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

(通用拼音:Tsui;漢語拼音:Cui;拉丁文Choi;諺文:최),是漢字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89位,目前在中國大陸人口統計中排名第56,約有509萬人(2013年統計資料)。但這個姓氏同時也常見於朝鲜半島。時至今日,按2000年韓國人口統計,約有2,169,704人姓崔,是韓國姓氏中第四最多。

Choi
諺文
汉字
文观部式
马-赖式
崔姓在韓國人口中佔4.7%。
 
 
 
 
 
姓氏
 
百家姓》第189位
23:
24:
25:

堂号  噤李堂、清河堂、德星堂、惇敘堂、默陰堂
郡望  清河郡博陵郡滎陽郡

起源

  • 源自姜姓,其始祖可以追溯至齊太公姜子牙。[1]太公因輔佐武王克殷有功而被封於「齊」,三監之亂後,周公東征,封太公之子齊丁公繼位,在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建國。丁公的嫡長子名為「季子」,本應繼承齊國君位,但卻拱手讓給弟弟齊乙公,自己以「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作食邑,他的子孫便以邑為姓。[2][3][4][5]
  • 出於彝族、亦有崔姓出現。
  • 出於回族、亦有崔姓出現。
  • 出於蒙古族、亦有崔姓出現。
  • 出於土家族、亦有崔姓出現。
  • 出於滿族八旗的「崔佳」氏,漢化改姓為崔姓。
  • 出於新羅其中一個部落長老蘇伐都利

繁衍播遷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内。于南北朝期间一直称盛于武城安平两地,亦繁衍到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江苏、广西、安徽等地。西晋末年,群雄割据,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乱迁入朝鲜半岛,逐渐发展为朝鲜族大姓。南北朝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始大批南迁。宋代以后,崔氏分布更广;有些于明清期间移居台湾南洋一带。

当代崔姓的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总人口的42%。

郡望堂号

堂号:噤李堂、清河堂、德星堂、惇叙堂、默阴堂等。
郡望:

崔姓本贯

崔姓在韓國共有160個本貫。雖然崔姓在韓國姓氏中排名第四,每個本貫所佔的人數卻較小。最大者為慶州崔氏,2000年數字為976,820人。此部之崔氏可追溯至唐朝時期之崔致遠[6]

外部链接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百家姓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崔姓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参考

  1. 水經注卷九‧清水》:又東過汲縣北(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于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
  2. 李華《太子少師崔公墓誌銘》「惟成於姜水,氏曰有呂。德莫厚乎粒蒸民,大庭之烈也;勳莫盛乎除暴虎,尚父之明也;讓莫大乎推社稷,季子之高也。丁公之元子曰季,克讓乞歸,老於崔氏,宜乎其盛也。」《文苑英華‧卷九百四十》
  3. 劉禹錫《故朝散大夫檢校尚書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清河縣開國男贈太師崔公神道碑》:「太公望既封於營邱,子伋嗣侯。伋之孫曰穆伯,食邑於崔,遂以為氏。」《劉賓客文集‧卷三》
  4. 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志銘并序》:「其先出於炎帝,至裔孫穆伯,受封於崔,因而命氏。」《白居易集箋校‧卷七十》
  5. 白居易《唐故湖州長城縣令贈戶部侍郎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銘并序》:「唐虞之際,因生為姜姓。暨周封齊,分類曰崔氏。」(《白居易集箋校‧卷七十》)
  6. [Choe]. 斗山世界大百科事典. [1009-09-18] (韩语).
  7. [Choe Se-jin]. Encyclopedia of Korean Culture. [2009-09-18] (韩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