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边糊
鼎边糊(平話字:diāng-biĕng-gù),也称锅边糊(福州人称“锅”为“鼎”),是福州著名小吃,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一直流传到福建省各地。其主料为米浆,作法為以圓鍋煮滾水,放入海鲜(如海蛎、魚乾、魚肉、蝦米、蛤蜊[1])、蔬菜、肉类等材料煮成汤底[2],再将米浆淋一圈在锅內上半部,待米漿稍被燙乾后用鍋铲刮入锅中隨湯汁烹煮。[3]因為是將糊(米漿)淋在鼎內的邊綠,故名「鼎邊糊」。市场上也有锅边片出售,不过风味相差很大。
历史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乾、干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淋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擊敗。“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民俗
过去福州人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立夏时节,福州居民都要做鼎边糊“做夏”。因为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像涮鼎边糊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
參見
- 鼎邊趖:與鼎邊糊相似,但較稀
注釋
- 馬祖風味早餐濃濃福州味 鼎邊糊3種海鮮湯底超費工
- ,福州入夏习俗:煮鼎边糊“做夏” 吃败火食物消暑。
- 台灣真美 馬祖美食鼎邊糊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