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骚级战列舰
拿骚级战列舰(德語:)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的首个无畏舰船级,为德国对英国战列舰无畏号引入“全装重型火炮”概念的回应[1]。该船级由拿骚号、莱茵兰号、波森号和威斯特法伦号组成。全部4艘舰都是在1907年中期开始龙骨架设,并于1909年5月至9月间完工。与英国的同代船级相比,拿骚级舰只更轻、并有更广的舷宽。由于德国舰只保留了立式三胀式蒸汽机而非英国采取的大功率蒸汽轮机,它们的速度稍慢两节。舰只还装备有口径较小的主炮——11英寸(280)炮,而非安装在英国舰只上的12英寸(300)炮[2]。
莱茵兰号战列舰于1910年 | |
概况 | |
---|---|
名称 | 拿骚级战列舰 |
使用者 | 德意志帝国 |
前型 | 德国级战列舰 |
次型 | 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
服役期 | 1909–1919 |
规划数 | 4 |
完成数 | 4 |
技术数据 | |
艦型 | 战列舰 |
排水量 |
|
全長 | 146.1(479英尺4英寸) |
全寬 | 26.9(88英尺3英寸) |
吃水 | 8.76(28英尺9英寸) |
動力輸出 | 21,699匹軸馬力(16,181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3轴立式三胀蒸汽机 |
速度 |
|
續航距離 | 8,300海里(15,400)以12节 |
舰载船 | 10 |
乘員 |
|
武器裝備 |
|
装甲 | |
注释 |
|
在入役公海舰队后,4艘同级舰都编入同一个部队,即第一战列分舰队的第二支队。其中的2艘舰——拿骚号和波森号于1915年参加了未达预期的里加湾海战,期间它们曾与俄国的前无畏舰光荣号交火。拿骚级舰只还全数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并且仅遭到少量的副炮命中和有限的伤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4艘舰作为战利品被获胜的协约国强占并相继出售报废。
设计
发展
1906年,携“全装重型火炮()”[lower-alpha 1]概念面世的無畏號戰艦使得当时其他所有战列舰均成为了过时的存在。1900年《德国舰队法》的第一修正案于1906年、即无畏号下水之前获得通过;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原本要求建造的是6艘新战列舰和6艘装甲巡洋舰[註 2],以及一些各式小型舰艇。然而革命性的无畏舰下水后,意味着任何可能与之抗衡的战列舰造价都将比旧式的前无畏舰更为昂贵。随着帝国议会反对增加预算,迫使提尔皮茨削减了对6艘装甲巡洋舰的要求——其中1艘可作为储备搁置,但48艘鱼雷艇则因他对新战列舰的要求而完全放弃;削减提案于1906年5月19日投票通过。修正案通过一周后,用于2艘18000吨战列舰和1艘15000吨装甲巡洋舰的资金划拨至海军。资金也被供给至其它用途,例如拓宽威廉皇帝运河及扩大船坞设施以容纳大型舰只。[4]
帝国海军部继而对新舰的建造展开了辩论。提尔皮茨倾向于跟随皇家海军建造无畏舰及战列巡洋舰为佳。他认为这是打破英国“两强标准”[註 3]政策的一个绝佳机会。提尔皮茨还打算使用划拨至装甲巡洋舰的资金来建造战列舰,尽管它们仍然被归类为装甲巡洋舰。[4]
拿骚号和威斯特法伦号是最先根据1906-07年方案订购的无畏舰;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也随它们一起进行订购[1][5]。《舰队法》的第二修正案则于1908年3月27日获得通过;这项修正案包含10亿金马克的预算,并且规定战列舰的使用年限将从25年降低至20年。这使得岸防战列舰齐格弗里德级、奥丁级以及前无畏舰勃兰登堡级都具备了被替换的必要性。[6]萨克森级铁甲舰(最早于1870年代末投入使用)也需要更换,因为即便是在25年的标准下它们都已经过时。4艘萨克森舰只将由拿骚级所替代。拿骚级的第二对舰只,波森号和莱茵兰号随后根据1907-08年的建造方案进行订购。[1]
整体特征
拿骚级战列舰的全长为146.1(479英尺4英寸),有26.9(88英尺3英寸)的舷宽和8.9(29英尺2英寸)的吃水深度。这些舰只的长宽比例为5.45:1,较同时代的设计略为“短粗”。在某种程度上,大于常规的宽度是由于其安装的四座翼炮塔,这需要更宽的船体。[7]它们在标准载荷下的排水量为18,873公噸(18,575長噸),满载排水量为20,535公噸(20,211長噸)。这些舰只大都分为19个水密舱室,除了拿骚号仅设16个。全部4艘舰都设有占龙骨88%比重的双层船底。舰只还搭载有一些小型舰艇,其中包括1艘哨艇、3艘将官驳船、2艘机动艇、2艘小汽艇和2艘小划艇。[8]
根据设计,这些舰只即便在平静的海面上也并不特别稳定,并且移动相当僵硬。由于翼炮塔的重量,舰只会遭受剧烈的横摇。[9]沉重的翼炮塔导致舰只的稳心高度较大,并使其具有非常稳定的武器平台,但它们的摇摆周期也被证实与北海涨潮的平均值一致[10]。后期增加的舭龙骨则有助于改善横摇问题。尽管有摇摆倾向,拿骚级舰只仍然易于操纵,且转弯半径很小。它们在巨浪中仅有轻微的速度损失,但在满舵时的速度损失却高达70%。为此舰只还安装了减摇龙骨,以改善处理在满舵时造成的部分速度损失。[8]
推进装置
帝国海军暂缓采纳英国无畏舰所使用的帕森斯蒸汽轮机,这主要是受到了提尔皮茨和海军建造部门的抵制。在1905年,后者曾表示“重型军舰本身并不适合使用涡轮机”[11]。因此,拿骚级保留了额定功率为13,881千瓦特(18,615匹馬力)的旧式三轴立式三胀蒸汽机[8]。每个轴负责驱动一个直径为5米的三叶螺旋桨。舰只的设计速度为19.5節(36.1每小時)[1]。而在试航中,动力装置则可达到19,302~20,680千瓦特(25,884~27,732匹馬力),最高速度为20~20.2節(37.0~37.4每小時)[1]。但这仍较无畏号蒸汽轮机所提供的额定速度为21節(39每小時)要慢[12]。
蒸汽由12台舒尔茨-桑尼克罗夫特式()燃煤锅炉提供[1],每台锅炉有2个火箱,共24个。机械装置则分为3个轮机舱和6个锅炉房[1]。翼炮塔及其弹匣进一步将机械装置分入3个独立的组别,从而提高了生存能力[7]。舰只可以贮存2,700公噸(2,700長噸)燃煤,其后又修改为可额外携带160公噸(160長噸)燃油,以喷洒在煤上提高其燃烧效率[註 4]。舰只的电力是由8台涡轮发电机提供,可以225伏电压输出1280千瓦特的总电功率[8]。
武器系统
立式三胀蒸汽机占用了大量的内部空间,否则它们可以被用于弹药库[14]。由于没有足够的弹药库容量来支持背负式的中心线炮塔,设计人员不得不以一种独特的六边形布局来设置其主炮[14][註 5]。有两座双联装炮塔设于舰艏和舰艉(每端各一),每边侧翼亦各有两座[15]。对于向前和向后直接射击,舰只可以搭载6门重炮,以及8门在舷侧;这与无畏舰的理论性能相同,但拿骚级舰只需要额外两门重炮来实现[7]。这种布置被认为是为重型舰炮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储备,以隔离敌方的火力[14]。
每艘舰只均搭载有12门280毫米45倍径速射炮[註 6]。翼炮塔使用Drh LC/1906型炮架,这也被应用于同级的前两艘舰——拿骚号和威斯特法伦号的中心线炮塔。波森号及莱茵兰号的中心线炮塔则使用Drh LC/1907型炮架,其管径比LC/1906型更长[15]。Drh LC/1906型炮架和280毫米舰炮是在1907年专门为新的德国无畏舰而设计的。两种炮架均可提升至20度的仰角,但LC/1907型可额外调低2度,降至-8俯角 。主炮的裝藥系统设于弹药库上方,除了拿骚号和威斯特法伦号的中心线炮塔[1]。它们均可发射666英磅(302)炮弹,其中57英磅(26)的前推进剂装入丝绸炸药包,而174英磅(79)的主推进剂则装至黄铜药筒内 。炮口发射的初速为855每秒(2,810英尺每秒),最大射程为20,500(22,400碼)[15]。在12,000(13,000碼)的距离下,280(11英寸)炮可以穿透高达200(7.9英寸)厚的装甲带 。
拿骚级舰只的副炮是由安装在炮廓内的12门150毫米45倍径速射炮组成。这些炮支在发射99.9英磅(45.3)炮弹时的初速为835每秒(2,740英尺每秒)。炮管可以提升至19度仰角,最大射程为14,950(16,350碼)。舰只同样也装备有16门88毫米45倍径速射炮,它们发射22英磅(10.0)弹药时的初速为650每秒(2,100英尺每秒),并可在抬升至25°仰角后达到9,600(10,500碼)的最大射程[15]。1915年后,有2门88毫米炮被移除并由两门88毫米高射炮取代,而在1916年至1917年间,剩余的12门88毫米炮都被移除[8]。所替换的防空高射炮在发射较轻的21.2英磅(9.6)弹药时的初速可达765每秒(2,510英尺每秒)。它们可以升高至45度仰角并有可能命中相距11,800(12,900碼)的目标。此外,拿骚级还武装有六门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其中1门分布在舰艏、1门于舰艉,另外4门则安装在两边舷侧防鱼雷舱壁的每一端。[15]
装甲带
拿骚级战列舰配备有克虏伯生产的渗碳装甲。舰只的水线装甲带在最强点厚达300(12英寸),它用于保护舰只的核心部位,而不太关键的部位,如舰艏和舰艉等则仅有80(3.1英寸)厚。在装甲带之后是300(12英寸)厚的防鱼雷舱壁[8];由于4座翼炮塔及其炮座的存在,使得防鱼雷舱壁的安装有一些困难[7]。舰只的甲板也由装甲覆盖,厚度从55~80(2.2~3.1英寸)不等。前司令塔的顶部有300(12英寸)厚,侧面则为400(160英寸)。后司令塔不设厚装甲,仅有50(2.0英寸)厚的顶部和200(7.9英寸)厚的侧部。主炮炮塔有90(3.5英寸)厚的顶部和280(11英寸)厚的侧部。副炮炮廓的装甲尺度为170(6.7英寸),并有80(3.1英寸)厚的炮挡。此外,拿骚级还安装有防鱼雷网,但它们在1916年之后被移除。[8]
建造
拿骚级战列舰是分别以“替换巴伐利亚号”、“替换萨克森号”、“替换符腾堡号”和“替换巴登号”作为临时代号进行订购,以作为4艘萨克森级铁甲舰的替代品[註 7]。拿骚号作为同级的主导舰,是在1907年7月22日于威廉港的帝国船厂开始进行龙骨架设,1908年3月7日下水,并于1909年10月1日投入舰队。威斯特法伦号则在不到一个月后的1907年8月12日开始在不来梅的威悉船厂进行架设。该舰于1908年7月1日下水,至1909年11月16日入役。[1][19]
莱茵兰号作为同级的第三艘舰,实际上是首个动工的舰只,于1907年6月1日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建造。但莱茵兰号的建造进度慢于拿骚号和威斯特法伦号,因此至1908年9月26日才更迟下水,并至1910年4月30日投入舰队。最后一艘同级舰波森号则于1907年6月11日在基尔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架设,1908年12月12日下水,并延至1910年5月31日才加入其姊妹舰。[1]
服役历史
拿骚级舰只在公海舰队是作为一个部队运作,它们组成了第一战列分舰队的第二支队。该级舰只参加了一些在北海的舰队行动,其中包括在1916年5月31日的出击,并直接导致日德兰海战的爆发。舰只同样在波罗的海执行过有限的任务,主要是1915年8月期间无果的里加湾海战。
里加湾海战
1915年8月,公海舰队试图扫清里加湾,以帮助德国军队占领里加。为此,德国策划者打算驱逐或摧毁驻扎在湾区的俄国海军——其中包括前无畏舰光荣号和若干炮艇及驱逐舰,并在海湾的北部入口布置一系列己方水雷区。攻击海湾的舰队由弗朗茲·馮·希佩爾指挥,辖下包括有4艘拿骚级和4艘黑尔戈兰级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塞德利茨号、毛奇号和冯·德·坦恩号,以及一些小型舰艇。8艘战列舰的主要任务是为与俄国区舰队交战的部队提供掩护。8月8日的首次尝试未获成功,因为清理俄国水雷区已耗费太长时间,导致布雷艇德国号迟迟无法布设自己的水雷[20]。
8月16日,舰队开始尝试第二次进入海湾,拿骚号和波森号、4艘轻巡洋舰以及31艘鱼雷艇突破了海湾的防线[21]。在攻击的首日,德国扫雷舰T46号和驱逐舰V99号均被击沉。8月17日,拿骚号连同波森号与俄舰光荣号进行了炮击对决,结果三次命中俄舰促使其撤离。三天后,俄国雷区已被清除,舰队于8月19日进入海湾,但协约国潜艇在该地区出没的报告则促使德国人于翌日上午撤离[22]。
日德兰海战
拿骚级战列舰参加了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未分胜负的日德兰海战。在大多数战斗中,它们所属的第一战列分舰队都位居战列线的中部,紧随在海军少将保罗·贝恩克率领的第三战列分舰队之后,但领先于弗朗茨·毛弗率领、由年迈的前无畏舰组成的第二战列分舰队。波森号担任支队的旗舰,由海军少将瓦尔特·恩格尔哈特()指挥。[23]
在大约6月1日午夜,拿骚号与英国驱逐舰喷火号接触,并试图趁混乱撞击对手。喷火号尝试规避,但未能迅速驶离,两舰最终相撞。拿骚号随即以舰艏的280毫米炮向驱逐舰开火,但它们无法压低至足够进入射程的俯角。尽管如此,炮口的冲击气流仍然摧毁了喷火号的舰桥。在那一刻,喷火号得以与拿骚号脱离,并掀掉了拿骚号一部分6(20英尺)长的舷侧外板。这次碰撞导致其一门150毫米炮失效,并在水线下方留下一道3.5(11英尺)长的裂缝;舰只的最大速度因此被迫降低至15節(28每小時),直至其完成修复[24]。大约在同一时间,波森号也不慎撞上了己方轻巡洋舰埃尔宾号,并造成其水线以下穿洞。埃尔宾号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它的轮机舱被彻底淹没,无法移动;舰长遂下令凿沉埃尔宾号,以防止被英国人俘获。[25]
01:00后不久,拿骚号和图林根号与英国装甲巡洋舰黑太子号相遇。图林根号首先开火,并以总计27枚大口径炮弹和24枚副炮弹药连续重击黑太子号。拿骚号、东弗里斯兰号,以及腓特烈大帝号随后亦相继加入增援。[26]黑太子号呈现出可怖及令人惊叹的景象,因为它伴以熊熊大火漂离战线,直至经过数次小规模的燃爆,最终连同全体船员在一声巨大的爆炸后,消失在水平面之下[26]。黑太子号的残骸直接倒在拿骚号的航路中;为了规避,拿骚号不得不陡然转舵驶向第三战列分舰队。同时舰只必须全速朝后行驶,以防止与皇后号相撞。随后,拿骚号重新回到前无畏舰黑森号和汉诺威号之间的位置[26]。
返回德国水域后,拿骚号、波森号和威斯特法伦号,连同黑尔戈兰级舰只黑尔戈兰号和图林根号,负责在玉石湾锚地组成夜间防御阵位[27]。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拿骚级舰只仅遭受到大舰队的少量副炮袭击;其中拿骚号被命中两次、威斯特法伦号和莱茵兰号各一次,波森号则完全没有受到伤害。4艘同级舰只无一被对手的重炮击中[28]。
后续行动
在日德兰海战后不到三个月,威斯特法伦号便于1916年8月19日被英国潜艇E23号的鱼雷击中,但损伤程度较轻,并且很快即完成修复[29]。1918年,威斯特法伦号和莱茵兰号从公海舰队中脱离,受命进入波罗的海。此时芬兰正在反抗俄国的统治,两艘舰将对内战中的芬兰人提供协助[29]。在4月11日大约07:30,莱茵兰号于奥兰群岛搁浅。为了减轻负重使其重新浮起,舰上拆除了总计大约6,000公噸(5,900長噸)的枪炮、装甲带和煤炭,并直至7月9日才完成。[30]莱茵兰号并未进行修复,而是在基尔作为宿营船继续服役[29]。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结束,国王级、皇帝级和巴伐利亚级的11艘战列舰以及5艘战列巡洋舰,连同一些轻巡洋舰和驱逐舰,都被扣留在英国斯卡帕湾,它们的命运将取决于《凡尔赛条约》的谈判[31]。拿骚级和黑尔戈兰级战列舰则被留在了德国。在1919年6月德国舰队自沉后,全部4艘拿骚级舰都作为凿沉舰只的替代品被划拨至获胜的协约国[29]。其中,拿骚号割让至日本,英国接收了威斯特法伦号和波森号,而莱茵兰号则被直接售予了多德雷赫特的拆船商。在1920年至1924年间,威斯特法伦号报废于伯肯希德,其余舰只也在多德雷赫特报废[19]。
注释
- 拿骚号仅设16个水密舱室。
- 当时的战列舰装备的是重型装甲及大口径主炮,通常为11英寸(280)或更大。装甲巡洋舰则是更小、更快的舰种,装备有较薄的装甲带及较小的火炮。
- 英国一直致力于打造的海军实力应是不低于任何两个其它海军强国加起来的海军力量。见:Gardiner & Gray,第134页.
- 由于战时处境,德国获得的优质煤有限,但能够为其舰船购买劣质煤。优质煤通常被保留用于小型船只,因其船员不太能够按照劣质煤的增加速度来清洁锅炉。为此,德国的主力舰往往被供应以劣质煤,因其较大的船员编制能够更好的进行保养。1915年后,则引入了向劣质煤喷油的做法,以提高燃烧效率。[13]
- 当时英国无畏舰的五座炮塔是有三座设于舰只中心线、其余两座设于“侧翼”。美国及日本的无畏舰则是将所有的炮塔都设置于中心线上。
- 根据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命名法,该炮的官方名称为。其中SK()表示“速射炮”,而L/50表示炮管长度,即50倍径。[16]
- 所有德国舰船在订购时都会被赋予临时代号;其中新增编入舰队的使用字母代号,而用于替换旧舰的则使用“替代(旧舰名)”[18]。
参考文献
引用
- Gardiner & Gray, p. 145.
- Gardiner & Gray, pp. 144–145.
- 江泓 英国战列舰全史 1906-1914,第2页
- Gardiner & Gray, p. 134.
- Gardiner & Gray, p. 150.
- Gardiner & Gray, p. 135.
- Ireland, p. 30.
- Gröner, p. 23.
- Friedman, p. 63.
- Lyon, pp. 100–101.
- Herwig, pp. 59–60.
- Gardiner & Gray, p. 21.
- Philbin, p. 56.
- Breyer, p. 263.
- Gardiner & Gray, p. 140.
- Gröner, pp. 23-30.
- Gröner, p. 56.
- Gröner, pp. 23–24.
- Halpern, pp. 195–197.
- Halpern, p. 197.
- Halpern, pp. 197–198.
- Tarrant, p. 286.
- Tarrant, p. 220.
- Tarrant, p. 250.
- Tarrant, p. 225.
- Tarrant, p. 263.
- Tarrant, p. 296.
- Hore, p. 67.
- Gröner, p. 24.
- Gardiner & Gray, p. 139.
来源
- 书籍
- Breyer, Siegfried; Kurti, Alfred. [Schlachtschiffe und Schlachtkreuzer 1905–1970]. Garden City, New Jersey: Doubleday. 1973. ISBN 978-0-385-07247-2. OCLC 702840.
- Friedman, Norman. .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715-9.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编).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 编.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OCLC 22101769.
- Halpern, Paul G.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OCLC 57447525.
- Herwig, Holger. . Amherst, New York: Humanity Books. 1998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OCLC 57239454.
- Hore, Peter. . London: Southwater Books. 2006. ISBN 978-1-84476-377-1. OCLC 77797289.
- Ireland, Bernard. .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ing. 1996. ISBN 978-0-00-470997-0.
- Lyon, Hugh; Moore, John E. . New York: Crescent Books. 1987 [1978]. ISBN 978-0-517-22478-6.
- Philbin, Tobias R. III.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ISBN 978-90-6032-200-0.
- Tarrant, V. E. . London: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2001 [1995]. ISBN 978-0-304-35848-9. OCLC 48131785.
- 江泓. . 指文世界舰艇008 第1版. 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03. ISBN 9787510708947 (中文(中国大陆)).
- 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