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泡沫经济

中国泡沫经济是一些經濟專家預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可能會出现的問題。1970年代末以來,中国领导人實行改革開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嘗試引入了許多資本主義成功的經驗,使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1978年以来中国内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增长近十倍[1]。如此長期高速的成長,能否持续发展已成國際經濟學者話題。2011年年中時,中国经济泡沫化已經成為一些國際經濟學者共同預測的可能發生的情況。

中国的黑色星期二

2007年2月27日,上证综指單日跌了百分之8.8,深圳成指下跌百分之8.5,雖然價格下跌但未影響景氣,嚴格來說是市場修正,但可見股票市場的泡沫性。[2]

危險因素

现如今房地产业建设过度,但价格仍居高不下(房产总数基本等于人口数),过度的开发导致银行难以收回投资。

房地产泡沫化

约自2000年以后至今。中国房地产泡沫,一般认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表现明显。从2005年至2009年的平均房价已漲了三倍。美國房地美(Freddie Mac)模式與研究部華裔主任陳劍於2011年11月指出,中國房價已全面超過美國。他認為中國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破滅的方式是雪崩式的崩盤,還是逐漸地下行,還難以判斷。[3]

地方政府債務危機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政策[4]。经济刺激政策指导下大批项目和基建造成許多超建,地方政府有大筆赤字。另一方面,中国近年來以GDP地方官員的工作成績指標[5][6],導致地方官員大量推動由政府出資的公共工程或政府的辦公大樓,為GDP灌水,也造成許多超建與地方政府的赤字。地方債務危機已經在中國各地開始爆发。

高通貨膨脹

加上中国通貨膨脹高過銀行存款利率銀行存款無法保值。傳統的銀行存款已被有風險的金融投資所取代,投資市場現金充斥,加劇房地產泡沫化。

製造業面臨困境

制造业面臨人民幣升值稅負過重等因素,產能嚴重過剩,投資經營環境惡化等困境。企業家將大量資金投入樓市、股市,加劇房地產泡沫。

資金外流

国內投資環境惡化,2011年6月,一批批中国投资客已络绎成为加拿大温哥华等地的房地产投资者[7]美國加州豪宅、酒店、旅馆的买家[8]日本泡沫经济時日本買家亦曾經大肆進入美國的房地產市場。

經濟專家的意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房地产持续走热,对此,许多国际经济学者如葛林斯班井坂忠明香港首富李嘉誠、“香港巴菲特”李兆基皆认为这是新一轮泡沫经济的开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对此说法并不同意。

鲁比尼

美國經濟學家紐約大學的教授魯里埃爾·魯比尼曾經準確預測2008年金融海嘯而一夕成名。人稱末日博士的魯比尼在2011年4月認為中国在2013年之后,將遭遇经济硬着陆。他認為中国对于有形资产、基础设施与不动产过度投资。空荡的机场高铁以及无际的高速公路,成千上万新建成的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办公大楼,无人居住的新建小区,以及为防止全球价格下跌而关闭的崭新的冶炼铝炉等等都是徵兆[9]

他認為中国的过度投资将最终导致巨大的浪费,并在未来出现经济低速增长。“长期实行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将会出现产能、不动产以及基础设施的严重过剩,因此一旦进一步的固定资产投资难以为继,将会在未来加剧出现经济下滑。到2012-2013年政治交接,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可能会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会在未来产生极高的代价。”他認為解决之道是实施综合改革,其中包括:更快的货币升值,对居民的财富转移,对于国有企业进行征税或者实施私有化,废除户籍制度,以及放松对金融的管制。[9]

韩伟森

2011年6月,世界银行驻北京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表示,中国应考虑进一步提高利率,控制物价,防止出现房地产和其它资产泡沫[10]

渣打银行

从房价与市民收入的对比来看,北京位居世界最昂贵的房地产市场之列。据渣打银行估计,大连天津等中国二线城市到2011年年底可能会出现足够销售20个月的存量房,给房价带来巨大的下跌压力。渣打银行並预计,中国很多城市的房价会下跌10%到20%[10]

尼古拉斯·拉迪

就在2011年4月,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在华盛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会议期间驳回了“所谓的中国楼市泡沫”的考量。2011年6月他改口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氣可能会在中国产生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经济修正”,其他主流经济学家同意他的看法。他在兩個月中改变观点可能是因为人们日益认识到,中国2009年和2010年的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支出和贷款,大都花在购买土地,將房价以不可持续的方式哄抬上去[11]

朱夏莲

2011年6月22日,惠誉国际评级服务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在北京表示,国有企业都負有沉重的房地产债务。她曾經记录了在中国的官方统计数字低估了贷款总额。因此,在房地产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時,会产生大批不良贷款,将对中国的银行有沉重的打擊。换言之,中国一旦房地产泡沫化可能会导致银行危机,將陷入與美国的次貸危機日本泡沫经济類似的困境[11]

大前研一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經濟評論家,曾經正确预测了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大前研一在2011年表示,中国现在有大概8000万套空置房是用于投机,由于可以很容易地取得银行貸款,这些人支付的房价已经达到年收入的80倍。房价最理想是年收入的5倍,比如在法国房价是年收入的5倍,在日本是8倍左右,而日本在泡沫时期房价也仅仅是年收入的15倍,15倍之后泡沫就破裂了[12]。他認為不断上涨的房价只有在经济必须保持不断增长、个人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可以维持。但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房价一直上涨,永远都买不起房子的人越来越多,貧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12]。他認為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房地产泡沫,为了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應該将泡沫尽早吹破[12]

另外,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贸易的成功,日元美元汇率也从360升值到了90,这个过程中日本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生产率和创造新产品,否则就没法生存。现在中国也开始有同样的经历,但人民币仅仅从8升值到6.5,很多企业已经受不了[12]

郎咸平

2011年7月21日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廣州舉辦的南國書香節中主講「中國經濟到底怎麼了」,表示中國經濟已經生病了,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是經濟發燒的泡沫現象。目前製造業面臨人民幣升值,稅負過重等因素,投資經營環境惡化,產能嚴重過剩等困境。企業家將大量資金投入樓市、股市。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嚴重,貨幣貶值,為了規避通貨膨脹的損失,民間大量資金投入樓市、股市,從而加劇房地產泡沫。

郎咸平指出早在2011年4月份,地方政府即出現債券還款違約問題,雲南四川上海哈爾濱廣東等省市出現地方政府債券大面積違約現象,利息付不出。中國已經產生債務危機,地方政府為了還債,勢必造成國資委所管轄的上市公司套現。中國債務危機也使得機構投資人撤資股市,從而導致股市疲軟[13]

佐力克

世界银行(World Bank)總裁佐力克()2011年9月1日表示,過去30年中國經濟驚人成長動力來源已開始逐漸失去活力,凸顯亟需改革。他表示,若中國要維持強勁成長,就不能僅仰賴出口及投資,須透過擴大國內需求重新取得平衡。佐力克說,如果沒有根本改變,中國會使全世界及本身經濟問題惡化:更不平衡、食物及天然資源價格更高、更多環境損害、更難應付日益老化的人口及過度仰賴外國市場[14]

何清涟

2012年6月21日,何清涟表示中國經濟衰退「狼真的來了」。以往拉動中國經濟成長二十餘年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等)早在2010年就開始失靈。直到2012年5月公布各種數據,人們才相信「狼真的來了」[15]

保羅·克魯格曼

2012年6月21日,保羅·克魯格曼()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低消費高投資」經濟就是一種龐氏騙局。中國企業正在瘋狂投資,不是用來興建服務於消費者的產能,消費者購買的東西其實不多;這些投資是用來為投資品買家服務的——實際上,現在這些投資是為了利用未來的投資,進一步擴大產能。所有這些產能可以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會有最終買家呢?不清楚。所以說,這就是某種形式的龐氏騙局。中國不知道如何放慢速度——其經濟就像單車一樣,如果不往前行,就會倒地。中國龐氏單車正在衝向一堵牆。[16]

媒體分析報導

時代週刊

很少有經濟學家懷疑,中國的經濟增長最終將減緩,唯一的問題是減緩多少和何時發生,是硬著陸或軟著陸?[17]。許多中國高級官員都暗自擔心“硬著陸”[18]

官員意見

习近平

2011年8月19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表示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决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19]

巴曙松

2011年8月1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2011西部资本论坛”上指出,应对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具有有利条件,可以避免经济硬着陆。他認為日本韩国在产业升级時,制造业在本土成本升高時,即向中国和东南亚迁移,导致本土增速下滑。中国当前转移大部分是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移到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在國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转型,劳动密集型的,没有品牌的,没有技术的企业可能会开始一个漫长的向下调整。但是有的产业将获得机会,创出新高[20]

温家宝

据新华社北京2012年5月23日电,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经济形势,指出国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1]

胡錦濤

2012年9月8日,时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APEC高峰會的企業領袖高峰會發表演說,承認中國經濟成長有下滑壓力[22]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统计局 编. . . ISBN 9787503751240.
  2. . 福布斯. 2007-02-27 [201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3. . 世界日報. 2011-11-08 [201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4.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07-10 [201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价值中国网. 2011-06-13.
  6. . 新华网引用财经国家周刊. 2011-02-22 [201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9).
  7. . 金融界网站引用人民网. 2011-06-24 [201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8. . 欧华报. 2011-06-21 [201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9. . 英国《金融时报》. 2011-04-21.
  10. . 金融界引用国际在线. 2011-06-16 [201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9).
  11. Bob Davis. . 華爾街日報. 2011-06-27 [201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1).
  12. . 羊城晚报. 2011-06-30.
  13. . 世界日報. 2011年8月22日 [2011年8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19日).
  14. . 世界新聞網. 09-02-2011.
  15. 何清涟. . 看雜誌. 2012年6月21日 [2012年9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28日).
  16. 保羅·克魯格曼. .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3年07月25日(英文原文於7月19日的紐約時報) [2013年7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7月31日).
  17. Ken Miller. . 時代週刊. 2011年10月31日 [2011年1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30日).
  18. Ken Miller. . 時代週刊. 2011年10月17日 [2011年1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2月3日).
  19. . 南方日报. 2011年8月20日 [201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0. . 世华财讯. 2011年8月22日 [2011年8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5日).
  21.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5月24日 [2012年9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27日).
  22. . 英屬維京群島商壹傳媒互動有限公司. 2012年9月9日 [2012年9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14日).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