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保宮
元保宮,俗稱大道公廟,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賴村的保生大帝廟,遶境範圍涵蓋臺中市北屯、北區及中區、西區。
元保宮 | |
基本資訊 | |
---|---|
所在地 | 臺灣臺中市北區賴村梅川西路3段109號 |
創建年份 |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
主神 | 保生大帝 |
例祭 | 農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聖誕) |
沿革
此廟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冬建立[1][2]。學者洪敏麟說以泉漳移民供奉三元大帝與保生大帝,故廟名取自代表三元大帝的「元」與保生大帝的「保」[1]。廟又稱「大道公廟」[1][2][3]。廟宇是賴厝廍、乾溝子、田心子、犁頭店、土庫、麻園頭、後壠子、東大墩、邱厝子、三十張犁、水景頭、廍子、軍功寮、舊社、三分埔、二分埔、水湳此十七庄頭共同出資[2]。洪敏麟考據史料,該廟原先主神應該是三元大帝,後來因時代背景使然,主神由人格神的保生大帝,取代先天的三元大帝[1]。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一次,直至1924年又重修[2]。1966年,廟方在後庭新建二樓西式風格的後殿,奉祀玉皇上帝、觀世音、關聖帝君、至聖先師、十八羅漢等神[1]。廟宇正殿被列為台中市三級古蹟[1]。1976年後殿樓下改建,又新雕三尊鎮殿三官大帝神像,才使一度廢棄的主神,稍為升格為配祀神[1]。
1996年9月29日為新落成、約四十公尺高的凌霄寶殿舉行安座大典[4]。2002年12月31日到次年1月5日舉行凌霄寶殿慶成安龍謝土大典[5]。
祭祀
此廟為賴厝廍的庄廟[9]、亦為六大庄頭的公有廟宇[10]。管委會每4年改選一次,由64個里的信眾提名26位委員(21位管理委員、5位監察委員),經信徒大會通過確認後,再從委員中選出7位常務委員,然後從7位常務委員中選出1位主委、2位副主委[10]。
在2016年報導時,正殿奉祀主神保生大帝,配祀中壇元帥、四大護法元帥、虎爺。有兩層樓的中殿奉祀關聖帝君、城隍爺、註生娘娘;二樓為魁斗星君、文昌帝君、十八羅漢。有十四樓層高的凌霄寶殿一樓奉祀五斗星君、值年太歲星君、斗姆星君;三樓奉祀三官大帝、玄天上帝、神農大帝;五樓奉祀玉皇大帝、保生大帝、瑤池金母、東華帝君等。[11]
保生大帝主神和分尊多為金面,但有一尊為黑面,被認為分尊中被譽為最靈驗的,為遶境的首選神像[12]。該神像在1924年流行瘧疾、霍亂等疾病時,一度被東勢一帶的居民偷請去[6]。後來,被拿去南投原住民部落祭祀問事,失蹤廿年後信徒意外發現而請回[12]。
謁祖
1987年《民生報》報導,元保宮是以白礁慈濟宮作為祖廟,並說與祖廟宗教交流多[1]。1988年4月,元保宮信徒在主委賴煥樟領團下,先前往白礁慈濟宮,卻在該廟找不到元保宮母廟平和心田宮的證據,後於青礁慈濟宮的碑刻中找到心田宮的記載,於是舉行認祖儀式[13]。1989年《聯合報》報導,青礁慈濟宮自1988年以來有許多臺灣人到此進香謁祖,其中包括學甲慈濟宮、元保宮、以及台北、高雄、基隆、屏東等許多宮廟[14]。
遶境
農曆三月十日到十五日會舉行遶境[7][11][15]。早期遶境範圍多達十七庄,但因日本政府不歡迎神明遶境,加上遶境時曾發生糾紛,日治末期只剩遶境六庄頭[16]。六個庄頭範圍為後壠子、麻園頭、邱厝子、三十張犁、二分埔、賴厝廍、乾溝子舊部落,集中在北屯、北區、中區、西區等行政區域[12][15][17]。範圍涵蓋省轄市的台中市所有區里的三分之一[7]。光是後壠子地區,就有中政福德祠、光音福德祠、竹圍福德祠、賴村福德祠、台中市景聖宮、中政福德祠、代天府保安宮、靈震宮、水仙宮、太子宮、靈聖宮、靈震宮、水仙宮福德祠、太子宮、靈聖宮、台中保民宫、順天宮輔順將軍廟等宫廟會參加[18]。傳言1945年農曆三月十一日,麻園頭居民依例恭迎保生大帝遶境,突然美軍空襲來掃射投彈,但不但炸彈未爆發,也無人受傷,從此,元保宮香火更加鼎盛[1]。因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左右屬於農閒時期,為春末夏初季節、東北風與西南風交替與轉換的季節,遂產了「後龍黑、麻頭雨、邱厝糊、二分埔紅、賴厝廍晒死人」的天氣諺語,表示各庄頭遶境當日的天氣,分別會有大雨溼泥的土地及火紅炙熱的炎陽,而大晴天出現恰好是保生大帝回元保宮的當日[19]。
屬於邱厝子的崇德里,在2010年代開始將遶境活動分為二天進行,在農曆三月十二日會配合元保宫在里內遶境,第二天則是里內的大道公分靈也舉行遶境活動,並回母廟祭拜[15]。
專書
- 謝文賢編著,《臺中元保宮:文化與建築藝術》,台中市:台中元保宮出版,2017年。ISBN 9789869444101
參考
- 趙鎮藩. . 《民生報》. 1987-11-10 (中文(台灣)).
- 賴明蔚. . 《新一代時報》. 2018-01-01 [2018-01-29] (中文(台灣)).
- 林睿俐. . 《民生報》. 1993-08-23 (中文(台灣)).
- 趙曉寧. . 《中國時報》. 1996-09-30 (中文(台灣)).
- 陳仲青. . 《中國時報》. 2002-12-31 (中文(台灣)).
- 朱俊彥. . 《蘋果日報》. 2011-09-25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9) (中文(台灣)).
- 張弘昌. . 《聯合報》. 2008-11-06 (中文(台灣)).
- 賴明蔚. . 《新一代時報》. 2017-10-23 [2018-01-29] (中文(台灣)).
- 楊士賢. . 《聯合報》. 1998-04-05 (中文(台灣)).
- 賴明蔚. . 《新一代時報》. 2017-06-16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9) (中文(台灣)).
- 賴振財. . 《新一代時報》. 2016-10-28 [2018-01-29] (中文(台灣)).
- 蔡淑媛. . 《自由時報》. 2016-04-17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中文(台灣)).
- 黃文杰. . 中評社. 2018-06-14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中文(台灣)).
- . 《聯合報》. 1989-02-04 (中文(台灣)).
- 賴明蔚. . 《新一代時報》. 2018-05-04 [2018-05-22] (中文(台灣)).
- 陳正喜. . 《聯合報》. 2004-06-18 (中文(台灣)).
- 申震雄. . 《聯合報》. 2004-04-29 (中文(台灣)).
- 黃鍵龍. . 《新一代時報》. 2018-04-29 [2018-05-22] (中文(台灣)).
- 郭耿文. . 《聯合報》. 2000-04-16 (中文(台灣)).
- 蔡淑媛. . 《自由時報》. 2017-02-11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中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