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象

柯象(?-1878年臺灣晚清人物,為清末的漢方醫師、神職人員,為玄天上帝信徒,年約三十多歲即去世,歿後肉身不腐,被土庫仔(今雲林縣大埤鄉),鄉民視為神靈[1]臺灣日治時期,黃朝在「土庫事件」中自稱奉柯象神諭起事。柯象的遺骨被日本人查扣,稱為「木乃伊受審」。

帝爺公柯象肉體金尊展示館入口
柯象
漢字
白話字
臺羅拼音
尊稱
漢字
白話字
臺羅拼音

簡介

柯象三十餘歲時,步行到白河店仔口,赫見有戶人家發生大火,看到屋內有人影,情急下不顧自己安危,衝入屋內救人,但屋內無人,只有一座「帝爺公」(玄天上帝)神像,於是救出這尊神像,當晚,柯象被玄天上帝託夢,表示為感謝柯的義舉,給他兩個選項,任擇其一;第一是賜給他「百年富貴」,第二是賜他「萬代」(得道成仙,永遠受人燒香供奉)[2],柯象選擇萬代香,於是柯奉神像雲游,至土庫仔(今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信徒甚多,搭建大埤北極殿供奉。

光緒四年(1878年),年僅三十幾歲的柯象[3]自覺時日無多,在蘆竹(今大埤鄉)搭建了一所土角厝,將自己封鎖於內,呈坐姿,並預告鄉民:「帝爺公許我萬代香,我將在此後第一百日成神,爾等在第一百日開門見我」,他將屋內密封,以柴火煙燻,但當時衙門認為是妖言惑眾,打算派遣鄉勇搜捕該屋,鄉民只好在第九十六日(一說九十九日)破門而入,卻發覺柯象已經坐化,遺體成為一尊肉身神明,將其放置在大埤北極殿奉祀,廟方認為柯象是「帝爺公」分靈,尊稱為「柯帝爺」,供檀越們瞻仰膜拜。[4]

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年),鄉民黃朝自稱被柯象託夢降乩,要求民眾起事抗日,惟尚未發動就遭日本警察逮捕,事後即史稱的「土庫事件」。土庫事件發生後,柯象遺體遭警方扣押,被視為証物移送法庭,當時的文獻稱為「木乃伊受審」,之後被存放在臺北警察官司獄官訓練所(今日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警察專科學校),作為警校生的教材。當時鄉民都認為遭此劫難,是因只有九十餘日就破門,使得柯象少修行了幾日,方有此厄[1]

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屬於警察專科學校,1970年代當時的刑事實驗室楊鴻圖教官可能因為美觀或保存問題,在遺骨上塗抹石膏和漆繪五官,並將其移作人體模型使用。

1982年,移交給臺灣博物館新店館區,作為館藏及研究之用,學者為進一步瞭解柯象的來歷背景,下鄉來到大埤北極殿進行田野調查,赫見廟內碑文記載了柯象事蹟,引起鄉民們的劇烈反應,鄉民試圖將遺落百年的柯象遺體迎回北極殿供奉。由於昔日的日本警官告知地方士紳,要將柯象遺體收歸日本本土,鄉民們為追尋其下落,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以來跑遍了日本各大博物館與神社伽藍,卻均無所獲,鄉民們深深惋惜。故以重獲柯帝爺金身為地方盛事,開始向政府及多個機構交涉,終於在2011年9月達成共識,將存放在博物館新店庫房的柯象遺體,一路由警察、保全及信徒們護送來到大埤北極殿,再由堆高機將柯象遺體移入廟內二樓存放[1]

臺灣博物館規定館藏品外借時間上限為一年,2014年4月,博物館館方認為柯象遺體在北極殿已滿週年,必須歸還博物館並整修,臺灣博物館副研究員謝英宗表示發現肉身表面有裂痕、脊椎脫落、下巴必須重新固定,預計要三個月時間才能修復。大埤鄉鄉長謝明平表示,柯象是地方信仰的指標,民眾都不捨柯象離開,目前已和博物館洽談再借展事宜,希望八月就能迎回柯象金身。[5]

柯象神示廟方以壽金泥塑高2尺9寸金尊,2018年由藝師耗時7個月塑型雕製,舉辦開光大典,由北極殿主任委員吳茂崧等人共同主持,上千民信眾到場參拜共襄盛舉。北極殿為了永久保存金尊,特別打造恆溫恆溼空間供奉。吳茂崧表示,帝爺肉身「柯象」是台灣現存最早的肉體金身,已有130餘年歷史。早年金尊多次往返北極殿與台博館,信眾擔心造成損毀,請雲林縣政府及國會議員共同協助,終於讓金尊回北極殿定居,開創歷史文物歸還廟方的紀錄[6]

醫學研究

醫學團隊檢測「柯象」木乃伊含椅座寬78公分、高130公分、深度87公分,肉身已成乾燥的棕色外皮,血管、胸骨、肋骨清晰可見[6];臺灣博物館研究組組長李子寧說,柯象的右下顎骨有非自然產生的斷裂,可能是生前受傷,「也許是打鬥或重擊造成」,死因可能是謀殺[7]。另外,他研判透過烘乾、脫水乾燥的過程,做成木乃伊。現今的面貌是大量「加工」的結果。李子寧表示,柯象的臉部有上漆,眼睛是畫上去,鬍子是貼上去,內臟和腦組織被掏空,鼻子、脖子、關節和手指等都有石膏填充或固定,讓柯象的骸骨不會散開。他表示,而從骨骼的細緻度、沒有骨刺等細節研判,柯象死時應是介於三十至四十歲的成年人,並且不是耗費體力的勞工,推測他的職業是乩童[8]。有些文獻版本認為此具木乃伊並非三十幾歲的柯象,而是五十餘歲的柯麒麟;指出柯麒麟是柯象之胞弟,可能在死後由柯象挖空內臟,製為木乃伊,供奉祭祀。但依照目前的醫學報告,此骨骸骨骼密度較為細緻,應該是三十餘歲的柯象[7]

資料來源

  1. .
  2. .
  3.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11-08 [2017-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8).
  4. . blog.yunlin.me. [2017-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中文(台灣)‎).
  5. . Yahoo奇摩新聞. 2016-03-05 [2017-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6. .
  7. (PDF).
  8. .

外部鏈結

延伸閱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