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谷

杂穀(millets)是指一些具有小粒种子的穀类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作为粮食饲料. 它们并不是生物学分类概念,而是农学分类。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属于禾本科(有个别例外)、种子小、种植在困难的生长环境如易旱的土地。在东亚,已经种植了约一万年。[1]

御谷农田

在中国,“杂粮”是一个不同的概念,指除了小麦、稻米、玉米、大豆以外的粮食,包括薯类、其它谷类、杂豆。而“小杂粮”是指不包含薯类的杂粮。杂穀即对应于中国粮食分类中的"其它谷类",包括禾本科作物如大麦、黑麦、燕麦、黑小麦、谷子、高粱、糜子等,以及属于蓼科的荞麦。

杂榖物种

成熟的(糜子)

大多数品种的杂穀属于禾本科黍亚科。少数如穇子苔麩属于虎尾草亚科.

  1. 禾本科杂穀类
    • 黍亚科 (Panicoideae)
      • 御穀(Pennisetum glaucum)
      • 小米(Setaria italica)
      • 高粱
      • (Panicum miliaceum) 即糜子
      • 紫穗稗(Echinochloa esculenta)
      • 鸭乸草(Paspalum scrobiculatum)
      • 细柄黍(Panicum sumatrense)
      • 弯臂粟 ('Urochloa deflexa) 英文名:Guinea millet
      • 多枝臂形草(Brachiaria ramosa)
      • 直长马唐 英语:Fonio (Digitaria exilis)
      • 湖南稗子 (Echinochloa frumentacea (Roxb.) Link)
    • 其它亚科雑穀
      • 穇子(Eleusine coracana) 属于虎尾草亚科
      • 苔麩(Eragrostis tef)属于虎尾草亚科
      • 燕麦 属于羊茅亚科Festucoideae的燕麦族Aveneae的燕麦属Avena
      • 薏苡属于薏苡属
  2. 不属于禾本科的擬穀類

最常见种植的杂榖是[2]御穀小米穇子高粱

历史

尼泊尔的穇子农田.

特殊的一类考古学家被称作植物考古学家(palaeoethnobotanists),根据在考古现场发现的相对丰富的碳化谷粒的定年,可以推断在史前种植杂榖比种植稻子、小麦更早[3],特别是在东亚。史前中国、印度、朝鲜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食物是杂谷而不是稻子。小米(“稷”)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最重要的作物。

在河北省磁山遗址的窖藏坑中发现的榖壳化石与生物化学成分被测定为公元前8300–6700年[1],距今超过了一万年。一同出土的还有相应的种植榖类所需的陶器、石器工具。

磁山遗址出土的小米被定年为公元前6500年[1]

在青海省喇家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的由小米与黍米磨粉做的一碗保存较好的面条。[4][5]

生产

世界杂榖生产
2005年杂榖出产
杂榖生产国 — 2009年
国家 产量() 注释
 印度8,810,000
 奈及利亞4,884,890
 尼日尔2,677,860
 1,390,410
 中国1,225,579
 布吉納法索970,927
 乌干达841,000
 塞内加尔810,121
 乍得708,695Im
 苏丹630,000
 衣索比亞560,030
 World 26,702,5359 A
无符号 = 官方数据, Im = FAO的估计数据, A = 包括各种数据

数据源: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partment: The Statistical Division

当前用途

食用

在世界上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杂榖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保留着传统的烹饪风格。在西印度,高粱被用作杂榖磨粉制作薄饼已有数百年。而在南印度,穇子磨粉被用来制作薄饼。

杂榖熬粥是俄罗斯、德国、中国的烹饪传统。俄罗斯烹饪在熬杂榖粥时有甜风味(在快结束前加入牛奶和糖)或者不甜风味(加入肉和蔬菜炖)。在中国,熬杂榖粥时经常加入豆子、甜马铃薯、不同类型的南瓜;杂榖熬汤用于辅助哺乳期的母亲催奶与分娩后的康复。在德国,偏好甜味的杂榖粥,在水沸腾时加入苹果,冷却时加入蜂蜜。

对于不耐受面筋的人(乳糜泻),可以把某些不含面筋的杂榖作为小麦粉的替代。

杂榖也用作饲料。

酒精饮料

杂榖也是传统重要酿酒原料。在中国,高粱是酿造白酒的原料。

制作面包

杂榖一般不含面筋,因此不适合发酵制作面包,除非添加面粉或黄原胶。

参考文献

  1. Lu H, Zhang J, Liu KB, Wu N, Li Y, Zhou K, Ye M, Zhang T, Zhang H, Yang X, Shen L, Xu D, Li Q. (2009).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6: 7367–7372 PubMed
  2. .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96. ISBN 92-5-103861-9.
  3. Tarannum Manjul. . Lucknow Newsline. January 21, 2006 [2008-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9日).
  4. . BBC News. 12 October 2005.
  5. . 新华社. 2005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 Crawford, Gary W. . Ann Arbor: Museum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3. ISBN 0932206956.
  • Crawford, Gary W. . Cowan C.W., Watson P.J (编). .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2: 117–132. ISBN 0874749905.
  • Crawford, Gary W. and Gyoung-Ah Lee. . Antiquity. 2003, 77 (295): 87–95.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