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廣場-23街車站

法庭廣場-23街車站英語:)是美國紐約地鐵一個屬於IND跨城線IRT法拉盛線IND皇后林蔭路線車站複合體[4][5][6]。車站複合群位於皇后區長島市緊鄰法庭廣場1號,設有以下列車服務:

  • 7號線E線G線列車(任何時候停站)
  • M線列車(僅平日停站)
  • <7>列車(僅繁忙時段的尖峰方向停站)
法庭廣場-23街
7 7 E M G
法拉盛線與車站複合其他部分的轉乘通道
位置紐約州紐約市皇后區法庭廣場1號緊鄰
镇区皇后區
区域長島市
地理坐标40.747615°N 73.945069°W / 40.747615; -73.945069
车站类别紐約地鐵車站複合群
途经7  7  (任何時候停站) <7> (僅尖峰時段的尖峰方向停站)
E  E  (任何時候停站)
M  M  (僅平日停站)
G  G  (任何時候停站)
軌道IND跨城線
IRT法拉盛線
IND皇后林蔭路線
系統A系統IRT)、B系統(IND
交通 NYCT巴士:B32、B62
MTA巴士:Q39、Q67、Q69
车站构造
车站层数3
建筑设计 此站設有無線網絡蜂窩服務[1]
其他
车站代码606[2]
历史
启用日期1990年(皇后林蔭路線及跨城線)
2011年6月3日2011-06-03(法拉盛線)
营运
乘客數量
(2016)
6,809,217(車站複合)[3] 1.2%
排行63/422
位置

此車站複合群包括3個車站,分別名為「23街-埃利大道車站」(,皇后林蔭路線)、「長島市-法庭廣場車站」(,跨城線)與「45路-法庭屋廣場車站」(,法拉盛線)。自從花旗集團新的辦公大樓在法庭廣場1號啟用,以及G線在2001年12月改道並以法庭廣場為總站,就興建了兩條轉乘通道連接這三個車站。到了2011年第二條轉乘通道完工後,跨城線和法拉盛線改名「法庭廣場車站」,並完全符合無障礙通行,而不可無障礙通行的皇后林蔭路線車站,則改名「法庭廣場-23街車站」()。

2011年車站複合群啟用時紐約市公共交通局主席Thomas Prendergast
往法拉盛線月台的扶手電梯

歷史

1990年代車站入口,由花旗集團資助下進行翻新

此站的第一個啟用部分為45路-法庭屋廣場,於1916年11月5日啟用,根據雙重合約IRT法拉盛線亨特斯角大道車站延長至皇后區廣場車站的兩站延伸的一部分[7][8]。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城市擁有的獨立地鐵系統(IND)興建了首段的跨城線皇后林蔭路線;法庭廣場的跨區線車站是兩條路線首次在皇后區興建車站,結構於1930年7月完工,並繼續安裝瓷磚和其他設備[9][10]。1933年8月19日,IND跨城線第一段開放了法庭廣場車站。介乎曼哈頓和羅斯福大道車站的一段IND皇后林蔭路線於同日啟用,GG線列車(現時G線列車前身)在皇后廣場車站和布魯克林的納蘇大道車站營運[11][12]。23街-埃利大道車站部分於1930年代早期興建[9][10][13][14][15],但直至1939年8月28日E線列車營運時才開放[13][14]

新建連接

1984年,MTA計劃在皇后林蔭路線和跨城線之間興建轉乘通道,連接皇后林蔭路線和IND 63街線[16][17]。大約1986年,花旗集團同意資助轉乘通道以850萬美元作為鄰近法庭廣場1號塔的地帶要求而興建[18][19][20][21];該塔作為花旗集團將其營運分散至不同大廈的過程一部分[22]。同時該公司選擇該處亦因為鄰近此站[22]。該大廈於1989年開放,而轉乘通道後來也完工[21]2000年,MTA開始設計第二條付費區內來往法拉盛線和跨城線的轉乘通道[23][24]。2001年12月16日,63街線聯絡線啟用,皇后林蔭路線的服務亦得以加強,G線列車需要在平日以法庭廣場為總站。為了補償前往皇后區的跨城線乘客,法拉盛線亦加入了免費閘外轉乘[25][26]

2005年10月,花旗集團宣佈會資助法拉盛線和跨城線的轉乘通道,作為法庭廣場2號大樓的又一項地帶要求[27][28]。2011年3月7日,皇后林蔭路線車站改名「法庭廣場-23街車站」()[29]。同年6月3日,花費4700萬美元興建符合無障礙通行的連接通道啟用,兩站同日改名為「法庭廣場車站」,大部分計劃由花旗資助,另有1390萬美元由MTA負責[27][30]。法拉盛線車站於2012年1月21日至4月2日亦關閉進行進一步翻新,包括升級月台和翻新車站夾層,以讓車站完全符合無障礙要求[31][32]

車站結構

2F
法拉盛線月台
側式月台,右側開門
南行 早上尖峰時段) 往34街-哈德遜調車場亨特斯角大道
北行 黃昏尖峰時段) 往法拉盛-緬街皇后區廣場
側式月台,右側開門
1F 閘機、往出入口、車站詢問處、MetroCard自動售票機
G 街道 出入口
B1 閘機、往出入口、車站詢問處、MetroCard自動售票機
自動行人道和行人通道來往IRT法拉盛線月台、IND跨城線月台和IND皇后林蔭路線月台
B2
皇后林蔭路線月台
側式月台,右側開門
南行 世界貿易中心萊辛頓大道-53街
大都會大道(萊辛頓大道-53街)
北行 牙買加中心皇后廣場
森林小丘-71大道(皇后廣場)
側式月台,右側開門
B2
跨城線月台
南行 教堂大道21街
島式月台,左/右側開門
南行 往教堂大道(21街)

跨城線-皇后林蔭路線轉乘通道

最北端的通道,長360英呎,連接皇后林蔭路線車站東端,23街44街徑以東,與跨城線車站北端傑克遜大道及45大道交叉路口[16][25][33]。這條轉乘通道在1980年代規劃,以補償計劃中G線在63街線完工時改道到該處而不再使用皇后林蔭路線[16][17](於2001年實現)[25][26],並於1990年代花旗集團在法庭廣場1號啟用了658英呎的辦公大樓後興建[18][19][21]。主閘機區設有天窗,轉乘通道設有全紐約地鐵唯一的自動行人道,將乘客由跨城線和法拉盛線月台帶到皇后林蔭路線月台。這些於2001年12月G線開始在平日以此站為總站時安裝[25][26][34]

通道分為兩段,兩段之間設有24小時閘機區和兩條樓梯。其中一段設有兩條扶手電梯位於花旗銀行塔的旁邊往上前往44徑南側,另一段只於平日開放前往法庭廣場1號的入口廣場[18][33]。街道樓梯對面的一對扶手電梯前往大廈大堂[25][26][34]

法拉盛-跨城線轉乘通道

第二段轉乘通道於2011年6月啟用,包括兩條扶手電梯、一部升降機和一條樓梯,位於玻璃包圍的建築內,在45路連接地下的跨城線和高架的法拉盛[25][27][30][33]。在2001至2011年間,此站為免費出站轉乘[25]。升降機令乘客可無障礙使用兩條轉乘通道,但只有IRT法拉盛線月台設有升降機到月台層;未來IND跨城線月台亦將無障礙化[35]。另外,法拉盛線和皇后林蔭路線月台不設直接連接[33]

IRT法拉盛線月台

法庭廣場
7 7
車站的北端和曼哈頓天際線
位置紐約州紐約市皇后區45路及23街
地理坐标40°44′51″N 73°56′42″W
车站类别紐約地鐵車站
途经7  7  (任何時候停站) <7> (僅尖峰時段的尖峰方向停站)
軌道IRT法拉盛線
系統A系統IRT
2個側式月台
股道2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高架
无障碍车站 無障礙通行
建筑设计 此站設有無線網絡蜂窩服務[1]
其他
车站代码462[2]
历史
启用日期1916年11月5日1916-11-05(首代)[7]
2011年6月3日2011-06-03(二代)
旧称45路-法庭屋廣場
下一站
北向皇后區廣場7  <7>
南向亨特斯角大道7  <7>


北向 61街-伍德賽德7  <7>
南向 大中央7  <7>

45路-法庭屋廣場車站 (雙重系統IRT)
MPS紐約市地鐵系統MPS
NRHP编号05000229[36]
收錄日期2005年3月3日
位置
軌道配置圖

法庭廣場車站紐約地鐵IRT法拉盛線高架車站,設有兩個側式月台和兩條軌道。

車站於1916年11月5日以「45路-法庭廣場車站」()的名義作為法拉盛線由皇后區廣場車站西延兩站時啟用[7][8]。45路的月台於1955-1956年延長至11節列車[37]。2005年此站列入國家史蹟名錄[38][39]

現時月台於2012年翻新時安裝。

IND皇后林蔭路線

法庭廣場-23街
E M
2013年8月往森林小丘和牙買加月台
位置紐約州紐約市皇后區23街及44徑
地理坐标40°44′51″N 73°56′42″W
车站类别紐約地鐵車站
途经E  E  (任何時候停站)
M  M  (僅平日停站)
軌道IND皇后林蔭路線
系統B系統IND
2個側式月台
股道2條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下
无障碍车站 只限夾層無障礙通行,月台不可
建筑设计 此站設有無線網絡蜂窩服務[1]
其他
车站代码274[2]
历史
启用日期1939年8月28日1939-08-28[40]
旧称23街-埃利大道
下一站
北向皇后廣場E  M 
南向萊辛頓大道-53街E  M 
位置
軌道配置圖

法庭廣場-23街車站是一個IND皇后林蔭路線上的地下車站,設有兩個側式月台和兩條軌道。位於介乎21街和23街和44徑,是該線在皇后區最西的車站[29][33]。此站最初稱為「21街/范阿爾斯特大道車站」()[10][41],於1931-1933年間與原先東至羅斯福大道路段一同興建,但紐約市交通局認為此站缺乏需求,故並未完工,該局更稱之為「死站」[10][13][14][15][41][42]。然而附近的居民和工廠都嚴重抗議[9][10][41][42][43]。到了1933年12月,車站易名「埃利大道車站」(),以免和鄰近的跨城線車站混淆[42]。1936年9月[44]因車站附近的商業和工業活動擴張,決定將此站繼續興建,安裝瓷磚、樓梯和其他設施[13][14][15][44]。車站於1938年完工,但啟用又再次受缺乏需求影響而延期,並希望車站服務長島市法院、聖約翰醫院(現時法庭廣場1號),以及新啟用的皇后橋住宅[45][46]

車站於1939年6月28日終於以「23街-埃利大道車站」()的名義啟用,剛好是皇后林蔭路線第一段和跨城線法庭街車站啟用後6年[13][14]。(埃利大道為23街的舊名[14][29][42][47]。1915年皇后區地形局將許多已命名的街道編配數字[29]。)相似地,范阿爾斯特大道是現時21街[9][14][48],而44徑曾命名為諾特大道[41]

IND跨城線月台

法庭廣場
G
IND跨城線車站月台
位置紐約州紐約市皇后區45大道及傑克遜大道
地理坐标40°44′51″N 73°56′42″W
车站类别紐約地鐵車站
途经G  G  (任何時候停站)
軌道IND跨城線
系統B系統IND
1個島式月台
股道2條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下
无障碍车站 只限夾層無障礙通行,月台計劃中
建筑设计 此站設有無線網絡蜂窩服務[1]
其他
车站代码281[2]
历史
启用日期1933年8月19日1933-08-19[11]
旧称長島市-法庭廣場[29]
下一站
北向皇后廣場:沒有定期的服務
(總站):G 
南向21街G 
位置
軌道配置圖

法庭廣場車站,原稱「長島市-法庭廣場車站」()[29],是IND跨城線的北端總站,同時也是最北端的車站[49]。雖然G線列車服務以此為總站,但軌道繼續北行並在皇后廣場車站以南匯入皇后林蔭路主線。此段軌道不營運,但直至2010年4月19日,列車一天有幾段時間途經此連接線繼續前往森林小丘-71大道車站[25][50]

此地下車站於1933年8月19日啟用[11],設有一個島式月台和兩條軌道[9]

車站以南為法庭廣場交匯點。一條中央軌道在兩條跨城線主線之間形成,容許列車以車站任一軌道為總站並調度前往布魯克林[25][50]這段交匯點於1998年現代化[25]

此月台預計作為2015-2019年資金計劃的一部分無障礙化,安裝一部新的升降機[51][52][53]。升降機計劃原先預計於2016年開始,但推遲到2019年[54]

參考資料

  1. "NYC Subway Wireless – Active Stations". Transit Wireless Wifi. Retrieved 2016-05-18.
  2.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7-06-13].
  3.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7-05-31 [2017-06-01].
  4. Lee, Vivian. . NY1. 2011-06-03 [201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6).
  5. . MTA.info. 2011-06-03 [2011-06-04].
  6. . MTA.info (Facebook). 2011-06-03 [2011-06-04].
  7. Rogoff, David, , Electric Railroads (Electric Railroaders’ Association), April 1960, (29) [2011-05-30], A station was erected midway at 11th St. and is now known as ‘45th Rd.-Court House Square’. Operation was extended to Hunters Point Ave. on the eastbound track on Feb. 15th, 1916, and to Queensboro Plaza on the following Nov. 5th, opening Court House Square station.
  8. . The New York Times. 1916-11-05: XX4 [2011-10-02].
  9. (PDF). Long Island Daily Star. Fultonhistory.com. 1930-07-19: 1 [2016-07-27] Fulton History.
  10. (PDF). Long Island Daily Star. Fultonhistory.com. 1930-07-19: 3 [2016-07-27].
  11. . The New York Times. 1933-08-18 [2015-11-07].
  12. (PDF). Long Island Daily Press. Fultonhistory.com. 1933-08-18: 20 [2016-07-27].
  13. . The New York Times. 1939-08-05 [2015-10-04].
  14. . The New York Times. 1939-08-26 [2015-10-04].
  15. . Brooklyn Daily Eagle: 29. 1939-01-06 [2015-10-04] Newspapers.com.
  16.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Urban Mass Transit Administration. May 1984: 83– [2016-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8).
  17. Daley, Suzanne. . The New York Times. 1980-12-15: 25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3).
  18. (PDF).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2014 [2016-07-27].
  19. DePalma, Anthony. .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8-07 [2016-07-27].
  20. Oser, Alan S. . The New York Times. 1987-05-17 [2016-07-27].
  21. Lambert, Bruce. . The New York Times. 1994-02-06 [2016-07-27].
  22. Gottlieb, Martin. . The New York Times. 1985-12-16 [2016-07-27].
  23. Bertrand, Donald. . Daily News (New York). 2000-05-15 [2016-07-28].
  24.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00 [201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8-16).
  25. (PDF). mta.info.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3-07-10 [2015-08-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2-26).
  26. Kennedy, Randy. .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5-25 [201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6).
  27. Henely, Rebecca. . Times Ledger. 2011-06-15 [2016-07-27].
  28. . News from the Blue Room. 2005-10-26 [201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29.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1-03-17 [2016-07-27].
  30.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1-06-03 [2016-07-27].
  31.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2-04-02 [2016-07-28].
  32. Kern-Jedrychowska, Ewa. . DNAinfo.com (Long Island City). 2012-05-01 [201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33. (PDF).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5 [2015-09-27].
  34. Donohue, Pete. . Daily News (New York). 2002-03-31 [2016-07-27].
  35. (PDF).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5-10-28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1-06).
  36.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37. Authority, New York City Transit. . 1955-01-01 (英语).
  38. . nationalregisterofhistoricplaces.com.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39. (PDF). nyc.gov.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2013-08-16 [2016-07-28].
  40. Feinman, Mark. . 2000 [2006-07-03].
  41. (PDF). Long Island Daily Star. Fultonhistory.com. 1932-07-18: 5 [2016-07-27].
  42. (PDF). Greenpoint Weekly Star. Fultonhistory.com. 1933-12-15: 4 [2016-07-27].
  43. (PDF). New York Daily Star. 1930-07-31: 1 [2016-08-02] Fulton History.
  44. (PDF). Long Island Daily Press. Fultonhistory.com. 1936-09-13: 12 [2016-07-27].
  45. (PDF). Long Island Star-Journal. Fultonhistory.com. 1939-07-11: 3 [2016-07-27].
  46. (PDF). Brooklyn Eagle. Fultonhistory.com. 1939-07-13 [2016-07-27].
  47. STREET NAME CHANGES* IN QUEENS, NEW YORK
  48. Roberts, Sam. .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1-03 [2015-11-07].
  49. (PDF). New York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6-12-28].
  50. (PDF).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3-07-10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1-27).
  51. (PDF).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5-10-28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1-06).
  52. (PDF). mta.info.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July 2016 [2016-08-06].
  53. (PDF). mta.info.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6-07-28 [2016-08-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17).
  54.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6-09-30 [2017-01-28].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法庭廣場-23街車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