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正面照
概觀
艦種战列舰
艦名出處日本旧国名(源于令制国名)
擁有國大日本帝國
前型伊勢級战列舰
次型大和級战列舰
同型長門陸奥
結局1946年7月29日核試中沉沒(長門)
1943年6月8日事故爆炸沉没(陸奥)
技术数据
標準排水量33,800噸
全長215.8米(水線長201.7米)
全寬28.96米
吃水9.08米
鍋爐完工時
16座艦本式重油鍋炉
6座吕號煤油混燒鍋爐
1934年改裝後
10座艦本式重油专烧鍋爐
动力4座艦本式蒸汽轮机
4軸推進
功率80,000匹馬力
最高速度26.5
續航距離16节下5,500浬
乘員1,333人
武器裝備完工时
4座双联装三年式41厘米舰炮
20座三年式14厘米舰炮
4座单装三年式7.6厘米高射炮
4座53.3厘米水下魚雷發射管
4座53.3厘米水上魚雷發射管
裝甲主装甲带305毫米
甲板75毫米
主炮炮塔:
- 前面305毫米
- 侧面52毫米
- 顶部115毫米
舷侧副炮炮盾152毫米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長門級战列舰日本海军设计建造的一级战列舰。同级舰两艘:長門陸奥

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因为协约国提供支援从而获得大量利益,国力大为增强。同时德意志帝国在远东的败退也为日本留出了争夺西太平洋海上霸权的空间。鉴于当时国际形势,日本于1916年(大正5年)重新制定了被称为“八八舰队”的海军扩军计划,长门级是该计划中最早开工的战列舰。建造方案编号A-102,主設計師為平賀讓

基于当时日本的国民经济状况,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高航速且火力强劲的战列舰,在与美国海军的竞争中以单舰质量弥补舰队总量的不足(“单舰优越主义”)。安装当时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舰炮(对外宣称40厘米口径)。四座炮塔采用背负式艏艉对称布局,主炮仰角达到30度,射程达到3万米。在顶层甲板与上甲板安装炮廓式副炮。最具特色的是,为满足远距离观测及指挥的需要,本级舰采用了由七根支柱支撑的高大桅楼,其顶部设有射击指挥所,并且设计了造型独特的“勺型”艏(不会勾住日本自用的链式水雷的链条造成误击)。随着战列舰火炮仰角与射程不断增加,从日德兰海战的战况中可看出大口径大落角炮弹成为了主力舰水平装甲的重要威胁。因此海军在设计本级舰时加强了重点区域防御尤其是水平方向的防御。长门级是当时世界现役的战列舰中航速最快者,最高航速达到26.7节,日本海军将长门级的航速指标列为机密,建成时对外宣称本级舰最高航速为23节。由于之前的日本主力舰多向英国购买(如富士级战列舰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或大量采用英式武器(如河内级战列舰),所以从舰体到全舰武备均由日本自行设计制造的本级舰被视为“第一级纯日本血统的战舰”。在军缩条约生效的“海军假日”时期,本级舰与英国皇家海军纳尔逊级战列舰美国海军科罗拉多级战列舰,是当时世界各国海军中仅有的装备16英寸口径级别主炮的战列舰。

服役

长门号于1917年8月28日开工,1920年11月竣工。华盛顿會議中,英美代表要求日本方面销毁已下水但尚未竣工的陆奥号。日本一方面加紧施工,一方面聲稱该舰已经建成,坚决反对拆解。最终陆奥号于1921年11月竣工服役,獲得保留;交換條件則是将攝津號戰艦解除武裝成為靶艦、以及美國可完工最后一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在「海军假日」时期,海航力量尚未成熟,各國海军判斷戰力指標仍以主力舰的數量和其搭载的主炮口徑為基準。而当时各国海军中,只有7艘战列舰装备16英吋级别艦炮。除日本的两艘本级舰外,分别为英国的2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和美国的3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这7艘装备16英寸级别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被各国海军人士合称为“BIG7[1]

本级舰服役后为克服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的问题,先是在前烟囱上加装烟囱帽,但效果并不明显;1923年海军将前烟囱改造成成大幅度向后弯曲的形状使前烟囱口得以远离桅楼,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大和级战列舰建成服役前,长门号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經常对民众开放或进行海外訪問,成為当时日本國民最为熟知的战舰與海軍的象徵。當時長門號知名程度已經到如果問日本小學生最喜歡的戰艦是哪一艘,大部分幾乎會立刻回答是長門號,同時如果有寫生軍艦的機會也會以該艦為首選[2]。直至日本战败前,日本政府都将有关大和级战列舰的事项列为最高机密,因此大部分日本民众直到戰爭結束都不知道大和級的有关事蹟,反而本级舰更為大眾所知曉。

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際,聯合艦隊艦艇多集中在渤海實施聯合演習。獲知日本本土災情後,長門級隨即載運救災物資全速趕往東京灣。不過在行经遠州灘海域時,正好遇到英國皇家海軍的達娜厄級輕巡洋艦派遣號。為避免極速被國外軍艦查知,長門號因此放慢航速,比派遣號慢駛進橫濱港

1926年(昭和元年)长门号在舰体中后部加装了航空装备,是第一艘装备水上飞机弹射器的日本主力舰。

改装

1934年,2艘长门级接受了现代化改造。改造内容主要是将主炮最大仰角提高到43度,增大主炮射程;更新火控观瞄设备;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舰体舯部增设防鱼雷隔舱,由此带来的舰型改变则由延长舰艉弥补;改建舰桥桅楼等上层建筑;简化机舱布置,只装备重油专烧锅炉,由此将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加强了防空火力。是次改装使本级舰标准排水量增加约6千吨。由于排水量增加主机出力不变,最高航速下降为25节。

战时经历

太平洋战争期间,本级舰被海军列为最后决战的主力从而很少出战。开战以后日本海军的战列舰战队因长期驻泊在广岛的柱岛锚地待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战队的军官讥讽为“柱岛舰队”。1943年6月停泊在广岛湾的陆奥号三号主炮塔弹药库发生原因不明的爆炸后沉没。1944年10月长门号参与了莱特湾海战,在是次战役中的损害也从未被修复。战争末期由于燃油匮乏难以开行,长门号作为警备舰被编入预备役。

在日本投降时长门号是唯一具备作战能力的戰列艦,被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1946年在比基尼岛”十字路口“行动中,被美军用于核试验。在經過核弹空爆与水下爆炸测试后,長門仍然在海面上漂浮,直到第二次試验後的第五天因大量进水而倾覆沉沒。

性能数据

  • 标准排水量:
   *建成时:33800吨
   *改装后:39130吨
  • 尺寸:
   *建成时:
    长215.8米/宽28.96米/吃水9.1米
   *改装后:
    长224.9米/宽34.6米/吃水9.45米
  • 主机最大功率:
   *建成时:80000匹马力
   *改装后:82000匹马力
  • 最高航速:
   *建成时:26.5节
   *改装后:25节
  • 续航能力:
   *建成时:16节下5500海里
   *改装后:16节下10600海里
  • 武器装备:
   *建成时:
     *主炮:4座双联装三年式40厘米舰炮
     *副炮:20门三年式14厘米舰炮
     *高炮:4座单装三年式7.6厘米高炮
   *太平洋战争开战时:
     *主炮:4座双联装三年式40厘米舰炮
     *副炮:18门三年式14厘米舰炮
     *高炮:4座双联装八九式12.7厘米高炮
           10座双联装九六式25毫米机炮
  • 装甲:
   *建成时(总重10396吨):
     *舷侧主装甲带最厚305毫米
     *炮塔正面356毫米
     *水平装甲最厚76毫米
     *司令塔336毫米
   *改装后(总重13023吨):
     *舷侧主装甲带最厚360毫米
     *炮塔正面500毫米
     *水平装甲最厚185毫米
     *司令塔336毫米
  • 舰员数量:1333-1368

同型艦

船名 製造廠 建造時間 船籍 服役時間 結局 圖片
長門號 吳市吳海軍工廠 1917年8月28日-1919年11月9日 横须贺镇守府 1920年11月15日-1945年8月30日(日本海軍)
1945年8月30日-1946年7月29日(美國海軍)
1946年7月29日在十字路行動中沉沒
陸奧號 橫須賀海軍工廠 1918年6月1日-1920年5月31日 佐世保镇守府 1921年10月24日-1943年6月8日 1943年6月8日原因不明爆沉

参考资料

  1. 『平易に説いた陸海軍の知識』p.143
  2. #増補 軍艦物語p.13『「戦闘艦を描いてよう、戦闘艦を」と注文する子供には是が非でも「陸奥」や「長門」のあの仁王様の火見櫓のやうな前檣と芋蟲か何ぞのやうな前部煙突とを描いて見せなければ承知しないのだ。』
  • 《战场文集》

相關項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长门级战列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