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親屬系統
汉语親屬系統(Chinese kinship)在人類學裏被歸類於描述型親屬系統(descriptive system)或蘇丹型親屬系統的一種。這是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在1871年的作品《血親和姻親制度》[1]裏所提出的六種親屬系統之一,其中以苏丹型亲属系统最为复杂,而漢語親屬關係則列其一。在該系統中每個人依據其宗族、輩分、性別與年齡,而有不同的親屬稱謂。
在漢語當中,親屬是指因婚姻或血缘與人结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又稱親人或家人,其他則稱為親戚。闡述親屬關係的記錄最早見於先秦典籍爾雅第四章的釋親。中國古代唐朝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註解為“親指族內,戚言族外”,所謂族內是指父系同宗者,以男性為中心,包括宗族內的男性和他們的配偶,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和她們的配偶。然而即使這樣,隨著人口增加也發展出少數幾個專用稱謂。到了現代則多分為血親、姻親及配偶。
簡述
首先,父系的兄弟姊妹,長一輩就成了伯叔姑,再長一輩,便加上公/爺、婆表示輩份。
妻子的兄弟姊妹叫內兄/弟/姊/妹或妻兄/弟/姊/妹,又叫舅子、姨子,長一輩是舅和姨。
再看堂表之分,同宗是堂,異宗是表。即父系的男丁是堂,其他是表。要注意是表姑是父系的表姐妹,而不是父系的姐妹。
伴侶方面,父系兄弟的伴侶叫兄嫂、弟妹/弟妇/弟媳/弟妻,長一輩叫伯姆/伯娘、叔嬸/嬸嬸。再長一輩,叫伯婆、叔婆/嬸婆。
父系姊妹的伴侶加上夫表示是其丈夫,即姐夫、妹夫。長一輩則用丈或父,即姑丈、姑父。
內兄弟的伴侶叫妻兄嫂/內兄嫂/姻兄嫂、妻弟妹/內弟妹/姻弟妹,簡稱兄嫂、弟妹,長一輩叫舅母/妗婆。
內姊妹的伴侶叫襟兄、襟弟,長一輩叫姨丈、姨父。
所以亲属称谓是由關係和輩份組合而成的。
血親
直系血親
- 繼續往上回溯,則依序為天祖父母、烈祖父母、太祖父母、遠祖父母、鼻祖父母。
- 母系 - 母親(媽媽、娘)→外祖父母(姥爷、姥姥;外公、外婆)→外曾祖父母→外高祖父母
- 兒/兒子 - 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口語又稱仔、寫作囝(廣東粵音讀南)。
- 女兒 - 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口語又稱閨女、女、寫作囡(廣東粵音讀南)。
- 孫 - 夫妻間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 曾孫/重孫 - 夫妻間的第三子代,閩南語稱「乾仔孫」(),粵語口語又稱息(粵語讀音:塞 sak7)。
- 玄孫 - 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 來孫、昆/晜孫、仍孫、雲孫、耳孫,夫妻間的由第五子代孫至第九子代孫。
旁系血親
- 父系長輩
- 母系長輩
- 同輩
- 晚輩(對使用在不同性別的人物時,斜線前後的字取對應性別者,括號內的字放在最後面就是對女性的稱呼)
姻親
- 姻親
- 長輩
- 公公:丈夫的父親,又稱家翁、家公,也直稱爸爸,有些地區稱「老爺」,閩南語稱「大官」,讀音為Da-guaⁿ
- 婆婆:丈夫的母親,又稱家姑、家婆,也直稱媽媽,閩南語稱「大家」,讀音為ta-ke,粤语口语习惯稱「奶奶」(当面称呼或他述)或「家婆」(常用于他述)
- 岳父:丈人,亦有地區稱丈母達,妻子的父親,口語也直稱爸爸,粵語口语习惯稱「外父」
- 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親,口語也直稱媽媽,粵語口语习惯稱「外母」
- 繼父母,又稱後爸/媽
- 同輩
- 嫂/嫂嫂/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 弟媳、弟妹、弟婦: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 妹夫、妹婿: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 妯娌( 或 ):兄弟的妻子間互相的称呼或合称,北京官話唸「妯娌(ㄓㄡˊ ㄌ一ˇ)」。在臺灣,輩份較大的妯娌會直接叫小妯娌的名字,對外人介紹則說小嬸仔;輩份較小的妯娌會稱呼大妯娌為阿嫂或大嫂,對外人介紹也稱呼為阿嫂或大嫂。
- 连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的称呼或合称,也稱襟兄弟、連橋
- 大伯子:對丈夫的哥哥的稱呼,又稱「大伯」
- 小叔子:對丈夫的弟弟的稱呼,又稱「小叔」
-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粵語稱「姑奶」
-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又稱「小姑」或姑妹
-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又稱「大舅」或内兄
-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又稱「小舅」或內弟
- 大姨子:對妻子姐姐的稱呼,又稱「大姨」或姨姐
- 小姨子:對妻子妹妹的稱呼,又稱「小姨」或姨妹
- 晚輩
- 長輩
祖宗十八代
十八代一般指父系中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此後,亦被引申加入罵人的用語中,將別人的家族成員也牽涉當中,用語起源卻已經無從稽考。
汉语亲属称谓与欧洲语言亲属称谓的比较
- 印欧语的亲属关系原本与汉语一样十分复杂(例如拉丁语[4]、古英语[5]等),但后来逐渐简化,现代英语中的称谓较为简单。
- 在日常使用的词汇上,汉语的称谓基於大家族,现代英语的称谓基於核心家庭。举例说明,汉语中父母的兄弟姐妹及配偶,细分为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母、伯父、叔叔、姑父、舅舅、姨父,而现代英语中,aunt和uncle分别统称其中的女性和男性。此外,汉语的称谓是基於父系社會。比如,“堂”者,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是同姓家属,是家里的人,而“表”者,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是异姓亲属,是外面的人;再比如,“外”者,如外公、外婆是母亲那边的人,是外人,而爷爷、奶奶是父亲这边的人,是“内亲”,是家里的人。而英语的称谓系统却不做这样的区分,如grandfather既可以表示爷爷,也可以表示外公;cousin既可以表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可表示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
- 现代英语中同样可以表达复杂的亲属称呼,只是日常并不经常使用。例如可以用paternal uncle(伯伯、叔叔), maternal uncle(舅舅), paternal cousin(堂兄弟姐妹、姑表兄弟姐妹), maternal cousin(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 grandfather on father's side(爷爷), grandmother on mother's side(姥姥)……等称谓进行详细区分。如果要表达更精确的关系的话,还可以说成father's elder brother(伯父), father's younger brother's daughter(叔叔的女儿)……
- 现代英语中同样有比较复杂的亲属称谓,例如,英语中有“first cousin, twice removed"之类的称谓[6],汉语中反倒没有类似说法。
- 在古代的汉族中,通过称谓就可确定一个人在家里的地位和身份,所享有的权利和当尽的义务,这样各人守好自己的本分,有利于家族的管理,有利于儒家等级制度的实施。有人认为,西方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没有东方那么複雜,所以表现在称谓上也没有那么复杂和细致。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早期西方语言如拉丁语[7]和古英语、古俄語同样有十分复杂的亲属称谓,只是后来在现代英语中被简化了。
- 日常称呼时,汉语中对长辈要避讳。英语中除父母外,对长辈以称谓加名字或直呼其名则是被允许的。
- 汉语重長幼,但更重輩分,故可能稱呼比自己年幼的長輩叔叔甚至叔公,而非直呼其名。
進階閱讀
- Morgan, Lewis Henry. 1877. Ancient Society. MacMillan & Company, London (complete text online)
- Wolf, Arthur P. and Chieh-shan Huang. 1985. 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 1845-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中文) Code of (Mourning) Attire 方氏譜牒學
引用文獻
参见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