分證明文件與護照

無戶籍國民的中華民國護照,在個人資訊頁中沒有列出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

現時無戶籍國民不能直接申領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此類國民如獲得居留臺灣的許可,則必須先領取中華民國居留證。如果要取得國民身分證,必須符合居留期間規定並需在臺灣地區進行首次戶籍登記[6]

部分無戶籍國民有資格領取中華民國護照[9]。事實上,《護照條例》並沒有提到戶籍登記為取得護照的先決條件[10]。《護照條例施行細則》提供無戶籍國民領取護照的詳細規則。在該法第4條規定,無戶籍國民在申請護照時不必出示國民身分證。第12條規定無戶籍國民可在護照上取用中文姓名;相反,其餘國民的護照只能使用身分證上的中文姓名。第11條第1項第5款規定,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只會在有戶籍國民的護照個人資料頁上顯示[11]。因此,無戶籍國民的護照不會出現身分證統一編號[1]

中華民國法律規定,中華民國護照可以用特殊方式,發給同時擁有香港居民澳門居民或大陸地區人民身份之中華民國國民[註 2][註 3]。在《護照申請及核發辦法》第15條規定,香港居民、澳門居民、大陸地區人民或持有中國大陸當局發行之護照的人民,只能在特殊許可下取得中華民國普通護照;此外,如果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不論是否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成為大陸地區人民,其護照將會被撤銷[10]。2010年代之后,此类人士被称为“脫台者”。然而,在主權移交前取得華僑身分的香港與澳門居民,則不適用其特別許可規定;相反,他們仍可能適用其他海外華人的申請規範[12]

入出境管制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

無戶籍國民護照內的入國許可證,可允許在有效期間內多次進入臺灣地區,每次可停留3個月。

1991年,中華民國政府制定更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限制無戶籍國民進入臺灣地區以及領取身分證[6]。在《入出國及移民法》第8條規定,無戶籍國民可以在臺灣地區停留3個月,並可以延長3個月[2]。第7條則允許內政部移民署拒絕無戶籍國民的入境許可;第14條及第15條則允許移民署驅逐已入境臺灣地區的無戶籍國民[2];拒絕入境及驅逐出境的方式另訂有詳細的規範[13]。至於港澳居民及大陸地區人民則有單獨的拒絕入境及驅逐出境法規[14]。1991年至2011年,中華民國政府統計紀錄顯示,有9,138,211無戶籍國民人次以短期停留方式入境臺灣地區(不含港澳居民及大陸地區人民);而無戶籍國民的每年入境人次從1991年的1,444,830人次,逐年降至2003年的19,679人次,此後僅略微增加[15]

截至2011年3月 (2011-03),無戶籍國民持有中華民國護照進入臺灣地區,必須要申請入國許可證、居留證,或取得僑務委員會背書或批准,或是已註記持有F-2或F-5居留簽證韓國外國人登錄證[1]。2011年8月,中華民國外交部宣布無戶籍國民無需申請臨人字號入出國許可,即可使用中華民國護照入境臺灣地區[16]。1997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造訪臺灣時,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是由內政部警政署核發入出境許可證。然而在2001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再次造訪臺灣時,則是以無國籍身份申請,並由領事事務局依據印度政府核發之身份證明書給予簽證[17][18]

香港、澳門與中國大陸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

由於無戶籍國民無法持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這類人士無法依照有戶籍國民的方式至香港中國大陸旅遊。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必須以國民身分證或戶口名簿(16歲以下)申請[19]。同樣地,香港的入境政策規定必須持有特區政府認可的身份證明文件,只包含國民身分證或註記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的旅行文件[20][21]

針對想要在中國大陸及港澳旅行,但沒有取得中國大陸旅遊許可的國外無戶籍國民,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館處規定,如果持有外國護照者,應以外國護照申請簽證;如果只持有臺灣當局發行之旅遊證件,則應當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至於前往香港的無戶籍國民,則必須進一步向香港入境事務處申請入境許可。部分駐外館處(亞特蘭大伯斯雪梨)以及駐香港特派員公署規定可持有臺灣當局發行之旅遊文件副本申請旅行證[22][23][24][25];然而其他駐外館處(布里斯本開普敦哥本哈根愛丁堡渥太華溫哥華)則規定必須以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副本申請[26][27][28][29][30][31]韓國出生日本華僑女演員邢慧君(後藤希美子)於2003年前往中國大陸工作,在申請入境許可時遇到麻煩;最後她取得華僑通行證,作為中國大陸地區旅行許可的替代品[32][33]

其他司法管轄區

有戶籍國民與無戶籍國民護照的簽證要求比較。

授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國家及地區可能會限制部分人士的免簽證或落地簽證資格,其判定原則在於護照上是否有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由於無戶籍國民沒有國民身分證,因此他們的護照不能獲得部分國家的免簽證資格,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日本申根區英國以及美國[34][35][36][37][38][39]。2010年,時任外交部政務次長沈呂巡表示,在與澳大利亞協商免簽證措施期間,曾提出將無戶籍國民也納入免簽證範圍中,但澳大利亞方認為這類人士缺乏返回原居地的條件而拒絕這項請求[40]。同樣地,美國只授予印有身分證統一編號的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免簽證;沒有身分證統一編號的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被視為無國籍人士而需要申請簽證,排除在臺美簽證互惠的框架之外[41][註 4]。無戶籍國民持中華民國護照入境新加坡,則必須要有臨人字號入出國許可[42]。目前無戶籍國民持中華民國護照可以免签证入境除梵蒂冈外其余14个中华民国的邦交国。

居留臺灣地區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9條列出無戶籍國民在臺灣地區居留的條件,包含就業、學習與投資。第10條則規定無戶籍國民可在一定條件下,於居留滿一定期間後進行戶籍登記[2]。《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申請入國居留定居許可辦法》提供更多法律規定的流程細節[43]。港澳居民居留臺灣地區與進行戶籍登記則以單獨法規進行管理[44];基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隱憂,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地區人民的居留與戶籍登記採取更嚴格的管制措施[45]。依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2條,除非是歸化人士,或是未滿20歲且其父母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者,否則使用外國護照或無國籍旅行證件入境臺灣地區的無戶籍國民不得申請居留[2]。1991年至2001年,共計141,660名無戶籍國民獲得居留權,215,825名無戶籍國民已進行戶籍登記而取得有戶籍身份。與短期造訪的人數相反,無戶籍國民的居留與戶籍登記人數呈現上升趨勢,居留人數從1,085人上升到4,903人,戶籍登記人數從10,820人上升到17,048人[15]

許多泰緬孤軍的後代會以偽造或被盜的護照入境臺灣,通常會進入臺灣的大學院校就學。即便他們這類行為被發現,原居國不會接受這些人的遣返,因為這些國家不承認他們為該國公民[8]。2009年,立法院通過《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案,豁免1999年5月2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止無法遣返的875位移民以及107名抵達臺灣的海外藏人,並給予申請居留許可的權利[46],相關內容明訂於該法第16條[2]

某些外國人可能會以特殊方式歸化中華民國國籍,成為無戶籍國民,也就是「因歸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但未設籍國民」[9]。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的父母,於海外地區生下子女,這類人士也屬於無戶籍國民。然而根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9條第1項及第3項,上述兩類公民必須在沒有其他特定資格下在臺灣地區獲得居留許可,並在居住一段時間後進行戶籍登記。同法第10條第1項及第3項則規定進行戶籍登記所必須居留的年限:連續居住1年、居留滿2年且每年居住270日以上,或居留滿5年且每年居住183日以上[2]

其他國民權利與義務

無戶籍國民不能享有全民健康保險,這個議題在2010年引發了抗議行動[47]。如果無戶籍國民的雇主沒有為他們購買醫療保險而遭受職業傷害,這類國民也無法獲得勞工賠償;其中一個代表案例是居住在臺灣10年以上的無戶籍國民蔡忠理。他在工廠事故中失去手臂後,無法獲得勞工賠償[7]。2011年,某位無戶籍國民與另一位前無戶籍國民開始收集連署,準備參與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這兩位無戶籍國民與另外三名與他們一起參與競選的外國移民,依法沒有參選資格,但他們無論如何會繼續收集連署,以喚起大眾對於健保法規現況的瞭解[48]

依據《就業服務法》第79條[註 5],內政部移民署規定無戶籍國民必須申請就業許可,才能在臺灣地區工作;但只有中華民國國籍而沒有其他國家國籍的無戶籍國民可以豁免申請許可[49]

根據《歸化我國國籍者及歸國僑民服役辦法》第3條規定,無戶籍國民並非徵兵對象,除非他們已進行戶籍登記並從登記之日起算滿1年,才會賦予服役義務[50]

備註

  1. 詳見,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03-12-29 [2011-12-26]
  2. 「大陸地區人民」指的是在《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中,於中國大陸設有戶籍之人民。參見,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3)
  3. 中華民國所定義的「香港居民」或「澳門居民」,在《香港澳門關係條例》中指的是只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或香港當局簽發之旅行文件的永久居民;澳門居民也是類似的規定,即只持有葡萄牙護照或澳門當局簽發之旅行文件的永久居民。上述規定與《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中的規定有所差異。參見,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06-05-30 [2011-12-21]
  4. As stated by the 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 "Passports issued since 20 May 2000, meet the definition of a passport under INA requirements as long as they contain a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 on the biographic page. Despite the term 'passport' on the cover, documents that do not show that the bearer has a Taiwan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 do not allow the bearer unrestricted right to enter and/or reside in Taiwan and do not satisfy the definition of a passport under INA 101(a)(30). Pursuant to 22 CFR 41.104(b), the Department has waived the passport requirement for bearers of such documents, who may be issued visas on Form DS-232 if they are otherwise eligible. Visas should be limited to a single entry within three months. Such persons are considered stateless for visa issuing purposes."
  5. 「無國籍人、中華民國國民兼具外國國籍而未在國內設籍者,其受聘僱從事工作,依本法有關外國人之規定辦理。」,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09-05-13 [2011-12-30]

參考文獻

  1. (PDF), National Immigration Agency, 2011-03-18 [2011-12-21]
  2. , , 臺北市: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16-11-16
  3. , 臺北市: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 2017-10-16
  4. , The China Post, 2002-02-27 [2011-12-26]
  5. , Taipei TImes, 2002-09-10 [2011-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8)
  6. , Taipei Times, 2011-09-20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1)
  7. Huang, Shelley, , Taipei Times, 2009-12-02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8. Loa Iok-Sin, , Taipei Times, 2008-08-15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4)
  9. , , Taipei: 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 2005-09-28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3)
  10. ,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00-05-17 [2011-12-21]
  11. ,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11-06-29 [2011-12-21]. English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vailable from the 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
  12. , , Taipei: Control Yuan: 23, 2010-09-04 [2011-12-26]
  13. ,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08-07-08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14. ,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00-03-24 [2011-12-26]
  15. , , Taipei: National Immigration Agency, 2011-11-24 [2011-12-22]
  16. , Apple Daily, 2011-08-16 [2011-12-21]
  17. Ko Shu-ling; Jenny W. Hsu, , Taipei Times, 2009-08-28 [2011-12-21]
  18. , China Post, 2009-08-27 [2011-12-21]
  19. , , Hong Kong: Liaison Offi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2006-11-26 [2011-12-22]
  20. (PDF), Hong Kong: Immigration Department, July 2008 [2011-12-22]
  21. (PDF), Hong Kong: Immigration Department, July 2008 [2011-12-22]
  22. , , Consulate-Gener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Sydney, July 2010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2)
  23. , , Chinese Visa Office at Atlanta, 2008-02-01 [2011-12-22]
  24. , , Consulate-Gener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Perth,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25. , , Office of the Commissioner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11-06-14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1)
  26. , (PDF), Consulate-Gener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Brisbane, 2007-01-01 [2011-12-22]
  27. , ,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Edinburgh, 2009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28. , ,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Canada, 2011-07-26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29. , , Consulate-Gener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Cape Town,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30. , ,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Denmark, 2006-05-04 [2011-12-22]
  31. , , Consulate-Gener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Vancouver, 2011-06-03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32. , Liberty Times, 2003-10-21 [2011-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6)
  33. , Apple Daily, 2003-10-21 [2011-12-30]
  34. (PDF),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2011-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28)
  35. , , 2011-08-20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36. , , Taipei: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09-04-01 [2011-12-21]
  37. , Jap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ay 2011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2)
  38. , , Taipei: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10-12-27 [2011-12-22]
  39. ,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 2010-11-22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40. , Apple Daily, 2010-12-26 [2011-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2)
  41. , ,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4)
  42. , , 2011-10-25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3. ,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00-10-15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44. ,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00-09-07 [2011-12-26]
  45. , Taipei: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2010-06-07 [2011-12-26]
  46. , DWNews.com, 2009-01-12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47. Huang, Shelley, , Taipei Times, 2010-06-02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48. Loa Iok-sin, , Taipei Times, 2011-09-26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49. , , Taipei: National Immigration Agency, 2003-11-04 [2011-12-22]
  50. , , Taipei: Ministry of Justice, 2002-12-30 [2011-12-21]. English translation also available.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