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使用國間專有名詞互譯

漢字使用國間專有名詞互譯(或:漢字使用國間固有名詞表記),是指傳統上共同擁有漢字文化的華語中国大陆港澳臺灣有不同)、韓語(包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文化语大韩民国标准语)、日語越南語相互間專有名詞(人名及地名)的翻譯和表記。這些國家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多為漢字構成。當今,在翻譯相互間的專有名詞時,通常采用漢字直譯或音譯的方法。

概要

漢字文化圏内用漢字表記的專有名詞(地名、人名),翻譯到圈内其它地域時,以往通常按照當地相應的漢字讀法(通常採用音讀)來讀。但是這種專有名詞翻譯原則在近代以後產生了變化,主要原因是朝鮮半島越南漢字廢止

漢字文化圈各國,按照傳統都將彼此之間的專有名詞(人名、地名等)中的漢字用各自的語言的漢字音唸出來。例如「日本(日語發音:nippon或nihon)」一詞在官話、粵語、閩南語、朝鮮語、越南語便分別唸作 [ʐ̩⁵¹ pən²¹⁴][jɐt̚² puːn³⁵][lit̚²⁴⁻²² pun⁵⁵⁴](“日本”)、[ilbon](“일본”)和 [ɲɜʔt̚˧ˀ˨ʔ.ˀɓaːn˧˩]河內)/[ɲɐʔk̚˨ˀ˧ʔ.ˀɓaːŋ˨˦]西貢)(Nhật Bản)。這是因為這些國家都用各自的漢字音唸「日本」兩個漢字。

就日語而言,“毛澤東”唸「」、“濟州島”唸「」、“阮福映”唸「gen-fuku-ei」。當然,這些讀法只能在日本語中通用,與當地語言(華語、朝鮮語、越南語) 的發音不相同。

對於中國大陸及臺灣等沿用漢字的地區的固有名詞,日本一般仍慣用日語漢字音讀法。但是對於越南、朝鮮等已經廢除漢字或者漢字使用率極低的國家的專有名詞,日本則日益趨於使用從當地語言的讀音音譯的讀法,這種讀音稱為“現地音”。

日本傳媒於1980年代開始對南北韓的專有名稱改用現地音讀法,所以現在一律以現地音讀法為準。所以,“濟州島”按照從韓語的音譯唸作「che-ju-do」或者「」(“tou”為“島”的日語漢字音)。但是,與歷史有關連的用語則往往不受此限制,如「李承晚线」及「光州事件」等則仍普遍使用日語漢字音讀法。近代以前的人名如「李舜臣」和「金玉均」等普遍仍以日語漢字音讀法分別唸作「ri-shun-shin」和「kin-gyoku-kin」,但現時教科書則有時將日語和當地 (韓語) 發音並列出來,有時乾脆只標出當地發音。

由于越南廢除漢字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日本對越南的固有名詞多使用當地讀法。現在日本稱越南為「(betonamu,從“viet nam”的音譯)」而非「etsu-nan (「越南」兩個漢字的日語漢字音讀法)」。日文中的南北韓專有名詞會以漢字表示,並且在漢字之上用片假名註明當地(韓語)讀法,但越南的固有名詞則幾乎完全不用漢字表示。現在日本只會用片假名「(hou-chi-min)」來代表「胡志明」,幾乎完全不用「胡志明」這三個漢字,亦不會按日語讀法唸作「kou-shi-mei」。另一方面,日本對於越南古代的人名、地名、歷史用語、古代寺院名稱、年號等則仍然使用日語漢字音讀法。

原則上,日語漢字音讀法一般使用漢音,但往往有例外,如臺灣的「高雄」訓讀為「takao」(其實這是因為在高雄原名打狗,此名實為不雅,而又與日語Takao讀音類似,故用漢字轉寫為高雄),「西太后」有時使用濁音唸「」,「金日成」、「濟物浦」(今屬於仁川廣域市)亦分別使用促音唸作「kinnissei」和「saimoppo」,而「金正日」唸作「kin-sei-nichi」或「kin-shou-nichi」均可。

至于中文,則一律把韓國、越南的人和事物以中文漢字音唸出來,甚至是日語的訓讀詞匯,也多采用中文漢字音讀法而非音譯。

現代韓語一般以當地讀法去唸華語地區、日本、越南等地的專有名詞。但對於有歷史關係的用語則使用韓國漢字音讀法,例如「豐臣秀吉」唸作「pung-shin-su-gil」,而著名的地名如「東京」亦常常唸作「tong-gyeong」。

越南語來說,其一般以當地的讀法(即現地音)去唸日本、南北韓等地的專有名詞。但對于中國的專有名詞,則多以越南語漢字音來讀。對于涉及歷史的專有名詞,越南語仍多以現地音去唸日本、南北韓等地的歷史專有名詞,而用漢越音讀中國的歷史的專有名詞。

兩種互譯方式

漢字文化圏内用漢字表記的專有名詞(地名、人名等),翻譯到圈内其它地域時,以往通常直接利用其原漢字,并按照當地相應的漢字讀法來讀。但是這種專有名詞翻譯原則在近代以後產生了變化,主要原因是韓國和越南的漢字廢止。

漢字直譯

古代的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國的專有名詞幾乎完全由漢字構成,且這些國家在古代也都使用漢字,因此在專有名詞的互譯時則比較方便,直接利用漢字即可,并按照本國慣常的漢字讀音來讀。這種互譯方式至今仍然存在,如中國現在在翻譯日本的專有名詞時,便直接采用其漢字,并按照中國的漢字音來讀。如,日本地名“”(讀作:)其在日語中的漢字即為“北海道”,現代漢語直接采用此漢字,并按照中國的漢字音讀作“ㄅㄟˇ ㄏㄞˇ ㄉㄠˋ/”。另外,由于南北韓和越南現在極少使用漢字而采用表音文字,所以這些國家進行的漢字直譯時,通常表現為直接用本國的漢字音表記這些本由漢字構成的專有名詞。

從現地音音譯或轉寫

近代以來,朝鮮韓國越南逐漸廢止了漢字,使得對這兩個國家的一些專有名詞的漢字直譯產生了困難,另外,日本、南北韓、越南的專有名詞中亦存在少量的固有詞匯,而這些固有詞匯并沒有對應的漢字。鑒于這些情況,採用音譯的方式逐漸增多。音譯,即按照對方專有名詞的當地讀音來翻譯。如,韓國地名“”(讀作:seo-ul),是一個固有詞,無對應的漢字,以前中文多采用該城市的舊名“漢城”進行表記,現在則在韓國人的要求下,采用音譯,即按照其當地讀音“seo-ul”進行音譯,翻譯為“首爾”(讀音:ㄕㄡˇ ㄦˇ/)。

各國各地區的互譯情況

華語地區(以標準華語為通用語)方面

中文世界對於韓國和越南的專有名詞的翻譯仍然完全採用漢字。但是由於近代以降韓國和越南的漢字廢止,由於表面上無法分辨使用的是哪個漢字,從而使某些韓國、越南的源自漢字的專有名詞的翻譯產生了偏差,同樣在使用假名的日本人姓名的翻譯上,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日本女演員“”、現代漢語通常翻譯成「宮澤理惠」。其實她的本名是「宮澤梨繪(日语:)」。這是因爲翻譯者判斷其名字「」的發音用日本語通常表記為「」,所以就用下去了。在對朝鮮半島和越南人名、地名的翻譯上也出現有同樣的情況,例如韓國女演員宋慧教韓語:)在華人社會卻常被譯為「宋慧喬」,本名反而很少人知道,另外有不少韓國演員姓名都有好幾個不同的中文翻譯,卻未必是正確的。

對于用固有詞表示的專有詞匯,中國方面雖盡可能使用漢字表記(若存在),但有時采用音譯。例如韓國首都,舊名為漢城(한성, Han-Seong),為漢字詞現代漢語直接使用其原漢字“漢城”表示其名稱。1946年8月15日韓國發布城市憲章,並將其首都改稱為“서울(發音為:Seo-Ul)”,“서울”為韓語固有詞,無對應的漢字,2005年以后,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等華語地區逐漸采用音譯的“首爾”來表示該城市名稱(原漢城市議會宣布城市中文名稱更改,韓國政府追認通過,並希望世界共同更改)。同樣位於漢字文化圈的日本越南,也曾使用相應的漢字詞表示其舊稱,如日語的“漢城”、越南語的“”(“漢城”的漢越音)。漢城改名後,日本首先改用音譯表示其固有詞的名稱“서울”,叫做“ソウル”(souru),越南語後來也采用音譯,由于越南20世紀40年代開始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國語字),其音譯則直接使用韓文羅馬字“Seoul”。

朝鮮半島方面

大韓民國對於中國的人名、地名部分採用現地音來音譯(如: 北京--> Beijing),部分採用漢字音直譯、即把中國的人名、地名的漢字用韓語的音讀方法讀寫出來(如: 北京-->),兩者時常混用。南韓對於日本和越南的人名、地名大部分採用現地音來音譯(如: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中國大陸朝鮮族)對於中國、越南的人名、地名的翻譯,較之南韓來説,使用漢字音直譯的情況多一些。這亦影響到中國大陸的官方機構及南韓商人在中國的生活。舉例說:「吉林」按這兩個漢字的韓語發音是「」(),無論是吉林當地的韓語出版物還是在當地生活的南韓商人,都一律採用「」這種寫法。可是,在南韓當地的報章,卻一律把「吉林」按其普通話發音寫成為「」()。

對中文的專有名詞的翻譯

現代韓語主要使用諺文進行表記,漢字並非完全必要的文字,而多用於輔助場合。因此,在翻譯人名及地名時,現在南韓多使用諺文來表記。對中國的人名進行翻譯時,以辛亥革命的時間為基準,對此前的中國的歷史人物、地名等采用韓國漢字音進行表記,例如:

孔子→(gong ja)
王安石→(wang an seok)
曹操→(jo jo)
長安→(jang an)

辛亥革命以後的現代人物則以現代漢語音進行音譯為大原則,例如:

毛澤東→(mao jjeo dong)
胡錦濤→(hu jin tao)

也有少量的中國現代人物采用朝鮮語漢字音直譯的,例如:

毛澤東→(mo taek dong)
蔣介石→(jang gae seok)
江澤民→(gang taengmin)

另外,對臺灣香港的藝人姓名的翻譯的情況稍顯特別。過去,多采用韓國漢字音直譯其姓名。例如:

成龍→(seongnyong)
王祖賢→(wang jo hyeon)
林青霞→(im cheong ha)
李連杰→(i yeon geol)

然而,從英語名的音譯、從現代漢語音譯、漢字音直譯的現象也有混合存在的情況。例如:

葉蘊儀(英文名:Gloria Yip)→(geul-ro-ri-a ip)
林郑月娥(英文名:Carrie Lam)→(Kae-ri ram)
章子怡→(jang jjeu i)

這些翻譯,由于大眾早已習慣,所以也經常使用。另外,從現代漢語音譯、漢字音直譯同時接受的情況也有,例如:

張國榮→(jang guk yeong)[韓國漢字音直譯]/(jang gwo rong)[從現代漢語音譯]
周潤發→(ju yun bal)[韓國漢字音直譯]/(jeo-u run pa)[從現代漢語音譯]
北京-平壤K27/28次列车水牌将“北京”一词使用現地音转写

關于翻譯中國地名的情況,原則上采用現地音,即從現代漢語音譯。例如:

北京→(be-i jing)
天津→(tyen jin)
上海→(syang ha-i)
杭州→(hang jeo-u)
潮州→(cha-o jeo-u)

而對於一些中國大城市,尤其是有較多韓國人居住或工作的地方,往往也同時採用韓國漢字音直譯,例如:

南京→(nam gyeong)
北京→(buk gyeong)
上海→(sang hae)
廣東→(gwang dong)
山東→(san dong)

曾經是外國殖民地的香港同澳門,則以英文音譯作準:

香港→ (hong kong)
澳門→ (ma ka o)

對日语的專有名詞的翻譯

對于日本的人名的翻譯,原則上不分時代,一律使用現地音,即從現代日語音譯。例如:

(minamoto no yoritomo,源賴朝)→(minamotono yoritomo)
(koizumi junichirō,小泉純一郎)→(koijeumi junichiro)

由于這些日本人名采用了訓讀,因此與朝鮮語漢字音的差異很大。只有與朝鮮史關係密切的日本人名才部分使用漢字音直譯。例如:

(toyotomi no hideyoshi,豐臣秀吉)→(pungsin sugil)
(itou hirobumi,伊藤博文)→(ideung bangmun)

與翻譯日本人名一樣,翻譯日本地名的原則同樣是采用現地音音譯。例如:

(oosaka,大阪)→(osaka)
(sen dai,仙臺)→(sen da-i)

例外的是,(tō kyō,東京)除了從日語音譯作(to kyo)外,也常使用韓國漢字音直譯的(donggyeong)。

對于與日本史相關的詞匯,採用韓國漢字音直譯、從日語現地音音譯的兩種方式都存在。例如:

(baku hu,幕府)→(bakuhu)[從日語讀音音譯]/(mak bu)[韓國漢字音直譯]

當該單詞為日語音讀詞時,多采用韓國漢字音直譯的方式;當該日語單詞包含了訓讀時,則多采用從日語現地音音譯的方式。

對越南语的專有名詞的翻譯

對于越南人名、地名的翻譯,原則上使用現地音音譯。漢字在韓國的文書中存在與諺文并用的情況,而現代越南則完全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國語字。大部分情況下,翻譯工作則通過越南文國語字進行音譯。只有在知名度很高或是歷史名詞時,才有時併用韓國漢字音直譯。例如:

越南)→(be-teu nam)[從越南語讀音音譯]/(wollam)[韓國漢字音直譯]
胡志明)→(ho chi min)[從越南語讀音音譯]/(ho ji myeong)[韓國漢字音直譯]

當這些詞彙採用韓國漢字音直譯時,可以增加歷史感。

越南方面

越南對於中國的人名、地名多採用漢越音翻譯。即把中國的人名、地名的漢字用越南語的音讀漢越音)方法讀寫出來。對於日本和韓國的人名、地名多採用音譯,即直接引用其相應羅馬字的寫法。

日本前内閣總理大臣安倍晋三的名字用越南語寫作「」,這是用現代日本語的讀音來轉寫的表記方法。“安倍晋三”這四個漢字用越南語的漢越音讀為「」,但是這種表記方法一般不使用。朝鮮語亦有同樣的翻譯方法。

對南北朝鮮的專有名詞的翻譯

現代越南南北朝鮮的專有名詞大多采用從朝鮮語讀音音譯的方式,即根據韓語羅馬字表記法將朝鮮語單詞(諺文)轉換為朝鮮語羅馬字然後直接加以利用。然而,部分歷史名詞以及少數知名度很高的人名、地名等,則採用越南語漢字音直譯的方式,即根據該朝鮮語單詞的原漢字,找出其對應的越南語漢字音(即漢越音)而直接加以使用。例如:

(hu sam guk,後三國)→。

另外,以上兩種翻譯方法并用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例如:

(bak ji seong,朴智星)→[從朝鮮語讀音音譯][越南語漢字音直譯]

日本方面

日本當今仍使用漢字,對於漢字圈内其他國家專有名詞的翻譯情況比較多樣,有使用漢字表記的情況也有不使用漢字的情況,如果使用漢字表記的話,讀音使用日語漢字音或現地音的情況都存在,如果使用漢字音,在沒有明顯的意義區分和使用頻度區分的情況下,慣例上優先采用漢音

對中文的專有名詞的翻譯

日本對於中華圈的地名多採用基于漢字的直譯音讀),即以日語漢字音來讀,以中文的漢字表記(會轉寫為現代日語中通用的字形)。但有若干城市使用特殊的讀法,如南京、臺北、香港、北京等,通常可能經過了其他語言的轉譯(如英語等)。「高雄」有時會使用訓讀「たかお」則是因爲這一名稱是日治時代由日本人命名的。

對於人名,也主要使用漢字音,但有時音譯現代讀法,尤其是文藝界人士的名字可能會經過英語轉譯。

需要指出的是,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由2011年12月26日起,標注中國人名的讀音時使用現地音(中国語読み),但集團公司的朝日電視臺則仍使用日語漢字音。

對朝鮮半島的專有名詞的翻譯

雖然日本一直以來有使用漢字表記並采用日語漢字音發音的慣例,但對於朝鮮半島,則從1980年代起,無論電視還是廣播都改用現地音(韓国語読み),之後的人名也就固定只使用現地音。只是,朝鮮半島人名該用漢字表記還是片假名表記在日本并沒有共識,所以,用漢字表記同時又使用音譯韓語發音的情況也存在。例如,盧武鉉的名字用漢字表記時,讀作「ノ・ムヒョン」而不讀作「ろ・ぶげん」。此外,NHK與其他媒體則不同,不使用漢字表記,而是統一使用片假名,只是有時會在後面以括號的形式加注漢字。

另一方面,古代的人名、歷史上的事件事態則統一使用漢字標記與日語漢字音,例如,「李舜臣」讀作「りしゅんしん」,「金玉均」讀作「きんぎょくきん」;「金大中事件」讀作「きんだいちゅうじけん」,但同時金大中本人的名字則讀作「キム・ デジュン」,光州讀作「クワンジュ」,但「光州事件」讀作「こうしゅうじけん」。

對越南的專有名詞的翻譯

現代的越南的人名、地名多採用音譯,即直接引用其相應羅馬字的寫法,近現代以前的,則是片假名轉寫和漢字表記都有使用,偶爾也會使用日語漢字音來讀。

参考文献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