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音

漢音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類,古代训读為「」。漢音是公元八、九世紀的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由遣唐使和留學僧從中原習得帶回日本的漢字音。相對於通常的漢音,往往被稱為「新漢音」。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漢音的普及

持統天皇從唐招徠續守言並聘為「音博士」,致力於漢音的推廣普及。桓武天皇也於延曆11年(792年)頒佈了獎勵漢音使用的敕令,規定大學寮的儒學學生必須學習漢音。對於佛教,在僧侶的考試中音博士也會進行以漢音誦讀經典的考查,不學漢音的僧侶不得前往中國。漢音學習者認為吳音由來不明,且是有日本口音的不正統發音,以「吳音」的蔑稱稱呼之,而以漢音為正統發音。儘管如此,在日常語中固定使用的吳音並未能被完全排除,直到江戶明治時代漢音也未佔據絕對優勢。

江戶時代開始了以假名達漢字音讀的「字音假名遣」研究,當時相對於日常使用的吳音,更具體系性的漢音被更加詳細的研究。以字典和韻書為依據,絕大多數的漢字的漢音都被推定,幾乎沒有無法用漢音讀的字。因此漢音取得了漢字音的核心地位,在明治時代導入西方科學和思想時成為了創造新譯語(和製漢語)的有力工具。

特徵

聲母

吳音的鼻音聲母在漢音中變為濁塞音或浊塞擦音,吳音的濁塞音和濁塞擦音變為清音。

去鼻音化

漢音反映出唐代長安音出現的去鼻音化(鼻音的後半部的口音化)現象。三十六字母的鼻音中,明母由[m]變為[mb],微母ɱ變為ɱv,泥母由[n]變為[nd],疑母由ŋ變為ŋg,日母由ȵ變為ȵʑ。這些鼻音在漢音中變為()、()、()、()、()等。因此,相對於吳音,漢音中鼻音聲母很少出現。但韻尾為[ŋ]的字往往保留鼻音聲母,如()();韻尾為[n]的字也有若干保留鼻音聲母,如()()。

全濁音清化

漢音反映了當時長安音有開始失去清濁對立的傾向。因此漢音幾乎不反映中古音的清濁區別,吳音的全濁音基本變為清音。如:(吳音:→漢音:),(吳音:→漢音:),(吳音:→漢音:),(吳音:→漢音:),(吳音:・→漢音:),(吳音:→漢音:)等。

匣母

匣母合口字在吳音中以行音表示,漢音中以行音表示。如:和(吳音:→漢音:),(吳音:→漢音:),(吳音:→漢音:),(吳音:→漢音:),(吳音:→漢音:)。

韻母

詳見吳音條目下「特點及與漢音的區別」部分。

  • 吳音的段音(歌戈韻)與段音(麻韻二等)統一於漢音的段音,體現一二等字合流,如:吳音 ,在漢音中皆為。
  • 吳音韻變為漢音韻(齊韻)。如: 吳音,漢音。
  • 吳音韻變為漢音韻(梗攝三四等字),如: 吳音 漢音。
  • 吳音韻變為漢音(真韻B類及欣韻)或(仙韻B類及元韻),如(吳音:→漢音:),(吳音:→漢音:),(吳音:→漢音:),(吳音:→漢音:)。

以漢音誦讀的佛經

佛經原則上以吳音誦讀。真言宗的「理趣經」以漢音誦讀則是例外。如開頭的「如是我聞」不按吳音讀作「」,而按漢音讀作「」。此經典論說「煩惱即菩提」,有肯定「男女雙修」等愛欲的內容,為不招致不必要的誤解,故意以漢音誦讀,使得即使慣讀佛經之人僅憑聽也無法明白意思。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