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骚号战列舰

拿骚号战列舰德語:),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無畏號下水后,德意志帝國海軍针锋相对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無畏艦[4],也是四艘拿骚级的首舰。

英国皇家海军所准备的拿骚号识别图,图中拿骚号的主炮指向了右舷
概觀
艦種無畏艦
擁有國 德意志帝国
艦級拿骚级战列舰
製造廠德国威廉港帝国船厂
動工1907年7月22日
下水1908年3月7日
服役1909年10月1日
結局1921年拆解
除籍1919年11月5日
技术数据
標準排水量1万8570吨
滿載排水量2万0535吨
全長艦體全長:146.1米
全寬26.9 米
吃水8.9米
燃料燃煤950吨
重油200吨
鍋爐建成时:舒尔茨-桑尼克罗夫特燃煤专烧锅炉12座[1]
动力直立型三段膨胀式三汽缸复合式蒸汽引擎3座
3軸推進
功率16,181千瓦特(21,699匹指示馬力)
最高速度19(35每小時;22英里每小時)[1]
續航距離8,300海里(15,400;9,600英里)/12節(22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2]
乘員军官40名,水兵968人
偵搜系统11英寸探照灯4具[3]
武器裝備45倍径双联装280毫米速射炮6座计12门(28cm SK L/45)
45倍径单装150毫米速射炮12门(15cm SK L/45)
45倍径88毫米单装炮16门(8.8cm SK L/45)
450毫米单装魚雷發射管6具
裝甲水线带:270毫米
主炮炮塔:280毫米
甲板:80毫米
司令塔:400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拿骚号作为德国公海舰队第一战列舰中队第二支队的一员加入了战争。1915年8月,拿骚号进入波罗的海参加了里加湾海战,并且与俄国战列舰光榮號交战。1916年5月底至6月初,拿骚号参加了日德兰海战,战斗中与英国驱逐舰喷火号相撞。其后拿骚号长期逗留在北海,再没有非常重要的军事行动。

一战结束后,英国将公海舰队主力拘留于斯卡帕湾内,由于拿骚级是德国最为老旧的无畏舰,英国方面允许拿骚号留在德国港口。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发生后,協約國夺取了拿骚级四舰作为公海舰队自沉舰艇的替代品。1920年4月,日本分得了拿骚号,但拿骚号并不符合日本海军的需要,于是转手将其出售给一家英国的回收公司,后在荷兰多德雷赫特拆解。

本舰名称来源于拿骚公国,属于德意志帝國普鲁士省份之一,黑森-拿騷省的其中一部分[5]

设计和概述

英国无畏号问世以前,按德国海军按部就班的规划,1906年战列舰原定为排水量1万4000吨级,混装305毫米和240毫米火炮。听闻无畏号横空出世,德国设计部门紧急修改方案,最终确定了1万9000吨级、12门280(11英寸)火炮的“大型战列舰(德語:)”。由于本舰正是针对无畏号而来,因此也免不了到处被人拿来和无畏号进行比较。

本舰全长146.1米,宽26.9米,吃水深8.9米;标准排水量1万8873吨,满载排水量则达到了2万0535吨。全舰定员军官40人,水兵968人。外观上,本舰采用了平甲板舰型[3]。相比起无畏号,本舰长宽比较小,以牺牲航速来换取稳定性,故此设计航速只有19節(35每小時;22英里每小時),低于无畏号的21節(39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载煤量平时950吨,牺牲居住性、撤走部分器材的情况下最多2700吨;另可装载重油200吨[1]。以12節(22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航速运行时可以达到8,300海里(15,400;9,600英里)的续航距离[2];但以最高速度19节航行时就只有2,800海里(5,200,仅为无畏号的一半[1]

动力方面,德国海军态度保守,选择了成熟的垂直三汽缸三段膨胀式蒸汽机[6],而并没有使用同时代更先进的蒸汽轮机。当时英国的帕森斯公司垄断了蒸汽轮机的建造能力,每制造一台蒸汽涡轮机都要收取一百万德国金马克的特许费。而德国公司要一直到1910年才开始大规模生产涡轮发动机[7]。故此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中将决定继续使用老式的垂直三胀式蒸汽机;德国海军建造部门也对此表示赞同,1905年时曾表示“不建议在大型军舰上使用涡轮发动机”[8]。全舰设计动力16,181千瓦特(21,699匹指示馬力)[2],由3个锅炉舱内的12座舒尔茨-桑尼克罗夫特燃煤锅炉提供蒸汽。1915年德国海军对本舰进行了改装,将其中4台燃煤锅炉改成6台煤油混烧锅炉[1]

本舰的主炮为12门45倍径280毫米炮(28cm SK L/45,SK意为“速射炮(德語:)”,L/45表示45倍径),安装在6座双联装炮塔内。每门主炮重53.5吨;每座主炮塔重394吨。主炮口径小于无畏号的12英寸(300,但射速可达3发/分钟,为英国对手的两倍;最大射程1万8900米,接近无畏号的数据。由于主机选用了垂直三胀式蒸汽机,占地较大,使得设计部门无法沿舰体中轴线布置主炮,而只能呈六角形方式布置:艏艉各一座,每侧舷侧前后各一座;以舰艏主炮塔为起点,6座主炮塔按顺时针分别命名为A-F[9]。虽然设计部门选择了较小的舰体长宽比,但往复式蒸汽机的固有特点使得本舰在全速航行时会产生极大的颤动,抵消了这一设计对射击精度的好处。另外,由于两侧的两座主炮塔给每侧各凭空增多了近800吨的重量,在高海况下会产生严重的横摇问题,不但进一步恶化射击精度[9],也给舰艇带来倾覆的风险[10]

副炮为12门45倍径150毫米炮(15cm SK L/45);小口径火炮则是16门45倍径88毫米炮(8.8cm SK L/45),全部安装在炮廓内[2]。此外舰上还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艏艉中轴线各一具,另外A、D炮塔左右两侧各一具,全部安装在水线下的鱼雷隔舱内[11]

防护方面,德国海军相当重视自己的舰艇的生存能力。本舰舷侧装甲带中部装甲为300毫米(一说270毫米[12]),舰艏减少至203毫米,舰艉减少至127毫米,整体比无畏号厚大约2英寸(51。主炮塔的正面和侧面280毫米[9]。副炮炮廓160毫米[13]。司令塔厚280毫米[9](一说司令塔400毫米[2])。主装甲带前部和上方为203毫米(一说上部装甲带160毫米[13]),水线下为双层船壳。甲板厚50毫米,表面铺设但泽橡木和柚木甲板。炮塔座圈280毫米,一直延伸到中部舷侧装甲带,再往下防护筒壁厚减少到178毫米,并延伸到水密舱甲板。主炮塔顶盖厚90毫米。水密舱壁200毫米[9]

舰历

建成至一战前

一战前停泊在基尔的拿骚号与第一战列舰中队其他各舰

1906年2月,德国海军为新式主力舰争取到了拨款,5月向船厂下达了订单。本舰预算4000万金马克(合183.8万英镑,高于无畏号)。由于舰体尺寸较以往的主力舰要大不少,船厂需要先行进行改造,故而本舰推迟到1907年才开工[14]。德国海军下达订单时,是希望将本舰替换掉老旧的铁甲舰萨克森级二号舰巴伐利亚号,因此暂定名字为“巴伐利亚代舰(德語:)”,原定计划建造30艘[2]

1907年7月22日,威廉港帝国船厂正式开工建造本舰。整个建造过程是在极为机密的状态下进行,德国军方不仅派兵守卫承建的威廉港帝国船厂,各零部件供应商如克虏伯公司等也同样守卫森严[15]。1908年3月7日,建造时间仅用了不到一年,本舰即告下水。在下水仪式上巴登大公妃、拿骚的希尔达公主为本舰进行命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亨德里克亲王出席了仪式;其中亨德里克亲王乃是代表其妻子的奧倫治-拿骚家族而前来[16]

拿骚号的前期建造工作进展神速,然而舾装作业却因为事故而产生了严重拖延。一名码头工人不小心拿走了一根大管道的封板,导致大量水涌入舰内。当时本舰尚未安装水密隔舱,这场事故导致舰体沉入码头底下,进水深达1.6米,舰体左倾。船厂方面只得费时费力地先重新将本舰的积水全给排出去,然后进行同样劳累的清理作业[5]。1909年9月底本舰才总算建成,同年10月1日配属于公海舰队[2],并立即进行海试[5];此时距离其对手、英国的无畏号建成已经过去了大约25个月[17]。全舰造价共计3739万9000帝国金马克[2]

1909年10月16日,拿骚号和姊妹舰威斯特法伦号参加了威廉港海军码头第三入口开通仪式。[18]

1910年2月,拿骚号、威斯特法伦号两舰还在海试期间,就已经参加了公海舰队的年度演习。同年5月3日,拿骚号结束海试,并加入新组建的第一战列舰中队。接下来的4年间,拿骚号都参加了公海舰队和中队的常规演习和训练巡航。仅有的一次例外是1912年的夏季训练巡航,当年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导致本次巡航仅只在波罗的海一带进行。[19]

1914年7月14日,公海舰队开始进行年度夏季训练巡航。随着欧洲上方战云密布,德皇威廉二世下令中止本次巡航,两周后的7月底,舰队返抵港口[20]。7月28日,奥匈帝国塞尔维亚王国之间的战争爆发,在一周之内,各欧洲主要强国陆续加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1]

一战前中期

拿骚号参加了大部分德国舰队在北海的行动[22]。1914年12月15-16日,德国舰队进行第一次行动。本次行动主要是由弗朗茲·馮·希佩爾海军少将的战列巡洋舰负责,对英国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和惠特比发动袭击[23]。德国海军出动了12艘无畏舰和8艘前无畏舰支援本次袭击,拿骚号也在其中。15日夜,德国战列舰抵近了一支英国战列舰分队,距离只有约12海里19公里;在当地英国人只有6艘战列舰,附近再无其它主力舰。双方的前卫驱逐舰在黑夜中展开了激战,这让腓特烈·馮·英格諾爾海军上将误以为他遇到了英国海军的整支大艦隊。因为德皇早已有令,不得随意用宝贵的舰队进行冒险,馮·英格諾爾下令脱离接触,返回德国[24]

对俄作战

1915年8月,德国海军出动,意图肃清里加湾内的俄国海军力量,协助德国陆军进攻里加。里加湾内当时驻扎有俄国前无畏舰光榮號,以及若干炮舰和驱逐舰。德军的目标之一,是消灭、或者驱逐里加湾内的俄军舰艇;此外,在里加湾北部进行布雷,以防止俄国海军增援力量从此处进入。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德军集结了包括拿骚号在内的拿骚级4艘、以及赫尔戈兰级4艘共8艘战列舰,以及冯·德·坦恩号莫尔特克号塞德利茨号等3艘战巡。本次任务依然是由馮·希佩爾指挥,8艘战列舰主要负责对付俄国舰队。8月8日的首次行动并不顺利,德国人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清理掉俄国人布下的水雷,然后自己的布雷舰德国号才能开始在这一地区进行布雷作业[25]。因为轻型舰艇迟迟不能突破雷区,拿骚号等大型军舰这段时间内都无甚作为。

同年8月18日,德国人第二次采取行动,出动了拿骚号和姊妹舰波森号、4艘轻巡洋舰和31艘鱼雷艇,试图突破俄国舰艇的防线[26]。这次德国人展开了更为积极的进攻。在进攻的首日,德国扫雷舰T46、驱逐舰V99沉没。俄国炮舰勇敢号利用其130毫米火炮炮击德国扫雷舰艇,迫使其停止扫雷作业。德军轻巡不来梅号试图驱逐勇敢号,遭到大约1万6500米外光荣号的炮击;拿骚号、波森号其后加入战团,从2万1000米外炮击光荣号[27]。18:00光荣号见势不妙退去;而由于天色已晚,德军也只能暂停扫雷作业[27]。次日,光荣号再次炮击德军扫雷舰艇,07:40波森号展开炮击,其后拿骚号也加入助战,光荣号共受到3发280毫米炮弹击中,被迫撤退[28]。到8月19日,德军清扫完毕俄国水雷,德国舰队进入了里加湾。然而德军收到的情报称协约国潜艇在附近出没,迫使德军舰队中止次日的计划[29]。拿骚号、波森号两舰则一直在里加湾内逗留到21日,协助摧毁了两艘俄国炮舰海狮号高丽人号[19]。希佩尔后来评论道,“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把宝贵的军舰部署在有限的地区,同时当地敌人的潜艇活动还与日俱增,这无疑是把所有的赌注都押了上去,赌一把海军能在陆军攻占里加之前就占领里加湾。”[30]

日德兰大战

1916年5月31日-6月1日的示意图,蓝色为英国舰队,红色为德国舰队

1916年5月31日-6月1日夜间,英德双方主力接战时,拿骚号正在第一战列舰中队第二支队内。交战初期,第一战列舰中队的8艘战列舰作为德军主力之一,位于保羅·貝恩克海军少将的第三中队和弗朗茨·毛弗海军少将的第二中队(6艘前无畏舰)之间。4艘拿骚级位于整个战列的第4组;波森号作为第二支队司令沃尔特·恩格尔哈特海军少将的旗舰,后面跟着莱茵兰号,拿骚号序列第三,最后是威斯特法伦号[31]。在夜间德军曾经改换过阵型,各舰反向,因此反向后拿骚号变成了支队内第二的位置,尾随着威斯特法伦号[32]

当晚17:48-17:52时,德军有11艘无畏舰向英军战列巡洋舰舰队的第2轻巡洋舰中队开火;拿骚号瞄准的是南安普顿号。拿骚号开始炮击后不久,大约在17:50时,很有可能是拿骚号的一发炮弹击中了位于大约1万8400米外的南安普顿号的左舷;由于命中角度太大,这发命中并没有对南安普顿号造成太大的损伤[33]。随后拿骚号转移目标至都柏林号。18:10拿骚号停止了炮击[34]

19:33(中欧时间CET18:33),拿骚号进入了英国第五战列舰中队厌战号的射程内,并遭到了厌战号的短暂炮击[35],同时拿骚号也对厌战号进行攻击,但是没能确认命中[36]。不久德军舰队180度转向,驶出了英国战列舰的射程范围[35]

当晚22:00,拿骚号在内的第一战列舰中队再次与英军轻型舰艇交战,这次是作为大舰队主力的前锋的第四轻巡洋舰中队,与德军发生接触的包括卡罗琳号科摩斯号保皇党人号。拿骚号跟随威斯特法伦号右转68度,以规避英国人可能发射的鱼雷;两舰在距离英军巡洋舰约7300米时进行开火[37]。英国巡洋舰靠近后发射了鱼雷,其中22:05-06(中欧时间21:05-06)前后卡罗琳号在7,600碼(6,900距离发射了两枚,22:10(中欧时间21:10)保皇党人号又在8,000碼(7,300距离发射一枚[38],两舰发射鱼雷后旋即退走[39]。卡罗琳号发射的两枚鱼雷中,第一枚从拿骚号舰艏很近的地方穿过,第二发则是从水下穿过,然而没有爆炸[40]。拿骚号注意到了鱼雷航迹,于22:14(中欧时间21:14)发射了一枚照明弹;由于英国主力舰都没有装备照明弹,这本来应该使得黑夜中周围的其他若干英国巡洋舰警醒,察觉德国主力舰在此,然而远处多艘英国巡洋舰错失了这一重要机会[38]

与拿骚号相撞的喷火号,舰艏及上层建筑损伤严重

6月1日午夜,德国舰队试图从英国大舰队后方突破时,遭遇了英国驱逐舰编队的拦截。黑夜中拿骚号赫然发现400多米开外的英国驱逐舰喷火号,在混乱中拿骚号试图撞击喷火号。喷火号开尽马力,依然没能及时摆脱拿骚号,两舰相撞,舰艏左舷贴在一起,受此影响,拿骚号右倾5-10度[41]。拿骚号试图用前部280毫米炮射击喷火号,然而喷火号外形低矮,而且拿骚号被喷火号顶着而右倾,导致拿骚号主炮即使在最大俯角亦无法有效击中喷火号,炮弹从舰桥屏风和第二烟囱基座穿过[41];尽管如此,拿骚号主炮发射的爆风依然对喷火号的舰桥和烟囱造成了损坏。喷火号颇费了一番功夫才得以脱身,离开的时候还撕扯掉了拿骚号舷侧一块约6米长的装甲板。这次碰撞使拿骚号一门150毫米炮失灵,在水线上3.5米处造成了一处伤口,在进行修理前,航速必须限制在15节以下[42]。在乱战中喷火号共命中拿骚号两发4英寸(102炮弹,打坏了一盏探照灯,拿骚号人员伤亡轻微[43]

01:00后不久,拿骚号和图林根号遭遇了英国装甲巡洋舰黑王子号。图林根号首先开火,命中黑王子号27发305毫米炮弹、以及24发副炮炮弹。拿骚号和奥斯特弗里斯兰号其后也对黑王子号发动攻击,紧接着大选帝侯号也加入战团。德军猛烈的炮击迅速瘫痪了黑王子号,并使其受创着火,随着一次巨大的爆炸黑王子号没入海底,全舰官兵无人生还[44]。下沉中的黑王子号正好挡住拿骚号的去路,拿骚号只能急转向避开黑王子号的残骸,却因此一头撞向第三战列舰中队。拿骚号被迫全速倒车,才堪堪避免与皇后号相撞。经过这一系列混乱和机动后,拿骚号掉队,排在了前无畏舰黑森号汉诺威号之间[44]。大约03:00,4艘英国驱逐舰再度尝试对德军战列发动鱼雷攻击。03:10前后,其中3艘出现在了拿骚号左侧。03:10-20之间(中欧时间02:10-20),拿骚号首先左转,在大约5000-4000米的距离上对来袭的驱逐舰进行了炮击[45],接着德军其他舰艇也加入炮击。随后德军各舰90度转向以躲避袭来的鱼雷[46]

脱离战斗后,拿骚号和姊妹舰波森号、威斯特法伦号,以及两艘赫尔戈兰级赫尔戈兰号、图林根号,一同采取了防御阵势,彻夜守卫雅德海湾泊地[47]。当天的战斗中,拿骚号仅受到两发来自驱逐舰的小口径火炮命中,均未造成太大损伤[48]。其中一枚4英寸炮弹在拿骚号左舷前部探照灯支撑结构上爆炸,使得左舷前部探照灯损坏。另一枚4英寸炮弹可能在后炮塔平行位置、不远处的海水中爆炸,弹片导致左舷后部上方探照灯损坏[49]。拿骚号主要的损伤来自于碰撞,碰撞发生时拿骚号航速16节、喷火号航速25节,两舰夹角1度,喷火舰艏翘起,撞上拿骚左舷1号150毫米炮位置,导致该门火炮后部扭曲,炮架也从炮列甲板上被扯下来。拿骚号左舷约15米船体板被撕开,最深处达3米多。艏楼甲板出现向内、向上的卷曲。由于当时海况平静,碰撞伤口并未入水,但在临时修理前,航速必须限制在15节[49]。舰上11人战死,16人负伤[50]。全舰共发射106发主炮炮弹、75发副炮炮弹[51]。拿骚号很快就修复了损伤,同年7月10日即复归战列[52]

一战中后期

1916年8月18-22日,德国舰队再次出动,由第一侦察集群的战巡炮击桑德兰的沿海城镇,试图引诱贝蒂指挥的战巡编队并伺机消灭之。此时德国只有两艘战巡还能继续作战,因此德国人将3艘战列舰补充到侦察队中,包括边境总督号大选帝侯号以及新近服役的巴伐利亚号。拿骚号在内的公海舰队主力[19]则在侦察队后方巡弋,提供支援[53]。19日06:00,威斯特法伦号在泰爾斯海靈島以北55海里(102;63英里)处遭到英国潜艇E23号雷击受伤,虽未致沉,依然脱离舰队返回[54]。英国人已经察知德国人的计划,遂出动大舰队迎战。14:35,公海舰队司令赖因哈德·舍尔得到消息称大舰队已经倾巢出动。舍尔并不想在日德兰之后仅仅11个星期就再次与整个大舰队决战,于是下令撤退,全军返回德国港口[55]

同年10月19-20日,拿骚号再次出动。12月21日,拿骚号在易北河搁浅,不过可以自行脱困,并前往汉堡在莱尔施泰格码头进行维修。修理一直持续到1917年2月1日[19]

1917年4月23-25日,拿骚号奉命参加德军的袭击舰队,前往拦截一支有重兵护航的英国船队,路上莫尔特克号轮机发生故障,需要拖回港口维修,是次行动亦告取消[56]。其后德国人把拿骚号、奥斯特弗里斯兰号和图林根号组成一支特别行动队,准备进行“顶点(德語:)行动”,计划攻占圣彼得堡[57]。8月8日,拿骚号搭载着250名士兵从威廉港出发,驶向波罗的海[19]。8月10日三舰抵达目的地,但德国人推迟了行动,最终还是取消了这一计划[57]。8月21日特别行动队解散,23日拿骚号返回威廉港[58]

1918年2月,芬兰大公国乘俄国动荡之际,宣布脱离俄国独立。德国海军派出拿骚号等前往芬兰,护送德国军队登陆,支援芬兰的独立战争。[59]

1918年下半年,德国已显颓势,海军高层打算让拿骚号和3艘姊妹舰参加进德国海军最后一次行动,好在停战协定成立前为德国争取到更多的谈判筹码。按计划,公海舰队主力都将会出动,寻求与英国大舰队的决战;舍尔打算尽可能地对英国舰队予以打击,为此不惜付出重大伤亡。然而许多水兵已经对战争感到厌倦,认为这次行动只会拖长战争[60]。10月29日早上,各舰得到命令,将于次日离开威廉港;当晚多艘舰艇发生哗变[61]。德国人最终被迫取消了这次计划[62]

结局

1918年底,德国投降,协约国随之将公海舰队的主要力量拘禁在斯卡帕湾。拿骚号在内的4艘拿骚级不在拘禁名单之列,4舰依然得以留在德国港口[63]。1919年6月21日,拘禁于斯卡帕湾的德国舰队集体自沉,以免落入英国人手中[64]。于是协约国夺取了拿骚级4舰作为替代品[63]。1919年11月5日,拿骚号在内的拿骚级4舰从德国海军中除籍[59]

1920年4月7日,日本获得了拿骚号。日本方面经过检查,认为拿骚号舰况不佳,而要进行现代化改装又需要花费不菲的费用,价值不大[59]。日本遂于6月转售予英国回收商,并在荷兰多德雷赫特将其拆解。

同级舰

注释

  1. #德国海军拿骚级,92页
  2. Gröner, p. 23
  3. #德国海军拿骚级,93页
  4. Hore, p. 67
  5. Staff, p. 23
  6. #德国主力舰的发展,82页
  7. Staff, pp. 23, 35
  8. Herwig, pp. 59–60
  9. #德国海军拿骚级,91页
  10. #德国主力舰的发展,83页
  11. Gardiner & Gray, p. 140
  12. Staff, p. 22
  13. #巨人的对决, 40页
  14. #德国海军拿骚级,94页
  15. Hough, p. 26
  16.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135
  17. Gardiner & Gray, p. 21
  18. Staff, pp. 23-24
  19. Staff, p. 24
  20. Staff, p. 11
  21. Heyman, p. xix
  22. Staff, p. 26
  23. Tarrant, p. 31
  24. Tarrant, pp. 31-33
  25. Halpern, pp. 196-197
  26. Halpern, p. 197
  27. #无畏之海,pp. P355-356
  28. #无畏之海,p. P357
  29. Halpern, pp. 197-198
  30. Halpern, p. 198
  31. Tarrant, p. 286
  32. Tarrant, p. 203
  33. Campbell, p. 54
  34. Campbell, p. 99
  35. Campbell, p. 154
  36. #巨人的对决, p. 168
  37. Campbell, p. 257
  38. #巨人的对决, pp. 241-242
  39. Campbell, pp. 257-258
  40. Campbell, p. 258
  41. #巨人的对决, p. 261
  42. Tarrant, p. 220
  43. Campbell, p. 287
  44. Tarrant, p. 225
  45. #巨人的对决, p. 265
  46. Campbell, p. 300
  47. Tarrant, p. 263
  48. Tarrant, p. 296
  49. #巨人的对决, pp. 269-270
  50. Tarrant, p. 298
  51. Tarrant, p. 292
  52. Campbell, p. 336
  53. Massie, p. 682
  54. Staff, p. 26
  55. Massie, p. 683
  56. Massie, p. 748
  57. Staff, pp. 43-44
  58. Staff, pp. 44, 46
  59. #德国海军拿骚级,95页
  60. Tarrant, pp. 280-281
  61. Tarrant, pp. 281-282
  62. Tarrant, p. 282
  63. Hore, p. 67
  64. Herwig, p. 256

参考文献

  • Campbell, John. .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8. ISBN 978-1-55821-759-1.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编).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 Gröner, Erich.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OCLC 22101769.
  • Halpern, Paul G.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OCLC 57447525.
  • Herwig, Holger. . Amherst, New York: Humanity Books. 1998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OCLC 57239454.
  • Heyman, Neil M. .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7. ISBN 978-0-313-2988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ASIN B003VHSRKE. ISBN 978-3-8364-9743-5.
  • Hore, Peter. . London: Southwater Books. 2006. ISBN 978-1-84476-377-1. OCLC 77797289.
  • Hough, Richard. . Penzance, Cornwall, UK: Periscope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904381-11-2.
  • Massie, Robert K. . New York City: Ballantine Books. 2003. ISBN 978-0-345-40878-5. OCLC 57134223.
  • Staff, Gary. 1. Oxford: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467-1. OCLC 705750106.
  • Tarrant, V. E. . London: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2001 [1995]. ISBN 978-0-304-35848-9. OCLC 48131785.
  • Breyer, Siegfried. . München: J. F. Lehmanns Verlag. 1970. ISBN 3-88199-474-2.
  • 章骞.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中文(中国大陆)‎).
  • 张宇翔. . 吉林文化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472-3743-4 (中文(中国大陆)‎).
  • Winward. . 战场. 2002, 4.
  • 孙晓翔. . 舰载武器. 2016, (10月A刊).

相关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