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病夫
東亞病夫(Sick man of Asia / East Asia)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民族主义词语之一。最初出自英国人之手,乃是化用英语中的常见表达,用于批评清帝國的腐败与无能。后在清末民初的救亡运动之中,經梁啓超等人的宣傳與曲解,加入“进化论”与民族主义的因素,并往往虚构出于外国人之口,用于指代中国人身体素质低下,以鼓舞同胞,成为激發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典型用詞。事实上该词汇主要存在于中文之中,在英文世界缺乏影响力。在COVID-19发生后,有关此词是否涉及种族歧视引起了极大争论。
历史
由來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出现为“东方病夫”,出自当时上海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日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英国人,批評官僚腐敗、風氣惡劣的晚清政府。西方人用“Sick Man of ××××”批評很多政府,如19世紀中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波斯,就連強國德國也曾經被批評是歐洲病夫,可能因爲德國才剛剛在歐洲列強中崛起。晚清西方世界将中国称作“病夫”,也有嘲讽中国人因吸食鸦片导致的“面黄肌瘦”有关。[1][2]。
另一篇同樣刊于1896年的《萬國公報》上的文章〈探本窮源論〉,作者是外國傳教士李佳白,將中國比喻成病人,作者則自居爲醫師,替中國開了不少藥方──文章分別以“論弊病之情形”、“論弊病之源流”、“論除弊病之外感”、“論除弊病之根”等爲主題,系統講述作者對改革清政府的吏治、財政、教育等各個方面的意見[3]。
實際上,歐洲人認爲中國人衛生習慣不好,批評中國髒亂與醫學落後,他們卻很少說中國人體質孱弱。相反地,不少外國醫師認爲,中國人在如此惡劣環境還能生活,表現出強大的免疫力,身體勇健[4]。
演變
1903年前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扩展西方的“中国病夫论”的内涵。梁启超在《新民说》第一次用“病夫”来形容所有的中国人,說:“夫中国一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新民说》一发表,用“病夫”来形容中国精神落后、麻木不仁,也成为舆论界的时髦。1903年,陈天华写作《警世钟》,就说:“外洋人不骂(中国人)为东方病夫,就骂为野蛮贱种。”[5]
1905年,小说《孽海花》出版,其作者曾朴即公开署名“东亚病夫”;此書风行一时,是当时顶尖的畅销书,“东亚病夫”一词也迅速流传开来。事实上,曾朴本人使用“东亚病夫”来自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本人的身体不好。此後,中国人自己将“东亚病夫”与国民体质问题纠缠到一起,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中国人自己扣自己的帽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亚病夫”从来就是外国人对中华儿女的蔑称。许多中國人对“东亚病夫”一词的理解是清末中国人吸鸦片导致身体瘦弱,所以遭外国人轻视,也近似于人们所说的“鸦片烟鬼”[2][5][6];現代也有中國人也將嚴重二手菸害、空氣污染及黑心食品視為東亞病夫再現[7]。
曾有这样的故事流传:
在1936年在德國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國代表團參加近三十个比赛项目,代表团共140余人。后来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选手符保盧进入复赛外,其余的参赛人在初赛就已经被遭淘汰,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全军覆没。这些中国运动员在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的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人讽刺又嘲笑中国人的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
但新华网认为,此故事也有若干可疑之处。第一,至今尚未有人找到1936年中国人在新加坡看见的那幅漫画,所以这个故事只能算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第二,漫画上画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鸭蛋,但外国人并不会像华人一样用“鸭蛋”来形容“零”字。且除了1896年一篇英国人的文章以及1936年一幅据说是外国人画的漫画以外,没有看到其他外国人用“东方病夫”或“东亚病夫”来侮辱中国人的资料。[2]
普及
日後“东方病夫”成了中國人常用的詞彙。1918年的一本《中国体育史》的序言中:“我国右文左武,相沿千载,积弱既形,遂称东方病夫之国。喧腾寰区,耻孰甚焉!近十年来,国民迷梦渐觉,始省重文之习,不足为治,于是结社设会,研究体育。” 1920年代中国流行的一本通俗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描写,一位俄国大力士說:“鄙人在国内的时候,曾听得人说,中国是东方病夫之国,全国的人,都和病夫一般,没有注重体育的。鄙人当时不甚相信,嗣游历欧美各国,所闻大抵如此。及到了中国,细察社会的情形,乃能证明鄙人前此所闻的,确非虚假。”[5]
1956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提出:“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8]郭沫若亦有《全运会闭幕》诗云:“中华儿女今舒畅,东亚病夫已健康。”
此詞也用在中國反日情緒上。在李小龙电影《精武门》和亞洲電視的《大俠霍元甲》、《精武门》等功夫影视剧,对日本人蔑称中国人“东亚病夫”这一谬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虹口道场的日本人派人来公祭霍元甲,送上「东亚病夫」牌匾。而当时陈真不甘國民被侮辱,瞒着众师兄弟,独自将横额送回虹口道场,以一敌多,以迷踪拳及双节棍打败日本人;并且在公园内凌空踢碎「華人與狗不得進入」的告示牌。但情节却是虚构杜撰。[9]
當在國際運動賽事獲勝,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有時也會出現「抛弃了东亚病夫」、「把东亚病夫的帽子彻底甩到太平洋里去了!」等字眼,作爲對運動員的讚美與愛國心的表現。[2][10][1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楊瑞松在《想像民族恥辱: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東亞病夫”》提出幾點解釋。首先,當時社會達爾文主義被引介到中國,宣稱適者生存的鬥爭不只存在於個體之間、也存在民族之間,於是個人身體強弱和民族興衰直接關聯上。此外,傳教士與改革人士倡議禁絕鴉片與廢除纏足,於是中國人的身體問題就和「病夫」一詞直接連上。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救亡,不但求助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而且也求助于民族主义,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而且还创造出“炎黄子孙”这一“同宗同种”的意象。「東亞病夫」其實是中國人為激發民族主義情緒所做的自我汙名化。随着民族主义的日渐高涨,被刻意阐释成西方对中国人体质的侮辱的“东亚病夫”,也终于普及到中國人的内心深处[3][4][5]。
2020年《华尔街日报》事件
2020年2月3日,COVID-19疫情爆发之后,《华尔街日报》编辑在替巴德学院(Bard College)教授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的文章所起的标题中使用“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来形容中国[13]。借此对中国大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上表达不满。文章刊发后,中国的网民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对《华尔街日报》表达不满和愤怒的情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多次对此事表达批评态度,并要求《华尔街日报》道歉。同时,此文也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批评,认为其涉嫌种族主义,有违人道精神[14]。
2月8日,本文章的内容作者发表推文对标题表示反对,表示“争论文章内容找作者,争论文章标题找编辑。”[15]
2月19日,中国宣布以此为由吊销《华尔街日报》三位驻华记者的记者证并驱逐出境。[16]但《华尔街日报》称"Sick Man of xx"是英语中惯用词组,该词不含有任何种族歧视的意味,属新闻自由,并曾用于包括英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更指中国官方煽动舆情以转移注意力,掩盖自身处理疫情的问题。[17]同时还有媒体认为这一行为实际上是中国政府对2月18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五家中国主流官方媒体机构认定为“外国使团”一事做出的回应。[18]。美国国务卿蓬佩奥随后发表声明称“对中方驱逐《华尔街日报》3名记者表示谴责,中方不应限制言论自由”。
2月20日,《华尔街日报》的53名记者和编辑向高层发出联名信,要求考虑修改标题并道歉。新闻主编马特·默里(Matt Murray)似乎认同该联名信的内容,但表示由于《华尔街日报》在关联新闻板块和观点板块的严格区分,他做不了什么。[19]。
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宣布,针对美方将5家中国媒体驻美机构列为“外国使团”,中方对等要求美国之音、《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5家美国媒体驻华分社向中方申报在中国境内所有工作人员、财务、经营、所拥有不动产信息等书面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要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年底前记者证到期的美籍记者从即日起4天内向外交部新闻司申报名单,并于10天内交还记者证,今后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继续从事记者工作[20]。
参见
- 黄祸
- 精武门
- 欧洲病夫
-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相關排外及種族主義
- 東亞銀行
参考文献
- . [201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 . 新华网. 2009年3月13日 [2013年2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9月9日).
- . [201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 (PDF). 《科學發展》. 2011年4月, (460期): 82–83頁 [2013-02-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1-26).
- . [201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0).
- . [201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8).
- . [2014-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1).
- 毛泽东. . [2014-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8).
- . 凤凰网. [2010年1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1月27日).
- . [200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7).
- 從零的突破到2008—新浪体育
- . The National Interest. Fall 2003.
- . 華爾街日報. [202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 . BBC中文网.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 . 纽约时报.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 . 人民网.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 . BBC. [202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5).
- . 纽约时报. [2020-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 外交部新闻司.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北京.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中文(中国大陆)).
- 楊瑞松:〈想像民族恥辱: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東亞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