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溪橋

木瓜溪橋,為一座臺灣公路橋樑,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壽豐鄉之間、省道臺9線212k+800~214k+685[1]花東縱谷公路段),橫跨花蓮溪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木瓜溪,是連接兩地的主要橋梁。[2]

木瓜溪橋
23.931458°N 121.538649°E / 23.931458; 121.538649
承載台9線
跨越木瓜溪
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
花蓮縣吉安鄉壽豐鄉
官方名稱木瓜溪橋
维护交通部公路總局
历史
完工日1981年12月 日(南下線橋)
1992年7月 日(北上線橋)
开通日1982年3月1日(南下線橋)
1992年 月 日(北上線橋)
地圖

歷史

日本時代

木瓜溪橋所在的「花蓮港台東道」(今台9線前身)工程全長約180公里,屬於以國庫或地方經費改善養護之指定道路,路基由義務勞動施工,於昭和5年(1930 年)開工,昭和8年(1933 年)建築完成,[3]但尚餘大橋16座及一般橋梁62座未建,計畫自昭和15年(1940年)開工,預定7年完成,惜因風災與二戰影響,僅完成卓溪、知亞干溪(壽豐溪)及紅葉溪三座橋梁,其餘包含木瓜溪橋在內,均未及建造,日本即宣佈無條件向盟軍投降,故「花蓮港台東道」始終未能全線貫通汽車。[4]

民國時代

戰後初期,公路工程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共工程局辦理,除少數新建工程外,均以修復及維護為重點,花東公路之新建未受重視,均賴東線鐵路維持花東地區交通。後來為顧及環島公路貫通需要,乃自民國38年(1949年)10月起由接辦公路工程的臺灣省公路局數次勘察,認為東部河川在未整治之前,河道變化不定,橋位難選而作罷,留待財政充裕時再議,僅就局部路段重修,維持通車。[4]

初建

其中花蓮~壽豐路段因木瓜溪未架橋,因而繞道秀林鄉銅門村榕樹部落及壽豐鄉鯉魚潭而行,稱為「花蓮壽豐道」,[3]該道路於民國47年(1958年)9月修復完工,但榕樹部落附近之木瓜溪橋(今仁壽橋)新建工程因受當年洪災及溫妮颱風襲擊,加上原單線車道橋寛的設計需變更為雙線車道寬度,故延至民國48年(1959年)6月10日,始與「花蓮壽豐道」一併舉辦通車典禮,橋名則奉命取名為「仁壽橋」,為臺灣第5座採用預力混凝土梁的公路橋。[5][6]

也由於該段花東公路是從銅門村榕樹部落旁仁壽橋跨越木瓜溪,[7][8]致使吉安、壽豐兩鄉的居民為來往方便省時,常冒險徒步通過東線鐵路木瓜溪橋,遂發生許多行人落橋或遭火車輾斃之事故。臺灣省議員徐輝國曾於民國53年(1964年)省議會第三屆第四次定期大會上提案,建議省府在木瓜溪鐵橋加鋪木板,以利行人並減少人命傷害,[9]不過省府回應如此容易造成事故、歉難照辦。[10]

另址新建

民國67年(1978年)8月1日、臺灣省議會第六屆第一次臨時大會第五次會議上,省議員張俊雄提案,議員傅文政莊金生、蘇順國、張貴木連署提案興建花蓮木瓜溪大橋[11],提案理由為便利花蓮南方地區農產品向北運銷、縮短花東公路9公里里程、節省車輛行駛時間20分鐘等。此提案後獲大會決通過,由省府於民國69年(1980年)起開始辦理,[12]因財政困難故採基金貸款方式興建,民國76年(1987年)時依此方式興建的橋梁約50餘座。[13]

通車後

民國70年(1981年)12月,花蓮~壽豐間截彎取直新闢的省道及新木瓜溪橋竣工,[14]依河床副流及主流分為北、南兩座橋,即木瓜溪橋(一)與木瓜溪橋(二),民國71年(1982年)3月1日通車並開始徵收過路費,為省政府「交通建設基金」的收費事業之一[4],過橋收費大車30元、小車20元,每月平均過橋費淨收入為2270千元(民國76年,1987年7-9月平均數)。[15][16]民國72年(1983年)起,臺9線編號改採行經吉安鄉仁里村稻香村永興村干城村,壽豐鄉志學村平和村壽豐村的新線,舊有行經鯉魚潭的路線(包含仁壽橋)則由臺灣省公路局改編為臺9丙線[7][8]

然東部居民屢次陳情無力負擔過橋費,並曾為規避而在木瓜溪橋收費站附近另外興建一條鄉村便道[17];《臺灣省議會交通委員會考察全省各收費路橋報告書》則認為橋樑收費政策雖不真正公平與合理、會加重百姓負擔,也有收費人員舞弊之情事,但東部為觀光地區、遊客眾多不應停徵,建議該橋改為單向收費,以減輕當地民眾之負擔。[13]省府則表示交通處正研擬優惠讓附近民眾免費通行。(繁體中文)[18]該橋之過路收費政策至民國78年(1989年)1月1日才因為收足投資而停徵。[4]

影響

該橋通車後,臺9線不再經過壽豐鄉鯉魚潭風景區,導致該地商圈沒落。

增建

民國81年(1992年)7月,臺灣省公路局於緊鄰本橋下側一旁增建北上線橋梁。[19]

改建計畫

民國106年(2017年)起,交通部為提升吉安鄉至富里鄉間之道路交通品質而辦理「臺9線花東縱谷公路安全景觀大道計畫」,計畫期程為民國106-113年(2017-2024年),總經費約94.7億元。其中木瓜溪橋改建長度約2公里,工程費達14億368萬餘元,2020年2月完成發包,由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設計、工信工程公司承建,主橋2座各長1,125公尺,橋寬14公尺,為預力箱型梁橋,預定民國113年(2024年)11月完工。待完工通車後,將改善線形不佳之危險路段及降低車禍肇事率。[2][20]

參考資料

  1. . 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 2020-04-24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中文(台灣)‎).
  2. 何國豐. . 《更生日報》. 2020-02-29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中文(台灣)‎).
  3. 黃新興主修. . 花蓮縣政府. 1996年: 頁45 (中文(台灣)‎).
  4. 張浵. (PDF). 臺北市: 中華顧問工程司. 2017-09: 頁14、20、28、58 [2020-06-24]. ISBN 978957287279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4) (中文(台灣)‎).
  5. 〈花東公路首期工程 全部竣工等待驗收 木瓜溪橋修建計劃變更 預計九月完工十月通車〉,《聯合報》,1958年7月2日3版(繁體中文)
  6. 〈花蓮台東公路十日通車 木瓜溪橋試車情形良好〉,《聯合報》,1959年6月1日3版(繁體中文)
  7. 林澤田、襲佩嫺 (编). . 花蓮縣壽豐鄉: 壽豐鄉公所. 2002: 頁419-422 [2020-06-24]. ISBN 95702968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中文(台灣)‎).
  8.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编). . 花蓮縣吉安鄉: 花縣壽豐鄉公所. 2002: 頁384- [2020-06-24]. ISBN 9570107111 (中文(台灣)‎).
  9. 〈建議省府迅速將花蓮縣木瓜溪鐵橋加鋪木板以利行人...〉,(1964-12-07):〈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典藏號:003-03-04OA-01-5-3-06-05518(繁體中文)
  10.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十三卷第十三期,頁613. (繁體中文)
  11. 〈建議興建花蓮木瓜溪大橋,以利交通案〉,(1978-08-01):〈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典藏號:003-06-01EA-39-5-3-06-02383(繁體中文)
  12. 臺灣省議會公報 第四十卷第八期,頁五八二(繁體中文)
  13. 《臺灣省議會交通委員會考察全省各收費路橋報告書》,民國76年(1987年)。臺灣省議會/第八屆/第九次臨時大會/第三次會議(繁體中文)
  14. 南下線橋頭竣工牌匾。
  15. 〈省府收費橋樑收支狀況表〉,《臺灣省議會交通委員會考察全省各收費路橋報告書》,民國76年(1987年)。臺灣省議會/第八屆/第九次臨時大會/第三次會議(繁體中文)
  16. 〈花東公路與木瓜溪橋竣工 三月一日起正式通車〉,《經濟日報》,1982年2月27日11版(繁體中文)
  17. 國家圖書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 .(繁體中文)
  18. 臺灣省政府函,主旨:貴會交通委員會「考察全省各收費路、橋」報告書案,辦理情形如說明,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廿八日七七府交二字第57708號。
  19. 北上線橋頭竣工牌匾。
  20. 田德財. . 《更生日報》. 2020-12-11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