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的禁忌

四的禁忌,指基於對「」這個數字的发音联想的迷信之現象,而厭惡、排斥、迴避带「」的事物。常出現於漢字文化圈內的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以及東南亞馬來西亞新加坡

原因

讀音
官話 sì(ㄙˋ)sǐ(ㄙˇ)
吳語 sy3sy2,si2
客家話 si4si3
粵語 sei3sei2
越南语 tứtử
閩南語
臺語
sì,sùsí,sú
日語 shishi
朝鮮語 sasa

漢字文化圈對「四」字的厭惡起因於其發音容易讓人聯想到。因為在漢語的大部份方言中,「四」字的發音和「死」字仅仅在声调上有区别。而在日語朝鮮語中汉字的读音没有声调,导致「四」和「死」兩字的發音更是完全相同。故長期以來民間常視「四」為不吉利的數字,並且在一些敏感的場合中刻意迴避。

各國现象

最常見的迴避措施之一為跳過含有「4」的數字。在前述地区中,樓層編號常常跳過尾數是「4」的數字,例如將實際的4樓編為5樓,形成從3樓上去後就變成5樓的現象。見證生死的醫院對這項禁忌尤為敏感,樓層、看診序號與病房編號都盡可能避免含有「4」,這種現象在其升降机內最容易觀察到。

香港

近年,香港部份住宅樓宇連40至49樓也全部跳過,即39樓的樓上已經是50樓,如凱旋門[1]萬景峯[2]等,但也有人認為「消失的樓層」反而帶來另一種恐怖感,所以有些措施是改以拉丁字母F」來代替「4」(因為「F」為「4」的英語「Four」的首字母),有些則改以「3A」這種附屬的標記形式來取代。某些东西方文化融汇的地方,如香港或新加坡,某些建筑物内可能会出现13、14和其他带4的楼层全部“不翼而飞”的现象。

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IFC中,沒有14、24和44樓,同時出於對13的忌諱,亦沒有13樓。換言之,由12樓直接跳到15樓。

台灣

除了樓層編號之外,台灣也有許多餐廳飯店在詢問客人的人數時,會技巧性地略過「四(位)」,改稱「三加一(位)」,或是號碼桌沒有數字4,例如:3號的下一個就是5號,或在旅館客房沒有數字4,例如:5樓房間503房間後就是505房間。除此之外,車牌的編號也會跳過「4」(詳見台灣汽車號牌中的介紹)。

日本

靜岡市駿河區的一個停車場跳過4號。

在日本,由於漢數字「四」與「死」的讀音完全相同(皆為し,shi),最早在平安時代開始,已有對數字4忌諱的記載[3]。1522年出版的『祇園会御見物御成記』中,開始有使用固有詞作為替代的記載——「二、三、よ(yo)、五」。亦大量將四與量詞結合改為yo。時至今日,在多數的情況中,可以使用よん(yon)作為4的讀音[3]。雖然如此,仍有大量建築物跳過「4」樓和第4號。

此外,日本的車牌號碼亦缺少了42和49,因分別與「(中文:到死)」(shi ni)和「(中文:垂死)」(shi ku)的讀音相同。

南韓

蔚山南區新亭洞的醫院沒有4樓。

南韓的漢數字「四」和「死」的讀音完全相同,皆為사(sa),然而漢數字四的讀音並沒有像日語般以固有詞替換,因此出現很多與4相關的忌諱。例如仁川國際機場並沒有4、44、244閘口(同時沒有13)。

北韓

北韓的「朝鮮人民軍」沒有「第四旅」。

越南

由於漢數字四(tứ)的讀音與死(tử),僅為聲調上的差別,此外三(tam)與慘(thảm)亦是近音,越南語使用固有語ba bốn作為漢數字三、四的替代。

西方

西方世界稱東方的這種禁忌為「恐四症」(),是「Tetra」(四)與「Phobia」(恐懼症)的合字。不過這種禁忌並不像恐懼症一樣是一種精神疾病,而是一種迷信,是文化教育下的結果。另外,「恐四症」一詞並非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揶揄或嘲諷,與恐四症類似的,西方也有對「13」這個數字的忌諱現象,稱為「十三恐懼症」(英文為Triskaidekaphobia)。

参见

参考文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四的禁忌
  1. (PDF). [2008-01-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4-19).
  2. . [200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8).
  3. 鈴木博, , , 大阪: 清文堂出版: 1–35, 1998, ISBN 4-7924-1340-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