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

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1830年2月14日-1903年3月18日之後[1]俄語:),全名亞歷山大·加里爾·康斯坦斯諾維奇·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2]特維爾公爵、政治家俄羅斯帝國炮兵上將,出身於斯維斯圖諾夫家族特維爾-迪爾馬科申-維亞濟馬分支[3] ,亦因戰功取代宗家成為斯維斯圖諾夫家第十六代及未任家長[4]。於克里米亞戰爭高加索戰爭第十次俄土戰爭中亞征服中均有出戰,除了在阿爾馬河戰役作為上尉執掌炮兵營時戰敗外,再無敗績[5]。一生有二十年時間都在高加索地區服役,在平定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後,1881年開始推動高加索地區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穩定了自1817年以來長達六十多年戰亂不斷的高加索地區。1856年7月娶遠房表妹柳德米拉‧納什金娜為妻,兩人無生養子嗣[6]

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
昵称北高加索屠夫
出生(1830-02-14)1830年2月14日
俄羅斯帝國特維爾省特維爾
逝世1903年3月18日(1903歲-03歲-18)(73歲)
不詳,可能於特維爾省特維爾
效命 俄罗斯帝国
军种 俄羅斯帝國陸軍
服役年份1845–1856、1858–1892
军衔上將
统率俄羅斯帝國陸軍
参与战争克里米亞戰爭
高加索戰爭
中亞征服
第十次俄土戰爭
获得勋章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勳章(1856年)
三等聖斯坦尼斯勞斯勳章(1857年)
三等聖安娜勳章(1859年)
車臣及達吉斯坦征服勳章(1860年)
二等聖斯坦尼斯勞斯勳章(1861年)
西高加索征服勳章(1864年)
四等聖弗拉基米爾勳章(1865年)
二等聖安娜勳章(1865年)
三等聖弗拉基米爾勳章(1869年)
1871年高加索視察勳章(1871年)
一等聖斯坦尼斯勞斯勳章(1871年)
一等聖安娜勳章(1874年)
1877-1878年俄土戰爭勳章(1878年)
二等帶劍聖弗拉基米爾勳章(1878年)
白鷹勳章(1881年)
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1885年)
鑽石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1889年)
其他工作務農、印刷工人

早年生涯

1830年2月14日,斯維斯圖諾夫出生於特維爾一個破落貧窮的貴族家庭,雖然父系和母系均為顯赫的貴族家庭,但因為是旁支的原因,出身與一般小貴族差不多[7]。在15歲前,他接受的是一般的沙俄貴族教育,但他比起書畫和詩歌,他更熱衷於歷史和政治。因此在16歲時,被父親安排至聖彼得堡的炮兵學院,在學院中因思想新穎、且反應敏捷而被提拔。1849年6月7日,年僅19歲已經修畢了所有課程從軍校畢業,並前往軍隊服役。1850年,其父去世,斯維斯圖諾夫並無錢財殮葬,僅與17歲的弟弟迪米德里一同挖洞將父親遺體埋在家族墳墓旁邊[8]。1851年4月8日,單人匹馬前往戰事最劇烈的高加索戰區服役,成為瓦哈奇哈拉駐屯司令,被晉升為准尉。斯維斯圖諾夫不能忍受高加索地區官員的貪污腐敗,決定另外挑選士兵訓練,並遇上了當時也在高加索地區服役的科馬羅夫,兩人日後成為摯友[9]

首次從軍

斯維斯圖諾夫親自率領部下在高加索屯田,將瓦哈奇哈拉由一個不到八百人的小鎮,發展成一座具有完整防禦工事和炮兵掩護,民兵一千二百、居民四萬多的大城鎮,糧倉充實、更在城鎮各處種滿了可食用植物[10]。挖了兩千口井,以將水抽上地面,並統一供水。而南方二十五公里遠的阿爾戈則形成強烈對比,遍地白骨、不見莊稼、一片荒涼,僅餘下防禦工事的殘垣斷壁[11]。斯維斯圖諾夫判斷瓦哈奇哈拉遲早會被掠奪,因此把部隊中僅有的130匹馬分為兩梯次,一梯次65匹馬,共分13隊斥侯被派往周邊方圓十二公里地區探索和巡邏,並建立十二個哨站長期觀察,將整個地區轉化為一個巨大要塞[12]。對周邊流民和仍在城外者一律邀請進城,並不設關卡驗明身份,也不收關稅。瓦哈奇哈拉二十四小時皆門戶大開,士兵如常站崗,商戶如常營業,每晚燈火通明。其上司米盧廷對此舉感到不滿和震驚,指責斯維斯圖諾夫等同讓聖戰軍乘虛而入,威脅要將他撤換,斯維斯圖諾夫不理會[13]

1852年2月12日,伊瑪目國哈桑‧穆拉德率四千八百人的軍隊北上至瓦哈奇哈拉,斯維斯圖諾夫下令炸毀周邊橋樑,並主動出撃,僅對鎮民聲稱守城[14]。山崗上的哨站以步兵炮轟擊聖戰軍,聖戰軍攀上山崗時,炮撃班早已離去。並派騎兵於聖戰軍後方偷襲,隨時從山谷中衝出砍殺。更預先鋸斷森林內的樹木,在聖戰軍進入林區後,立即引爆在森林中的炸藥,令巨木倒塌,引起森林大火,以聖戰軍的戰法對付聖戰軍。哈桑‧穆拉德率部突出森林,在沒遇上敵人主力部隊的情況下,自軍已經傷亡逾六百人[15]。斯維斯圖諾夫率九百名士兵於巴倫迪截撃,以二十六門四十六磅野戰炮,十八門86毫米霰彈炮密集排射,一百餘人的擲彈兵從兩翼提供火力支援,加上八百人的散兵,構成足夠殺傷大量敵軍的密集火力[16]。伊瑪目國在前鋒部隊遭到伏撃後即退出森林,可是卻在鉗形攻勢下再度被包圍,最終被引到火力最為密集的一個山谷中,俄軍展開單方面的殺戮,但因沙米爾親自率領二千軍隊下山援救,俄軍開始將火炮轉向沙米爾軍,並作有組織撤退。最終俄軍解開包圍後退,沙米爾軍也不追趕,只接應友軍撤退。伊瑪目國死傷一千一百多人,而俄軍僅傷亡八十二人,是為巴倫迪殲滅戰[17]

巴倫迪之戰令斯維斯圖諾夫名聲大噪,1852年3月30日被軍方晉升為少尉。但也為他招來眾多的妒忌,他拒絕逢迎上級、賄賂高官、挑戰不合理指令的行為,使他即使有很大的軍功,亦無法進一步晉升[18]。1853年10月,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斯維斯圖諾夫被高加索駐軍大部分軍官推薦前往最前線,時任駐軍總司令葛拉必曾找他談及此事,斯維斯圖諾夫的回應如下:

葛拉必晚年的回憶錄沒有提及更多談話內容,但他稱讚斯維斯圖諾夫為:「一位堅定勇敢的年輕人。」[20][21]

有關斯維斯圖諾夫在克里米亞行動的記載不多,僅知道他在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什科夫的旗下作戰[22],1854年4月11日晉升中尉,1854年9月8日,晉升上尉,控管120門大炮,1854年9月20日阿爾馬河戰役俄軍戰敗,斯維斯圖諾夫被追究責任,降為中尉,但他仍在克里米亞留到1856年戰爭結束[23]。因左肩受到永久性傷害,無法抬起,以26歲年紀申請退役,獲准,並取得1,250盧布的一次性撫恤金。1856年4月回到家鄉特維爾[24]

退隱歸家

斯維斯圖諾夫回家後,與多年不見的母親和弟弟團聚。可是卻因他的退役,家中生計大受影響,而撫恤金大部分皆用以償還家中債務[25]。斯維斯圖諾夫缺乏謀生技能,更因左手受傷,在尋找工作上遭到困難[26]。但由於斯維斯圖諾夫識字,在出版社工作的弟弟介紹下,尋得一份印刷廠校字員的職務,但薪水微薄,僅每周3盧布,加上工作古板沉悶,斯維斯圖諾夫難以忍受,工作了一個月後辭職[27]。說服母親和弟弟賣掉在市內的房子,搬到上沃洛喬克居住,以務農為生,閒餘時間與弟弟一同校正出版書稿,勉強能夠糊口[28]。7月初,在母親索菲婭‧納什金娜的介紹下,迎娶了遠房表妹柳德米拉‧納什金娜,但由於貧窮,婚禮的籌措費用多來自好友科馬羅夫的借款及妻子的嫁妝。出席婚禮者僅有36位[29],且因為缺乏體面的服裝,斯維斯圖諾夫以軍服出席婚禮[30]。婚後,弟弟因舅舅介紹,前往聖彼得堡謀生。而新婚妻子也當一名家庭教師幫助增加收入,雖然夫妻兩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活在貧窮中,但感情穩固。[31][32]

再臨高加索

斯維斯圖諾夫回家兩年後,沙皇之弟康斯坦丁大公視察高加索,在瓦哈奇哈拉聽說斯維斯圖諾夫的事蹟,向兄長亞歷山大二世舉薦[33]。兩人找來弟弟米哈伊爾大公商量,最終決定讓斯維斯圖諾夫作為米哈伊爾大公的幕僚。1858年6月17日,斯維斯圖諾夫以幕僚身份再度從軍。1858年8月30日,參戰伊瑪目國平定戰,要求上級撥付一隊500人的部隊參戰,米哈伊爾大公不准,並擢升為高級幕僚。1859年3月6日,因提出伊奇克里亞殲滅戰四攻一守戰略,同時由格羅茲尼、基留納、阿干提、伊奇克里亞四個地方進攻,並守住山脈南側的阿納齊-沃里卡申線[34][35]。令俄軍成功包圍殲滅伊瑪目國最後一支常備軍,大公因此提拔他為上尉。在沙米爾投降,伊瑪目國滅亡後,因功被沙皇破格連升三級至上校,並同時授與勳章,米哈伊爾大公將其任命為首席幕僚長[36]。斯維斯圖諾夫對此並不滿足,他較熱衷親上前線指揮戰爭,而不是坐在後方大本營遙控。斯維斯圖諾夫多次向米哈伊爾大公要求帶兵出戰,大公一律不許[37]。大公為了能讓斯維斯圖諾夫留下,下令為斯維斯圖諾夫家整修房子,並購下三百公頃土地,連同六百名農奴,贈送予斯維斯圖諾夫[38]。大公仍擔憂可能有所不足,上奏亞歷山大二世,因斯維斯圖諾夫出身顯赫貴族,以他親自開發的瓦哈奇哈拉為封地,請封為瓦哈奇哈拉伯爵。斯維斯圖諾夫除了房子已整修不得不要外,其他都拒絕接受。簽了六百張解放農奴的文件,讓他們成為自由民,將三百公頃的土地平分給他們。並引用阿穆爾斯基伯爵穆拉維約夫功高封爵之事,認為自己未曾為國擴土,貢獻亦不大,因此拒絕受封伯爵[39]

1864年3月18日,高加索戰爭結束,斯維斯圖諾夫被派往華沙,協助戰爭後華沙重建[40]。大公命其友科馬羅夫作為副官跟隨,從此之後,科馬羅夫一直擔任斯維斯圖諾夫副官長達二十年。

華沙時期

高加索戰爭結束後,斯維斯圖諾夫因其民政上的才能,前往一月起義後受損嚴重的華沙重建,受司令官伊里奇‧亞賓斯基少將指揮,負責重建華沙。並與好友科馬羅夫在華沙大學進修,向斯賓尼維斯基孟德爾等學者學習,並結識了當時前往華沙進行學術交流的巴登心理學家,後來的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之父威廉·馮特,以及未來的部下米哈伊爾·斯科別列夫[41]。科馬羅夫指斯維斯圖諾夫無法融入校園生活,經常與教授、同學間衝突,屢屢在辯論人身攻擊他人,多次以俄語宣揚精英主義,令他遭受同學厭惡[42]。但其生活作息嚴謹,清晨六點即起床鍛鍊,辦理公務後即埋首學習,在圖書館寫下大量筆記,半夜才睡。更常於星期日假期與科馬羅夫四處遊覽,二人為了省錢,交通方式以步行為主[43]。1864年10月,二人被召回高加索地區,結束了華沙之行。

出戰中亞

1865年4月26日,斯維斯圖諾夫率領一支由山民和俄羅斯人混雜的3,000人軍隊,跨越里海登陸阿克套。參加俄羅斯對浩罕的征服[44],由於其軍多為步兵,因此設計出一種一平方米的接合板,每次駐紮和遇敵時可迅速組裝[45][46]。平常以方陣行軍,將火炮和非戰鬥人員、牲畜糧食馬車等置於正中保護,由哥薩克斥侯四出巡邏保護,一旦遇敵突襲,即組成陣地抵禦。在前進的前十天內,遇上烏茲別克塔吉克的騎兵小分隊日夜襲擾,斯維斯圖諾夫軍雖一一撃退,可是卻被迫長期結陣於草原上,他下令將戰死馬匹全數造成肉乾,以應對糧食問題[47]。敵軍看見此情景,則不再襲擊,此時斯維斯圖諾夫再向前前進,敵軍再攻,則再結陣,射殺戰馬取肉。在歷經風沙和烈日侵蝕下行軍十四日後,與希瓦汗國軍隊接戰,對方將領曾在戰前喊話,因軍中無人理解對方語言,直接開戰。全體哥薩克下馬以排槍射擊,步兵結成六十個方陣,由三方面向敵軍射擊。敵軍一萬騎兵呈三方向合圍,斯維斯圖諾夫下令六十個方陣向心收縮,呈凹字形移動,讓火炮朝向敵軍展開,切斷了敵方騎兵的密集衝鋒。敵方騎兵終止了直接衝鋒,而是迂迴於俄軍陣地以弓箭射擊,斯維斯圖諾夫因此左肩中了一箭。但他卻下令部隊呈錐形前進,攻打對方過度展開的右翼,敵軍將領再度集結騎兵,並向俄軍後方包抄。但斯維斯圖諾夫下令斷後部隊對敵軍開炮,敵軍將領被一顆炮彈所殺,敵軍因此終止了衝鋒,並向後撤退,戰鬥結束[48]

在與敵人正式交戰後,斯維斯圖諾夫改變過於被動的戰法,設計出三種陣型,以對付神出鬼沒的敵軍騎兵[49]。1865年6月4日,軍隊走出了克孜勒庫姆沙漠,到達了努庫斯,其部下因在沙漠長征一月有餘,打算進城搶劫,斯維斯圖諾夫嚴令禁止,但仍有人搶劫[50]。因此他公開吊死搶劫的五名士兵,親自進城安撫居民,問居民有何城鎮不服俄國。鎮民向他指出若干城鎮,他便率軍出征將那些城鎮屠掠一空,擄走婦女兒童,周邊城鎮因而望風而降[51][52]。俄軍將戰利品與親俄鎮民共享,鎮民感激,願意協助出兵,並提供軍隊懂俄語的嚮導和翻譯。在揚根克鎮屠掠時,斯維斯圖諾夫遇上努庫格‧亞默漢,他為了奪回自己妻兒與俄軍格鬥,連殺二十多個哥薩克騎兵。斯維斯圖諾夫下令活抓他的家人,並要求他加入俄軍,他會放歸他的妻兒,並讓他管理自己部族的婦女兒童,不然一律殺光,努庫格‧亞默漢投降同意加入成為專屬的騎兵指揮[53]。此時斯維斯圖諾夫軍組成複雜,由六個種族組成且沒有統一語言,下命令必須經過二至三重翻譯[54]

1865年7月14日,斯維斯圖諾夫得知俄軍已經於塔什干之戰攻下塔什干,並正對布哈拉汗國作新一輪侵略,於是率軍北上參戰。1865年9月22日,斯維斯圖諾夫與米哈伊爾大公的主力在納沃伊會合,被編排至遠房堂兄阿列克謝‧斯維斯圖諾夫麾下。此時因斯維斯圖諾夫軍經過之地俱為俄軍管轄,不能搶掠,因此他積欠其部下總值逾57,200盧布的工資,相當於他年薪的400多倍[55][56]。他向大公和堂兄申請借貸,兩人借給他大約200,000盧布的軍隊票單,用於支付日常開支[57]。斯維斯圖諾夫還要求堂兄多撥給他1,000騎兵作為先鋒部隊,獲許,次日即率軍出發,西進澤拉夫尚河一帶大掠[58]。1865年10月3日,兵圍吉日杜萬,城民堅決拒降,斯維斯圖諾夫下令8,000友好部族的士兵將吉日杜萬團團包圍,更截斷水源[59]。10月8日,俄軍在城垣外轟出一個決口,對方以步兵堵塞,數度被炮火攻擊而後退。14日晚,俄軍臼炮炮彈打中城中糧倉,一夜燒去積存多時的糧食。11月6日,城中大饑,人相食,俄軍開始強攻,以優勢火力壓迫城民。晚上,俄軍攻入鎮公所,發現八百名婦女兒童屍體,全城無人投降[60]

1866年8月20日,俄軍在伊爾賈爾之戰大破布哈拉軍隊,標誌著俄軍對於布哈拉全面征服的開始。9月26日斯維斯圖諾夫於外裡海州再度領軍入侵布哈拉汗國,並沿沃伊布萬、加拉提直攻首都布哈拉,布哈拉汗國最終投降。割澤拉夫尚河、卡塔庫爾干撒馬爾罕烏爾古特的土地予俄國。1866年11月8日,因功晉封少將。1867年11月12日,因其母去世,離開中亞。餘部由副官科馬羅夫率領[61]

平定高加索

1868年3月4日,斯維斯圖諾夫因戰利品成功還清天文數字的債務,將上沃洛喬克莊園出售,並搬回家鄉特維爾,向新任家長堂兄阿列克謝申請將父母改葬家族墓地,獲准,並被承認為家族一分子,在1869年再度搬家至聖彼得堡[62]。1870年2月19日,獲亞歷山大二世封禮冊封為少將。1870年8月30日,獲封高加索軍區總參謀長,職位僅次於總司令米哈伊爾大公[63][64]。1873年4月5日,斯維斯圖諾夫向米哈伊爾大公提倡以其舊部為骨幹,在高加索組成由俄軍、捷列克哥薩克、山民混合的新式常備軍,方便專門出動鎮壓叛亂[65]。戰爭部部長迪米德里‧米盧廷斥責此行為「瘋狂」、「培養私人軍隊」、「軍閥化」、「反對戰爭部」,上書亞歷山大二世反對,更發動一眾高官前往冬官,稱決不可開此先例[66]。亞歷山大二世在壓力下決定否決斯維斯圖諾夫的提案,但由於高加索長年動亂難以平定,因此決定讓斯維斯圖諾夫自行以他舊部的4,000人訓練新軍,但不准擴編至5,000人以上,高加索駐軍仍由中央政府調度[67]

1875年4月17日,斯維斯圖諾夫率領5,000人新軍到達高加索,就任捷列克州州長,對高加索開始了平定。斯維斯圖諾夫剛到任時的高加索,按其部下勃魯西洛夫的說法:「簡直就是一個點燃的火藥桶。」[68]當地有22個部族叛亂,特別是四處遊撃的車臣人,四出無差別殺害俄國人,在城市各處都爆發了暴動[69]。斯維斯圖諾夫剛到弗拉季高加索時第一道命令就是解雇地方政府廳級以上所有官員,必須再次考核,不合格者一律降職。他又發現政府庫房帳目虛假,倉庫近乎空虛,抓來會計審問,最終取得名單,並派人前往充公以充實庫房[70]。官員們群起向亞歷山大二世申訴,但斯維斯圖諾夫自辯指這些官員才是真正令高加索未能穩定的原因,為了不再出現像伊瑪目國的重大叛亂,必須得將他們全數除去[71]。18日晚,斯維斯圖諾夫被人暗殺未遂,槍傷左手前臂。19日清晨,他將34位貪瀆的官員全數吊死,並如常觀看死刑執行。死刑執行後,他下令不再追究所有中下級官員以前貪瀆的行為,但嚴禁再犯。也同時寬恕暗殺自己的殺手,擔憂他被滅口,稱其自首必定無罪。當日中午,槍手自首,牽連出一干與山民有勾結的官員。斯維斯圖諾夫認為情節並不嚴重,僅處決刺殺主謀。下令一律許可官員與山民合作,以增加彼此之間的互相溝通[72]

20日晚,斯維斯圖諾夫率軍撤離,並公告所有事情都已經解決。因此全州陷入無政府狀態,但人民生活不見影響。26日晚,斯維斯圖諾夫攻入格羅茲尼,撲滅了反抗勢力,並於該地設立臨時政府,頒布約章[73]。他下令將格羅茲尼要塞化,目標是應對眾多在山上仍然作亂的部族,仍然認同自身為沙皇臣民的山民,軍隊一律保護其生命財產安全。由17日起算,僅用9日即平定民眾騷動。斯維斯圖諾夫下令,在一個月內投降的部族,一律免死,否則全族屠滅,決不寬赦。14個部族同時投降,僅山地車臣人阿爾卡內人阿凡人達吉斯坦人切爾卡斯人卡巴爾達人阿巴扎人阿迪格人為主的八個部族並不投降,斯維斯圖諾夫因此分別出兵攻滅,根據不赦免原則,一律屠殺[74]。直至1876年1月,已殺超過6萬多人,掠奪的財物全數充公。並鼓勵山民自發狩獵遊撃隊,一顆遊撃隊人頭可換15盧布、頭目100盧布、大頭目300盧布[75]。1876年8月14日,全部16位大頭目、85位小頭目被殺、共殺70,000多人,高加索大致平定。斯維斯圖諾夫讓退役軍人和哥薩克自行尋找空地,作為居所定居,更引入大量俄羅斯移民填補空隙,從此俄羅斯人成為北高加索的主要民族至今[76]

第十次俄土戰爭

1877年4月27日,第十次俄土戰爭全面爆發,當時斯維斯圖諾夫將政府剛遷回弗拉季高加索,但他率軍58,000人南下支援俄土戰爭[77]。5月1日,在哈薩維尤爾特得知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的爆發,因此於5月10日率軍西上攻打起義軍,12日攻下查伯萊納,15日,得知沙米爾次子加齊帕夏率11,000軍隊在阿布哈茲登陸,判斷並無威脅,因此轉進達吉斯坦平定亂事。5月31日,設立戰爭指揮部,由斯維斯圖諾夫指揮全軍[78]。6月20日,將車臣人團團包圍在查希納山谷中[79]。6月28日,斯維斯圖諾夫得知加齊帕夏撒退的消息,率親兵3,000,急行軍於葉茲德追上,雙方參加葉茲德戰役,在戰場右方的巴澤雅山會戰[80]。由騎兵指揮努庫格‧亞默漢突破奧斯曼左翼迂迴,而斯維斯圖諾夫主軍則佔敵軍後方的巴澤雅山,對敵軍形成後半包圍狀態,騎炮兵衝破敵軍先鋒部隊。步兵形成前半包圍陣線,加上俄軍使用的可是後膛撞針槍,功率遠勝奧斯曼的前膛槍,加齊帕夏麾下的車臣軍只得進行白刃戰,可是卻無法衝出重圍,甚至無法攻擊俄軍陣線。巴澤雅山的火炮架設完成後,向奧斯曼軍開炮,在全方位包圍下,奧斯曼軍四散逃跑,卻被俄軍步騎兵以白刃戰迎撃,努庫格‧亞默漢以三隊騎兵預備隊密集衝鋒,土軍大潰。戰鬥進行7小時,俄軍殺4,800多人,僅陣亡238人、傷1,238人。從此奧斯曼高加索軍隊再沒有攻進大高加索山脈[81]

8月14日,俄軍攻入查希納山谷中的但扎克地區,城民據山丘固守,遭到四千多顆炮彈轟擊,地道被炸倒塌,斯維斯圖諾夫共調用350門火炮地毯式轟炸,包括25門阿姆斯特朗砲、18門64磅64擔砲[82]。除迪米德里‧巴格拉季昂親王在戰前抗命救出380名婦女兒童外,但扎克部落完全潰滅[83]。戰後巴格拉季昂親王率軍清理戰場,只見上千個坑洞,屍體焦黑且屍塊遍地,難以找到完整屍體。僅在狹谷中尋獲兩位倖存者,一位右腿被炸去的少年已經精神失常、另外一位少女則被炸去下體,兩人搶救後均告不治。巴格拉季昂親王因此上書亞歷山大二世,斯維斯圖諾夫犯下戰爭罪[84]。但因斯科別列夫等人上書申辯,亞歷山大二世判斷不必追究[85]。迪米德里‧巴格拉季昂親王率軍獨立行動,拒絕再接受斯維斯圖諾夫指揮,獲准。24日,攻陷起義軍根據地貝洛瓦,屠滅110戶人[86]。車臣起義軍從此只能待在哈希布特森林堅守,斯維斯圖諾夫下令再次大規模轟炸,放火燒林,壓迫敵軍,增兵18,000人。起義軍放出20,000婦女兒童向巴格拉季昂親王軍求援,斯維斯圖諾夫下令炮火密集攻擊逃走之婦孺,婦孺被迫由山丘頂端跳下逃生[87]。但因巴格拉季昂親王事先將陣地挪前五公里,成功救回上萬人。斯維斯圖諾夫勒令巴格拉季昂親王交出難民,巴格拉季昂親王拒絕,並一律封為親王國臣民,給予他們身份證明。更對斯維斯圖諾夫表示,倘若仍要強搶,麾下22,000格魯吉亞軍將一同抗命,斯維斯圖諾夫最終讓步[88]。10月5日,俄軍撃破所有車臣地區起義軍。11月3日,俄軍攻進達吉斯坦索卡蒂村,突襲起義軍最後的營地,擄獲眾多起義軍首領[89]。11月8日,虛授中將,並獲授二等帶劍聖弗拉基米爾勳章[90]。11月27日,起義軍頭目阿里貝克投降,因為他沒有攻擊車臣村莊,因此和十名部下一同判處較不痛苦的絞刑[91]

12月1日,斯維斯圖諾夫下令特赦所有仍在反抗的車臣人,並稱他們為真正的勇士[92]。車臣人最終成為了俄國的國民。斯維斯圖諾夫下令善待一切車臣人,因為他們已經流了足夠的血,戰爭結束,不需再拿起武器。他們受傷生病由國家醫護、饑餓寒冷由國家照顧,國家是為了包括車臣人在內的全體國民服務。斯維斯圖諾夫提出慷慨的條件予車臣人,並命車臣人使節四出宣佈:和平將降臨高加索,俄軍會保障他們的安全[93]

1878年1月5日,斯維斯圖諾夫在安定達吉斯坦後,率15,000軍隊經巴統南下支援俄軍攻打埃爾祖魯姆,參加1878年埃爾祖魯姆戰役[94]。並在1月23日在卡爾斯得知戰爭已經結束。俄土雙方已於1月21日簽訂停戰協定,於是取道格加爾庫尼克北返,並在途中參觀了塞凡湖。2月24日,北返至格羅茲尼,獲晉升為上將。3月3日,第十次俄土戰爭結束。4月12日,斯維斯圖諾夫下令北高加索軍隊復員,僅保留20,000常備軍,分別駐紥於弗拉季高加索、格羅茲尼、斯塔夫羅波爾、馬哈奇卡拉五山城作為快速應變部隊,由四位指揮官和他本人分別率領,以下為列表[95][96]

  • 弗拉季高加索:州長兼總司令斯維斯圖諾夫本人:5,000士兵,235門火炮
  • 格羅茲尼:亞歷克西斯‧斯默卡洛夫少將:3,750士兵,175門火炮
  • 斯塔夫羅波爾:彼得‧凡諾夫斯基中將:4,000士兵,125門火炮
  • 馬哈奇卡拉:尤里‧瓦迪茨基少將:3,750士兵,105門火炮
  • 五山城:亞歷克塞·捷列希廖夫少將:3,500士兵,80門火炮

治理高加索

1879年,斯維斯圖諾夫獲得全高加索軍區總司令、全高加索行政首長的身份[97]對於一個自1817年戰亂不斷的地區,斯維斯圖諾夫使用簡便公正的政策,以下為部分節錄[98]

  • 下令全高加索地區禁止武裝械鬥,衝突雙方必定死刑
  • 廢除一切繁瑣酷刑,死刑執行方法以槍斃吊刑斬首為主。
  • 俄羅斯帝國法律並不完全行駛於高加索地區,因此高加索地區民事上行各民族行各民族法律、刑事上行俄羅斯法律。
  • 一切衝突、鬥爭,以法庭判決為準,法庭判決由三人組成的法官判斷,且法官之一必須為山民,對判決不滿亦可上訴
  • 為了消除各民族間的認知偏見,讓山民統一學習俄語,並承認山民保留自身文化和語言的權利。
  • 信仰自由,不強制要求山民信奉東正教,但嚴禁教士干政。
  • 禁止對山民種族岐視,提倡種族共融,讓各民族自由混居,更一律任用山民擔任基層官僚。
  • 兵民分離,士兵駐紥於堡壘,以免擾民,斯維斯圖諾夫也常駐於堡壘中辦公。
  • 全面禁止各族間互相販賣人口,境內的奴隸販子必須受到官方檢查,所有奴隸都自動成為自由民。
  • 對前往上學的山民提供免費的食宿,在週未定期派發糧食牲畜,更特別優待持續抵抗多時的車臣老兵。
  • 為山民免費興建醫院道路鐵路工廠等設施,引進現代化科技和實證科學
  • 為了治安問題,實施宵禁,晚上九時後外出需帶備身份證明文件午夜時間完全宵禁,清晨時解除。
  • 全高加索除人頭稅關稅外,免除所有稅項。

斯維斯圖諾夫以極端的鐵腕政策打壓反對者,他為了平息車臣人對俄國貪官污吏的憤怒,按習慣法將四位被定罪的貪官交給車臣行刑者處死[99][100]。在他治下,道路之間往來襲撃行人的強盜絕跡、來往商隊絡繹不絕、部落之間沒有再互相攻擊,人民富足,不再擔憂吃不飽飯[101]。城市一個接一個地在高加索地區建立起來,山民們離開了他們賴以維生的森林、住進了城市;放棄了傳統醫學,改為接納現代醫學[102]

1880年7月5日,其堂兄特維爾公爵阿列克謝無嗣而逝,亞歷山大二世下令斯維斯圖諾夫襲爵,過繼予迪爾馬科申分支,成為斯維斯圖諾夫家第十六代家長[103]。1881年大力推動工業化建設,推動礦物以及石油的開採[104]。1881年6月17日,由基輔直抵斯塔夫羅波爾的鐵路開通。1883年1月1日,亞速傑爾賓特的鐵路開通[105]。斯維斯圖諾夫由1875年4月17日起,至1883年1月26日離開高加索,除偶爾前往中亞參戰外,僅用七年時間將高加索由戰亂頻仍、破敗不堪的地區,轉變為統一使用俄語,人民生活富足安康,並開始了早期工業化。直至俄國內戰為止,高加索地區享有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和平[106]

1883年4月12日,斯維斯圖諾夫在經過12年後再度回到首都聖彼得堡,獲得新任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正式冊封和授勳。將其12年內獲得之頭銜、勳章一併頒發,儀式長達9小時,因此分成三部分進行[107]。1883年至1887年,斯維斯圖諾夫與妻子定居於聖彼得堡,擔任參謀[108]

晚年

1885年,獲授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109],1887年7月26日,擔任華沙總指揮司令。1889年4月9日,以領主身份回到家鄉特維爾。1889年8月30日,獲加授鑽石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為俄國軍人中最高榮譽。1891年被任命為炮兵總監[110]。1892年11月23日,斯維斯圖諾夫因為與部下發生衝突,辭職回家。此時斯維斯圖諾夫已屆62歲高齡,與其老妻共同生活於莊園中[111]。斯維斯圖諾夫晚年的記載甚少,因此他的卒年不詳。1903年3月18日,斯維斯圖諾夫作為高加索戰爭老兵及鑽石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得主前往聖彼得堡出席紀念[112],可以推斷他73歲時仍然健在。但在1904年高加索戰爭結束40周年紀念上,斯維斯圖諾夫並無參加[113]

註解

  1.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1
  2. 其全名分為五個部分,「亞歷山大」為其本人名,「加里爾」為其洗禮名,「康斯坦斯諾維奇」為其宗家養父名,「帕夫諾維奇」為其親父名,「斯維斯圖諾夫」為其姓氏。
  3.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4
  4. Волков С. В. p.426
  5. Волков С. В. p.73
  6.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54
  7.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5
  8.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3
  9.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57
  10. Милютин Д. А p.158
  11. Милютин Д. А p.159
  12. Волков С. В. p.263
  13. Волков С. В. p.267
  14. Волков С. В. p.268
  15. Волков С. В. p.268
  16. Волков С. В. p.269
  17. Волков С. В. p.270
  18.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88
  19.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89
  20.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89
  21. 葛拉必的回憶錄撰於1861年,當年斯維斯圖諾夫僅31歲,而葛拉必72歲
  22.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12
  23.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24
  24.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45
  25.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47
  26.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48
  27.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48
  28.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51
  29. 當中包括幾位日後的帝俄名將,科馬羅夫、捷列希廖夫、瓦迪茨基等
  30.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52
  31.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54
  32. 妻子的出身是直系旁支,斯維斯圖諾夫出身旁支的旁支,因此他的出身比妻子低。家勢方面,斯維斯圖諾夫當時只是毫無權勢的退役軍官,而岳家則是擁有大量莊園的貴族;但1880年斯維斯圖諾夫承繼斯維斯圖諾夫家後,一切立場翻轉過來,斯維斯圖諾夫也沒有背棄妻子。
  33.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56
  34. Волков С. В. p.296
  35.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66
  36.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74
  37.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77
  38.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78
  39.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78
  40.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82
  41.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82
  42.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83
  43.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84
  44.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86
  45. Милютин Д. А p.211
  46. 為其部下捷列希廖夫之設計,以鐵片覆蓋於木板上,邊緣以柳葉扣接合,板後有兩扎手,可以防止騎兵衝鋒以及箭雨,在草原上更可用以搭建遮蔽所
  47.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90
  48. Волков С. В. p.302-304
  49. Волков С. В. p.306
  50. Волков С. В. p.307
  51. Волков С. В. p.308
  52.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193
  53. Волков С. В. p.310
  54.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04
  55. 當時其年薪為140盧布
  56. Волков С. В. p.314
  57.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06
  58.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08
  59. Волков С. В. p.318
  60. Волков С. В. p.318
  61. Волков С. В. p.320
  62. Милютин Д. А p.181
  63. 當時副總司令列加爾頓於8月16日逝世,由斯維斯圖諾夫代理。
  64.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11
  65.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15
  66.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16
  67.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17
  68.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 М.: Воениздат, 1963. ch3
  69. Волков С. В. p.328
  70.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20
  71.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21
  72.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22
  73. Волков С. В. p.329
  74. Волков С. В. p.330
  75. Волков С. В. p.331
  76. Волков С. В. p.332
  77.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34
  78. Волков С. В. p.338
  79. Волков С. В. p.339
  80.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p.241
  81.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p.244
  82.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p.258
  83.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p.260
  84.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p.262
  85.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p.263
  86.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p.266
  87.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p.272
  88.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36
  89.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38
  90.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39
  91. Волков С. В. p.340
  92. 此為唯一一次特赦,部分山地車臣人在戰爭結束後,是唯一一支仍能持續抗爭的山民武裝。
  93. Волков С. В. p.341
  94.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p.278
  95.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40
  96.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p.284
  97. 由已有的捷列克州州長、加上阿塞拜彊、亞美尼亞、以及部下迪米德里‧帕斯凱維奇親王之格魯吉亞軍團拼湊而成,非直接領導。
  98. Волков С. В. p.347
  99. 為了避免觸犯死刑法例,因此行刑方式是密集射擊四肢,再用刀慢慢地將頭鋸下,符合法律規定。
  100. Волков С. В. p.343
  101. Волков С. В. p.344
  102. Волков С. В. p.345
  103. Милютин Д. А p.214
  104. Волков С. В. p.346
  105. Волков С. В. p.347
  106. Волков С. В. p.349
  107. Милютин Д. А p.222
  108. Милютин Д. А p.223
  109. Милютин Д. А p.226
  110.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40
  111.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48
  112.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49
  113.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p.250

參考來源

  • Волков С. В. Генералите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генералов и адмиралов от Петра I до Николая II. Т. 2. Л — Я. — М., 2009. — С. 465. — ISBN 978-5-9524-4167-5
  •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Шабанов В. П. Кавалеры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ордена Святого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 1725 — 1917. Т. 3. — М., 2009. — С. 264. — ISBN 978-5-89577-145-7
  • Милютин Д. А.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генерал-фельдмаршала графа Дмитрия Алексеевича Милютина. 1868 — начало 1873. — М., 2006.
  • Волжинский Г. И. . Варшава. 1911: 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