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5日),字熙甫,一字开甫,直隸崑山縣(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朝著名文學家,早年因老家在崑山项脊泾(今属太仓),自號項脊生,晚年居于震澤(太湖的雅稱)附近,人稱震川先生。因曾任南京太僕寺丞,又稱歸太僕。
歸有光 | ||
---|---|---|
《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归有光 | ||
大明南京太僕寺丞 | ||
籍貫 | 直隸崑山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熙甫,號震川 | |
室名 | 項脊軒 | |
出生 | 正德元年腊月二十四(1507年1月6日) | |
逝世 | 隆慶五年正月十三 (1571年2月5日) 海南 | |
親屬 | (子)归子孝、归子祜、歸子寧、歸子慕;(女)歸如蘭 (孫)歸昌世 (曾孫)歸莊 | |
出身 | ||
|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詩文唱和,合称嘉靖三大家。嘉靖三家與茅坤等人同尊唐宋古文,是為“唐宋派”。归有光又与当时浙江德清的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并列《明史·列传·文苑》。
生平
归有光生於正德元年腊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归家为昆山世族,先世多以文学称,祖母是太常寺少卿夏昶的孫女。但归有光这一支并不显赫,祖父归绅、父亲归正均未入仕,且歸有光父叔輩感情不睦,互搶祖輩家產鬧翻不往來,故歸有光討厭父方歸姓親屬,與祖母與母親等女性親屬感情密切。
归有光自幼聰穎,九歲能屬文,十歲寫《乞醯論》流傳至今。师事同县名儒魏校,喜讀《史記》以及唐宋八大家之文,也阅佛家《大藏经》。
嘉靖四年(1525年),归有光以童子试第一名补为苏州府学生员,时年十八岁,后以贡生选入南京太学。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受到主考官张治的赏识,举应天乡试第二名。[1]以後的二十年,八次礼部會試均落第,[2]对科举失望。[3]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迁居嘉定(今属上海)之安亭江边,讲学授徒二十年之久,从者数百人,[4]自號「震川」,因太湖古稱「震泽」,也尊敬當時的文士何震川。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因为主考官特别留意,仔細端詳試卷的筆法,归有光终于得中三甲进士,授浙江长兴县令。隆庆元年(1567年)撰写《圣井铭并叙碑》,由县丞吴承恩亲笔书写,刻石立碑,原置于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出生地圣井旁,现藏于长兴博物馆。当时长兴长期没有县令,政务由胥吏把持,贫苦百姓生活艱苦。归有光注重教化,不尚刑法,关注民生,损害到了豪强的利益。隆庆三年(1569年),归有光受人排挤,明升暗貶,调升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但卻专管马政。归有光心气不平,认为自己的处境就像屈原被放逐时一样,但仍然没有放弃政事,在任期间采访典籍,修《马政志》。隆庆四年(1570年),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荐引,任南京太仆寺丞,掌内阁制敕房,参修《世宗实录》。明穆宗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5日)去世,万历三年(1575年)归葬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
文学
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等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当时文坛先后受到前后七子的影响,虽然摆脱了早期的台阁体,但又陷入盲目复古的潮流,文风浮浪[5]。王世贞继李攀龙之后主宰文坛,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归有光率先反对这种主张,文坛风气为之一振。归有光经学深湛,重视义理,这些特质在他的文章中均有体现。[6]他认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7]不必非得模仿古人才能写出好文章。他的文章,从风格上看继承了司马迁和唐宋八大家的传统,并且影响了桐城派诸家。
归有光的文章很多描绘日常生活,篇幅短小而刻画细腻生动,情真意切,“无意中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名篇如《项脊轩志》《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李南楼行状》等“信笔纵横,而世多以为奇”,“他人莫能企而及也”,[8]对后世颇有影响。林纾认为《项脊轩记》“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9]也有少数文章反映民间疾苦,特别是描绘当时人民受倭寇所苦情状的《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等。
水利
自古以来太湖流域以富庶闻名,但伴随着发展,太湖水旱灾情越来越严重,到了明朝,每三到七年就要发生一次水灾。[11]归有光居住在安亭时,对太湖地区的水利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吴淞江是太湖入海的道路,只要拓宽吴淞江,解决吴淞江的淤塞问题,其他的水道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反对排泄太湖水,因为“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就使太湖干枯,于民岂为利哉”!他上书给当时的兵道、知府、知县,阐述自己的治水主张。他还搜集当时相关的水利文献,著《水利论前》《水利论后》等,撰成《三吴水利录》四卷,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
震川书院
清道光八年(1828年),江苏巡抚陶澍为纪念归有光,奏请清宣宗于归氏故居安亭建造震川书院。书院与菩提寺相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震川书院停办,翌年毛怡源等于原址创办新学,改名震川学堂,初为小学,1905年改为中学,兼设师范,名为苏松太道立震川中学,是嘉定、昆山两县最早的中学。1906年又改为小学。现址为上海市嘉定区安亭中学。
家庭情况
歸有光母周桂,十六歲嫁至歸家,育有四子三女,其中一子一女夭折。歸有光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歸淑靜(嫁王三接),下有弟弟歸有尚、歸有功,妹妹歸淑順。歸有光曾作文《先妣事略》緬懷母親。归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魏氏去世,归有光续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归有光长子归子孝于1548年染病而亡,年仅16岁,归有光为他作了《思子亭记》以表哀思。归有光另有子归子祜、归子宁,参与整理归氏遗文。五子归子慕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两次被逐,隐居江村,死后赠翰林待诏。孫归昌世,歸庄之父,為著名篆刻家、書畫家、文學家,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昆山三才子。曾孙归庄,为明末书画名家,明亡后曾于昆山起兵抗清,事败隐居,拒不仕清,晚年致力整理归有光全集。
评价
王世贞最初因为文学观点与归有光相左而讨厌他,后来作了《歸太僕贊》,並佩服他,认为归有光可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12]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贞晚年时文风亦有转变,主张“文必秦汉”的他甚至沉迷阅读苏轼的文章。[13]
林则徐曾在嘉定归有光祠题一联: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对归有光在水利方面的贡献和经学方面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归有光以儒术成就功业。
注釋
- 《金陵琐事·卷十三》:嘉靖十九年,庚子科主试张公治、龚公用卿。初取一卷定为解元,见卷上皿字号,恐为他省监生,不可冠南畿,遂置之第二名。拆号,乃是名士归有光。
-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八上春官不第。”
- 归有光《上瞿侍郎书》記:“有光年往岁徂,仕进之心落然,然犹不敢自废罢。”
- 《嘉定县志》:“……为著书讲学之地,有陶庵及畏垒亭,皆自为之记。一时从学游者,相与诗经稽古,力为治学。其绪言记与师宿儒学而不失,至于今不衰,盖先生之泽远矣!”
- 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盖天下方相率为浮游泛滥之词,靡靡同风,而熙甫深探古人之微言奥旨,发为义理之文,汪洋自恣,小儒不能识也。”
- 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先生于书无所不通,然其大旨,必取衷《六经》,而好《太史公之书》。”
- 归有光《项思尧文集序》
- 娄坚《归太仆应试论策集》
- 林纾《春觉斋论文》,頁43,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 王崇简《重刻震川先生全集序》
- 缪启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記:“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記:“晚年,攻者渐起,世贞顾渐造平淡。病亟时,刘凤往视,见其手苏子瞻集,讽玩不置也。”
參考書目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归有光 |
昆山三贤 |
---|
归有光 · 顾炎武 · 朱用纯 |
嘉靖三大家 |
---|
歸有光 · 王慎中 · 唐順之 |
崑山三絕 |
---|
歸有光(古文) - 俞仲蔚(詩歌) - 張子賓(制藝) |
明朝舉業八大家 |
---|
吳縣王鏊 - 武進唐順之 - 常熟瞿景淳 - 武進薛應旂 - 昆山歸有光 - 德清胡友信 - 歸善楊起元 - 臨川湯顯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