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遲
馬來遲(1681年-1766年[1]),经名阿卜杜勒·哈里姆,是一個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大師。他創立了虎夫耶教派(华寺门宦),是納克什班迪教團传入中国后最早形成的门宦。[2][3]
教史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 · 辽朝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同治陕甘回乱 · 云南回变 1911年至今 · 沙甸事件 |
教派 |
格底目 · 依赫瓦尼 · 赛来菲耶 · 西道堂 |
人物 |
白寿彝 · 包尔汉 · 陈广元 陈克礼 · 陈裕菁 · 傅统先 哈再孜 · 胡登洲 · 姬觉弥 · 金吉堂 李铁铮 · 林松 · 刘锦标 · 刘智 马德新 · 马哈什 · 马坚 马联元 · 马邻翼 · 马松亭 · 马注 买买提 · 木罕买提 · 穆萨 · 纳赛尔 纳忠 · 祁靜一 · 庞士谦 · 萨阿德 沙比提 · 沈遐熙 · 时子周 · 索图克 仝道章 · 王浩然 · 王岱舆 · 王友三 王静斋 · 伍特公 · 伍遵契 · 馬來遲 夏木西丁 · 杨敬修 · 伊本 · 玉素甫 张杰 · 张中 · 周仲羲 · 安士伟 |
文化教育 |
汉文《古兰经》 维吾尔文《古兰经》 哈萨克文《古兰经》 古兰经善本 · 汉克塔布 · 清真寺 |
组织 |
中国回教俱进会 中国回教学会 |
人文地理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宁夏 |
人口 |
回族 · 維吾爾族 · 哈萨克族 · 东乡族 |
生平
伊達雅圖勒拉的祝福
馬來遲來自一個有軍方背景的回民家庭。其祖父马从善是明朝的将军; 其父马家梭為清朝武举人,但他沒有在朝廷工作,反而經營商店,發了大財。 他是河州人(今甘肃临夏), 甘肅伊斯蘭教重地之一。[3]
马家骏是个虔诚的穆斯林,年过四十,尚无子女。於是他前往青海西宁,希望伊達雅圖勒拉(明清之际葉爾羌汗國喀什噶尔地區白山派和卓家族的首領)為他祈禱,求真主赐给儿女。祈禱後,伊達雅圖勒拉叫马家骏回河州,娶某一個非伊斯蘭教的女子。她曾与数人订婚,但男方都在婚前去世。馬家軍娶了這個26歲的女人,她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但是,就在生子之时,马十万的商店意外失火,货物全數焚毀,於是马家骏就把该子取名“马来迟”。[4]
變得一貧如洗的马家骏成為了茶行商,於青海西宁和賀州往来。 這個時候,馬來遲正在伊達雅圖勒拉的弟子阿訇太巴巴(1632–1709) 在附近米拉沟的伊斯蘭學校唸書。[3] (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作為阿訇太巴巴的得意弟子, 馬來遲在十八歲時已經完成伊斯蘭學校提供的所有課程。阿訇太巴巴任命他為一個阿訇,並讓他進入苏菲主义教派,把阿訇太巴巴從伊達雅圖勒拉得到的Barakah稱號傳給他。[3]
麥加朝聖
經過30多年的在河州地區的宗教工作,馬來遲離開中國,並於1728年朝覲伊斯蘭教在中東的聖地。 在1728年至1733年,他師從一些中東苏菲大師(主要是在麥加和也門;某些版本的他的傳記中也提到開羅和大馬士革)。由於資料不足和中國與阿拉伯語來源不準確,研究者們對馬來遲的麥加朝聖日期有不同的版本:中國版本為馬來遲從廣州航行到阿拉伯半島(並在那兒向一個著名的阿訇學習3個月),並以海路回國;其他版本為他旅行通過陸路到達西域,經過中亞,並在布哈拉研究一段時間。 在麥加,他的老師是 Khafiya zawiya(伊斯蘭學校)的負責人,Muhammad Jibuni Ahmad Agelai(或Ajilai)。
另一位對他影響極大的老師是Mawlana Makhdum,他給了馬來遲教名阿卜杜勒·哈里姆。沒有多少人知道Makhdum,但約瑟夫·弗萊徹推測,他可能是一個印度人。[2][3]
逝世
馬來遲去世後,他虎夫耶領袖的位置被他的兒子繼承,但此舉被哲合忍耶教派的建立者馬明心批評並反對。[8] 其後馬來遲的孫子繼承此位。[9]
馬來遲在臨夏市的墳墓於1986年修復。 這座寺廟包括一座清真寺,被稱為华寺拱北, 修復後,它繼續作為中國伊斯蘭教虎夫耶的中心。[2]
文學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馬來遲 |
- As it is often the case with the 17th and 18th-century Hui Sufi figures, the chronology of Ma Laichi's life is not set firmly. Gladney (1996) (p. 47) gives no birth year, and 1766 as the death year; Weismann (2007) (p. 83), gives no birth year, and 1753 as the death year. Lipman (1998) does not give exact years for birth and death, and emphasizes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historians' chronologies (p. 67); however, adding up lengths of time intervals in his biographical account implies that Ma would be close to 48 in 1728. The Great Chinese Encyclopedia (中国大百科全书, vol. 14 宗教 (Religion), p. 255) gives 1681-1766.
- Gladney (1996), pp. 47-48
- Lipman (1998), p. 65-67
- Lipman (1998), p. 66. Lipman's telling of the story does not mention whether Ma Jiajun had been married already by the time of his asking for Afaq Khoja's help. One would imagine that he was already married or widowed, otherwise asking for divine intervention to get an heir would make little sense. Thus, it is not clear if he had other wives before, or simultaneously with, Ma Laichi's mother.
- . [2015-03-25] (英语).
- These days, Tibetan-speaking Muslim communities who have been Muslim since the 18th century are officially included into the Hui ethnic group, as there is no separate official designation for them. On the other hand, should a modern Tibetan convert to Islam, he would still officially remain an ethnic Tibetan. (Lipman (1998), p. 23)
- Probably, including the group known now as Bonan. (Lipman (1998), p. 65, citing Ma Tong).
- Lipman (1998), p. 179
- Lipman (1998), p.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