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容

沈有容(1557年-1628年士弘宁海,生於南直隸宣城(今安徽)。沈寵(曾任僉事)之孫。

萬曆七年(1579年)武鄉試中舉,隨遼東總兵李成梁等人累立戰功,世蔭千戶。

聞名於沈有容諭退紅毛番、力戰福建浙江倭寇

沈有容
出生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南直隸宣城
逝世崇禎元年,1628年
直隸宣城
别名士弘()、寧海(
职业明代武官,累任登萊總兵,死後贈都督同知
活跃时期1579-1622
知名于諭退登陸澎湖之荷蘭人
儿女沈壽岳(四子)、沈壽崇(六子)、沈壽嶢(八子)等

生涯

沈寵,官廣西右參議。父沈懋敬,由邑庠生入國子監,歷蒲州同知,所在有政聲。端肅廉潔,守身如不及。以子沈有嚴德慶州知州,天启中期,以次子有容贈都督僉事。

從征東北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出生。喜好兵略,萬曆七年(1579年)中武舉薊遼總督梁夢龍用為昌平千總。後由受知總督張佳胤調薊鎮東路,轄南兵後營。

萬曆十二年(1584年)秋,蒙古朵顏長昂以三千騎兵入侵劉家口。沈有容於夜半帶著二十九人前去夜襲,沈有容身中二矢,斬首六級,蒙古寇於是退走,從此立下威名。後來被遼東巡撫顧養謙召為麾下,負責訓練火器

萬曆十四年〈1586年〉跟隨李成梁出塞攻打蒙古,抵可可毋林,斬馘多。

萬曆十五年(1587年)再與李成梁出塞外攻克北關(海西女真)部落。因功績而得世廕千戶,升遷為都司僉事,守衛浮屠谷。

萬曆二十年(1592年)爆發朝鮮之役,時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沈有容被指派跟從宋應昌李如松等支援朝鮮,後來與宋應昌意見不合而要求調回中國。

諭退荷蘭

馬祖莒光鄉大埔石刻。刻文上記載沈有容擊敗日本船隊的事蹟,由董應舉題文於此。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年秋,獲福建巡撫金學曾起用,守海坛(今福建平潭),以防備倭寇響應豐臣秀吉入侵東南沿海。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调守泉州府,掌浯(屿)铜(山)游兵,期間兩次歼击倭寇有功,擢升为浯屿钦依把总,驻守浯屿水寨。

萬曆三十年(1602年)移镇晋江石湖,同年七月,倭寇流劫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后窜入當時稱「東番」的台灣以為巢穴。沈有容招募渔民到台湾“阴诇地势”、“图其地理”,并且加紧操练水军。同年冬,福建巡抚朱运昌發密札“令剿东番(台湾)倭”,沈有容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率二十四艘軍艦渡海前往台灣,大破倭寇。焚沉倭寇船隻六艘,斩首十五级,夺回被掳男女三百七余人,從此台海上息肩者十年。並沈有容帶軍在大員駐紮二十多天。隨行的陳第即根據台灣當時的原住民風土民情寫成《東番記》一文。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今存澎湖天后宮

萬曆三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604年8月7日),荷蘭韋麻郎趁明軍汛兵撤防之隙開入澎湖[註 1],之後派人前往福建請求互市[1]:46[2]:9。南路总兵施德政欲令沈有容带兵剿荷兰侵略者,沈有容主张对战舰及武器皆胜于明軍的荷兰侵略者“谕以理,惧以祸,令其自疑”。同年閏九月廿七日(1604年11月18日),沈有容率軍抵達澎湖與荷蘭人進行交涉[1]:46[2]:9。沈有容向荷蘭將領韋麻郎表明明朝不允許荷蘭人在澎湖通商的決心,並透露福建當局擬派兵進剿的信息。而韋麻郎见明军五十艘大船向澎湖驶来而知難而退。沈有容退荷有功升為浙江都司僉事,同時為沈有容立石碑,碑上刻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註 2]

之後由浙江游擊調往天津,遷為溫處參將,後來罷歸。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倭寇再犯福建。福建巡撫黃承元請特設水師,以沈有容統之,擒倭寇於東沙(現今之馬祖東莒島),同時招降海寇袁進李忠,並且散遣其眾。

鎮守登萊

泰昌元年(1620年至1621年),建州左衛都督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叛明並且入侵遼東,遼事嚴峻,明朝決定設立山東副總兵,駐守登州,以沈有容擔任。天啟元年(1621年),遼陽沈陽相繼被後金佔領。熊廷弼建三方佈置之議,以陶朗先巡撫登州萊州,而擢沈有容都督僉事,任總兵官, 登、萊遂為重鎮。八月,毛文龍破後金。詔沈有容統水師一萬,偕天津水師直抵鎮江策應。沈有容嘆說:「率一旅之師,當方張之敵,吾知其不克濟也。」後來明軍果然失去鎮江,水師於是不進。天啟二年(1622年),廣寧被後金攻佔,遼民走避各個海島,日望登萊水師救援。當時陶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斬。沈有容抗命力爭,立命數十艘前往,獲救百姓數萬人。時金州、復州、蓋州三衛俱空無人,有人提議欲據守金州。沈有容言金州孤懸海外,登州、皮島俱遠隔大洋,聲援不及,不可以守。於是毛文龍後來攻取金州,未幾又失。天啟四年(1624年),沈有容以年老乞骸骨辭官回鄉,於崇禎元年(1628年)病死。獲明思宗贈都督同知,賜祭葬。

兒女

育子八人:

  • 沈寿嶽(四子):积极支持郑成功张煌言抗清,于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斩首。
  • 沈寿崇(六子):承襲沈有容之職位,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湖南李自成部下杀害。
  • 沈壽嶤(八子,其名最末字山字應在上方):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响应金声桓号召,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杀。

相關條目

註釋

  1. 事前已收買了福建稅監高寀和[1]:46
  2. 石碑是在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八年(1919年)重修澎湖天后宮時出土[1]:46[2]:9。該碑現存於澎湖馬公大天后宮內的清風閣。

列表

  • 明史』列伝第一百五十八

延伸閱讀

  • 鄭喜夫《沈有容傳》(南投:省文獻會,1979)
  • 董振宇《沈有容傳》(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刊《宣城歷史文化研究》連載,2012)

參考資料

  1. 高凱俊.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02. ISBN 978-986-04-0220-9.
  2. 劉寧顏(總纂)、王世慶.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06-3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