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孝胥

鄭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3月28日),蘇龕海藏中國福建省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亦是滿洲國建國的參與者之一,後出任滿洲國國務總理,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大师。

鄭孝胥
 滿洲國第1任总理大臣
任期
1932年3月9日-1935年5月21日
领袖愛新覺羅·溥儀
前任
继任無,張景惠(國務總理大臣)
个人资料
出生1860年5月2日
太平天国苏褔省蘇州
逝世1938年3月28日(1938歲-03歲-28)(77歲)
 滿洲國新京(今吉林省长春市

生平簡歷

鄭孝胥為翰林鄭守廉之子。光緒八年(1882年)中福建鄉試第一名(解元)。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鄭孝胥曾參與戊戌變法,與唐才常有過交往;立憲運動時期,鄭孝胥也曾經參加上海商務印書館上海儲蓄銀行的創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動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鄭孝胥受岑春煊派遣,出任預備立憲公會會長,要求清廷儘速召開國會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鄭孝胥以遺老自居,後擔任溥儀的內務大臣與顧問。郑孝胥早年在清廷驻日本大使馆做书记官,由此与日本人关系密切,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他一手安排溥仪住进日本使馆。民国十四年(1925年)随溥儀从北京潜逃至天津日租界。與日本方面也多有接觸,致力於溥儀的復辟。他提出,先通过日本建立一个政权,然后积极推动国际列强共管。他曾在日记中写到: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鄭孝胥勸說溥儀前往東北,招致朱益藩等人的怒斥,並且與日本方面達成建立滿洲國的協議,並負責起草《滿洲國國歌》與《建國宣言》。滿洲國的成立對於清遺民而言,實具有「中興清室」與「防共」的雙重作用。然而,滿洲國的「王道」與傳統中國的文化理念有所不同,其中甚至摻揉了法西斯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思想。質言之,鄭孝胥透過「再造」中國的傳統,為滿洲國與溥儀尋找合理性基礎,但這些舉動不僅為國民政府所不恥,也未必引起多數清遺民的共鳴[1]

1932年3月8日,郑孝胥随溥仪登上前往长春的列车。3月9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滿洲國成立後,鄭孝胥出任國務總理兼陸軍大臣、文教部長,並且與日本關東軍代表武藤信義簽定《日滿議定書》,承認日本在滿洲國的特殊地位與駐軍權。此内阁虽然各部总长都是中国人,但实权却掌握在日方,面对此现实,郑不得不感慨:“何事与人说时命,残年由遣待苍茫。”

鄭孝胥後來反對日本方面對滿洲國的壓制;在他主办的“王道书院”里向听课的人说:“满洲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就该让它自己走走,不该总是处处不放手。”惹恼了日本人,被迫离开政治,后来连存在银行里的“建国功劳金”也取不出来,想迁离长春也不许,在宪兵队的监视下,只能在家里写字,做诗[2]。1938年於新京(今長春)暴卒(有傳言被日軍所毒殺),予諡襄勤。4月,滿洲國予以國葬。

文學成就

  • 郑孝胥个人修养有两方面杰出的才能,一是古体诗,二是书法。古体诗在清末民初,与陈三立比肩的唯有郑孝胥。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 近现代两大书法家,即北南郑。乃,郑便是郑孝胥。书法工楷、隶火,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
  • 其詩作集結為《海藏樓詩集》出版。

三共論

郑孝胥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曾有如下预言:“大清亡于共和,共和亡于共产,共产亡于共管[3]

此外鄭孝胥在日記中還曾有過其他預言,例如他在1919年6月23日的日記曰:「近日舉國亂世潛伏,亂黨將陰結日本亂黨推倒政府及軍閥;然此輩惟知作亂,無立國之略,其必終成專制政府。余語鄒紫東、王聘三:『使我執政,先行三事:禁結黨,封報館,停學堂,皆以丘山之力施之,使莫敢犯,不過一年,天下朝覲,謳歌皆集於我矣。』」[4]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鄭孝胥

遗物

1921年,郑孝胥为悼念乃木希典而作诗。诗碑现存于青岛博物馆。博物馆将碑体斜立,以示當局对郑和乃木的反感。

家庭與其他

参考文献

  1. 陳秋龍《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9期),pp185-191
  2. 溥仪 《我的前半生》
  3. 周言. . 九州社 崧博出版社. : 14. ISBN 9787510819377.
  4. 勞德祖整理. . 北京中華書局. : 1787.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鄭孝胥
官衔
前任:
首任
滿洲國國務總理
任職期間:1932年-1935年
繼任:
張景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