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地理

澳門是一座太平洋南中國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地處珠江口西岸,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地區。北部與广东珠海拱北的相連接,西部隔西江支流、內港夾馬口水道灣仔横琴,隔伶仃洋東望即是香港大嶼山,南面與萬山群島相望。

本條目為澳門地理系列之一

地形及地質
水文
水域
自然生態
氣候
行政區劃
填海造地
行政區域界線

其他澳門主題
文化人口 - 教育 - 经济
地理 - 历史 - 政治政府
澳门主题
澳門半島衛星圖

澳門的組成部份,包括了北部的澳門半島以及南部的離島區域。澳門的離島區域是指由氹仔路環路氹城所組成的大島,暫未有正式的名稱。該島原為氹仔島和路環島,但在路氹連貫公路工程展開之後,因為填海和西江水流帶來大量泥沙的關係,兩島之間的海床變得越來越淺,公路旁的土地亦越來越多。當局有見及此,便有規劃地進行填海工程,而所得出來的土地就是路氹城。

另外,從2013年7月20日起在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正式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管轄,所以也有意見認為這1.1平方公里的澳門大學新校區亦是組成澳門的其中一部份。

地形及地質

古澳門地形基本上是丘陵地形,花崗岩地的質丘陵台地廣佈,構成了澳門地形的主體。澳門的天然的平地很少,主要有半島中部、路環東南部及西南部的海積層;氹仔大小潭山之間連島沙洲;以及古時把澳門島與大陸相連而造成一半島的蓮花莖

地質史

澳門幾乎全部是以燕山期花崗岩為主的岩漿岩,僅在氹仔島北部有少許年青的沉積岩。發生於距今一億七千萬年至一億年前的燕山運動影響範圖廣,活動強烈,大幅度的斷裂運動和多次的花崗岩侵入,造成了萬山隆起帶。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體穿透了中生代以前的地層,後來便被第四系沉積物所直接覆蓋,出現了地質學上的不整合覆蓋。

澳門的岩石和第四系沉積物,按其類型和形成的遲早,可以分為五組:沙灘,海積層及填海土地,沙丘,粘土——砂質固結岩(沉積岩),岩漿岩。其中前面三組是現代沉積形成的;第四組屬上新統和更新統,形成於晚第三紀和第四紀初期;第五組是燕山運動時噴出的,即形成於晚侏羅紀至白堊紀。

第四系海積層按成因劃分包括海積層及冲積海積層,按組成物質劃分則有淤泥質和砂礫質兩種。澳門地區的海積層主要分佈在半島和氹仔,基本上是兩個花崗岩體相連的地區。例如,把澳門半島與拱北相連在一起的砂堤、連接氹仔島大潭山與小潭山的淤積地段、連接澳門半島中部與南部的淤積地段(即今新馬路中段附近)等。在望廈、蓮峰山、松山、大炮台、白鴿巢之間的一大片則是冲積——海積層。由於澳門土地狹小,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百多年來不斷填海拓地形成了大片填海區,這是第四系的人工堆積層。

而始於1863年的填海工程,則是主要為澳門提供了平地地段的來源。填海工程使現今澳門的輪廓與數百年前比較大為改觀,亦使海岸線趨於平直工整。

地勢

以下為澳門現存各山丘的海拔高度[2]

板塊

澳門位在歐亞板塊內,距離環太平洋地震帶頗遠,較少發生強烈地震。澳門境內震動主要受西江三角洲和澳門東南的珠海市擔杆列島就是較為活躍的地震地區所影響,但震級不大。1905年8月12日,位於澳門西南約15公里的磨刀門海域曾發生黎克特制5.5級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被命名為「澳門地震」。

水文

海域

澳門位於珠江口西岸的鹹淡水交界,週邊水域有大量來自西江的泥沙沉積,使澳門周圍淺灘廣泛分佈,水深甚淺。整體而言,如果以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三地的東端聯線為界,澳門東面水域較深,水深從3米向東逐漸增加到5-6米以上;西面水道除了內港航道和夾馬口水道以外則較為淺,除澳門內港航道及氹仔、路環與大、小橫琴之間的水道超過3米以外,絕大部份水域水深只有1-3米。

由於澳門半島周圍淤積嚴重,淺灘廣佈,海水很淺,對航行極為不利。為了維持正常的航運,使船舶能夠順利出入外港和內港,從澳門半島東南方約2公里,等深線約為5米的地方開始,人工濬深了兩條航道供船隻使用。外港航道向西北呈一直線直抵外港碼頭,長約2公里,水深6.2米。內港航道穿過澳氹大橋後繞過半島南端進入內港、直抵筷子基、青洲、長約5公里,水深5.3米。船舶出入港,需嚴格按照航標指示,如果偏離航線,駛出航道之外,便會擱淺。特別是內港航道,彎曲狹窄,祇能小心翼翼地駕駛。而且,航道還要經常疏濬才能保持所需水深,否則泥沙便會很快淤滿航道。 氹仔、路環與大、小橫琴之間是一條較深的狹窄水道,北段有3米多深,南端路環與大橫琴之間的水道出入口處,水深更可達6米多。 路環以南水域海水較深,從西南的3米向東增加至6米以上。路環東端的大擔角近岸水深達5-6米,低潮時也有4米左右,是全澳最深之處,所以澳門現時主要的現代客貨運碼頭都改為設於東面。

河流

河流方面,澳門現在無天然的河流。在以往的新橋區有一條名為蓮溪小溪,是澳門半島內僅有的自然河流,現在則被填平為渡船街。而鴨涌河在古時並不存在,但於1970年代後期,珠海市方面不斷填海,故此形成一條狹窄的人工河道,則是今日的鴨涌河。

淡水水源


水域

澳門的控制區域是呈南北走向的,周邊的水域和陸地都是屬於珠海市,當澳門一方要填海的時候,往往會進一步侵蝕珠海的水域範圍。然而如一旦制定了水域範圍,會令澳門發展空間受限制,因此澳門從來都沒有強調水域範圍,特別是對於澳門以東的水域劃定。

由於澳門人口一直在增長,自開發以來,澳門政府一直都透過習慣法而填海造地;而在近代,由於珠海不斷在澳門西部和北部的水域填海,使澳門在該水域已沒有填海的空間,同時為了保護路環南岸的水質和自然生態免受填海而污染,因此傾向澳門以東的水域,即珠江口填海發展土地。在回歸之前,儘管澳門多次向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的水域進行填海,通常都不需要請示中國大陸,繼而出現了澳門國際機場等向東伸延的土地。然而隨著澳門回歸中國中央政府加強對澳門的填海管制,如澳門需要填海造地,必須向中國大陸請示並獲得批准。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草案)》,劃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所管轄的範圍。該草案於12月20日實施。區域圖把澳門東及南面85平方公里的海域劃給澳門。12月20日起,澳門擁有該海域的管理權,能按需要填海,惟不能作賭博用途。

以下為澳門海岸線長度(單位為公里)[2]

年份澳門半島離島總長度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新城A區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
澳門口岸管理區
199314.130.544.6不適用不適用不適用
200013.227.841.0
200113.427.140.5
200213.427.440.8
200313.527.440.9
200413.428.241.6
200513.628.141.7
200614.727.742.4
200714.729.243.9
200815.031.846.8
200915.032.247.2
201015.032.747.7
201115.032.447.4
201215.035.450.4
201315.035.950.91.7
201414.636.050.61.7
201514.535.750.21.7
201614.635.850.41.7
201818.449.976.71.75.72.7

自然生態

直至2003年,澳門的總綠化區面積為5,799,407平方米,其中澳門半島有1,004,577平方米佔17.3%,離島有4,794,830平方米佔82.7%。[3]

全澳有30個市政公園、4個郊野公園、10條步行徑、2條單車徑、一小片紅樹林土地,其中郊野公園以及步行徑全部都位於離島。至2006年底,全澳路旁樹木合共1,220,000株,較1990年增加0.01%。其中澳門半島路旁樹木總數較2005年大幅增加34.1%,達8,880株。

氣候

主條目:澳門氣候

澳門屬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每年以10月中旬至12月天氣最佳至最穩定,天氣和暖並且陽光充沛、濕度不高,最為舒適。澳門春季約在3-4月期間,天氣潮濕多霧。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受西南季風影響、炎熱潮濕,時有低壓槽帶來的長時間暴雨;7-8月多受東南季風影響,氣溫進一部上升而持續暴雨減少,並時有熱帶氣旋吹襲。10月秋季來臨,11月底天氣轉涼,而北方的冷空氣於12月後活躍並形成冷鋒南侵,冷鋒來臨前後數小時氣溫可急降達攝氏10度之多。每年1-2月清晨時份經常錄得最低溫度。

澳門
氣候圖表(說明)
 
 
32
 
 
18
12
 
 
59
 
 
18
13
 
 
83
 
 
21
16
 
 
217
 
 
25
20
 
 
362
 
 
28
24
 
 
340
 
 
30
26
 
 
290
 
 
32
26
 
 
352
 
 
31
26
 
 
194
 
 
30
25
 
 
117
 
 
27
22
 
 
43
 
 
23
18
 
 
35
 
 
20
14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世界氣象組織(WMO)
澳門(平均数据1981-2010年,极端数据1901-2018年)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29.1
(84.4)
30.2
(86.4)
31.5
(88.7)
35.3
(95.5)
37.5
(99.5)
36.9
(98.4)
38.9
(102)
38.5
(101.3)
38.1
(100.6)
36.0
(96.8)
34.2
(93.6)
30.0
(86)
38.9
(102)
平均高温℃(℉) 18.1
(64.6)
18.6
(65.5)
21.0
(69.8)
25.0
(77)
28.3
(82.9)
30.3
(86.5)
31.8
(89.2)
31.5
(88.7)
30.2
(86.4)
27.8
(82)
23.6
(74.5)
19.8
(67.6)
25.5
(77.89)
每日平均气温℃(℉) 15.0
(59)
15.3
(59.5)
18.1
(64.6)
22.0
(71.6)
25.3
(77.5)
27.3
(81.1)
28.6
(83.5)
28.4
(83.1)
27.1
(80.8)
24.5
(76.1)
20.5
(68.9)
16.6
(61.9)
22.39
(72.3)
平均低温℃(℉) 11.8
(53.2)
12.3
(54.1)
15.0
(59)
19.0
(66.2)
21.8
(71.2)
24.3
(75.7)
25.5
(77.9)
25.3
(77.5)
24.0
(75.2)
21.2
(70.2)
17.4
(63.3)
13.2
(55.8)
19.23
(66.61)
历史最低温℃(℉) −1.8
(28.8)
0.4
(32.7)
3.2
(37.8)
8.5
(47.3)
13.8
(56.8)
18.5
(65.3)
19.3
(66.7)
19.0
(66.2)
13.2
(55.8)
9.5
(49.1)
5.0
(41)
0.0
(32)
−1.8
(28.8)
平均降水㎜(英寸) 30.5
(1.201)
54.7
(2.154)
87.8
(3.457)
167.8
(6.606)
215.6
(8.488)
362.0
(14.252)
333.3
(13.122)
342.7
(13.492)
218.5
(8.602)
99.9
(3.933)
56.8
(2.236)
38.6
(1.52)
2,008.2
(79.063)
平均降水日数 5.3 9.9 11.6 12.3 14.5 18.0 17.2 17.3 13.5 6.8 4.4 4.3 135.1
平均相对湿度(%) 73.5 81.8 84.8 86.0 84.5 84.3 81.9 81.8 77.7 72.3 70.0 68.8 78.95
每月平均日照时数 122.0 123.7 135.8 147.6 156.8 186.3 215.2 200.4 177.7 152.3 140.2 124.1 1,882.1
来源 #1: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4]
来源 #2: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5]

行政區劃

澳門特別行政區之行政劃分 (衛星圖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澳門以天主教會的「堂区」做為行政區劃單位,每一個堂區以其代表性之天主教會教堂用做堂區名稱。惟「堂區」沒有法人地位,不具法律地位,因此並非正式的行政機構建置。

全澳門現有7個堂區,當中5個位於澳門半島、2個位於離島,但氹仔路環之間的填海地段(即路氹城)不屬於堂區。[6][7]

澳門半島 氹仔 路環

填海造地

填海造地是澳門擴展土地的主要方法。由於山多平地少,除了歷史上先後把城市的範圍擴展至關閘,佔領青洲氹仔路環,又向清政府索要橫琴島對面山澳葡政府亦在1863年進行第一次填海工程。1840年澳門半島面積僅有2.78平方公里,由1866年開始澳門不斷進行填海,而達到今日的規模。根據統計暨普查局的數字,2019年統計的澳門面積為32.9平方公里[9];然而,此數字並未計算1.0926平方公里的澳門大學新校區以及正在進行填海工程的澳門新城區

行政區域界線

陸地

陸地部分由關閘澳門邊檢大樓段和鴨涌河段兩段組成。

段數 地點 座標
關閘澳門邊檢大樓段 關閘廣場與馬場北大馬路交界處以北圍牆北側1號點 北緯22°12′55.53″,東經113°33′03.33″
向西北沿弧狀圍牆北側,經2號點 北緯22 °12′55.88″,東經113°33′02.80″
3號點 北緯22°12′56.39″,東經113°33′02.60″
向北沿圍牆東側直線延伸至關閘澳門邊檢大樓附屬樓頂東北角的地面正射投影點4號點 北緯22°13′01.33″,東經113°33′03.05″
4號點沿直線至關閘澳門邊檢大樓東北出入通道北端5號點 北緯22°13′00.96″,東經113°33′00.01″
5號點沿關閘澳門邊檢大樓弧狀北牆的平行線,經6號點 北緯22°13′00.24″,東經113°32′58.75″
7號點 北緯22° 12′59.81″,東經113°32′57.12″
8號點 北緯22°12′59.82″,東經113°32′55.51″
關閘澳門邊檢大樓西北出入通道北端9號點 北緯22°13′00.24″,東經113°32′54.01″
9號點沿直線至關閘澳門邊檢大樓西側圍牆北端10號點 北緯22°12′59.97″,東經113°32′51.78″
10號點沿關閘澳門邊檢大樓西側圍牆至與鴨涌河南岸交點11號點 北緯22°12′59.61″,東經113°32′51.46″
鴨涌河段 11號點起,向西至鴨涌河南岸堤腳12號點 北緯22°13′00.41″,東經113°32′49.34″
12號點沿鴨涌河南岸堤腳,連接13號點 北緯22°13′00.42″,東經113°32′47.64″
14號點 北緯22°13′00.47″,東經113°32′47.42″
15號點 北緯22°13′00.52″,東經113°32′43.72″
16號點 北緯22°13′00.92″,東經113°32′42.68″
17號點 北緯22°13′01.03″,東經113°32′39.68″
18號點 北緯22°12′58.73″,東經113°32′36.21″
19號點 北緯22° 12′51.96″,東經113°32′32.87″
20號點 北緯22°12′51.43″,東經113°32′32.67″
21號點 北緯22°12′49.30″,東經113° 32′31.25″
22號點 北緯22°12′49.22″,東經113°32′31.04″
澳門批發市場西側23號點 北緯22°12′47.64″,東經113°32′30.18 ″
23號點至鴨涌河中心線上24號點 北緯22°12′47.97″,東經113°32′29.52″
24號點連接鴨涌河中心線上25號點 北緯22°12′47.11″,東經113°32′28.79″
26號點 北緯22°12′46.88″,東經113 °32′28 .25″
27號點 北緯22°12′46.92″,東經113°32′27.24″
28號點 北緯22°12′49.11″,東經113°32′17.31″
29號點 北緯22°12′49.09″,東經113°32′10.80″
30號點 北緯22°12′48.81″,東經113°32′08.54″
31號點 北緯22° 12′48.51″,東經113°32′07.58″
32號點 北緯22°12′48.57″,東經113°32′07.05″
33號點 北緯22°12′48.69″,東經113° 32′05.80″
34號​​點 北緯22°12′44.30″,東經113°31′59.10″
35號點 北緯22°12′34.72″,東經113°32′02.29″
筷子基北灣河口處36號點 北緯22°12′26.52″,東經113°32′04.75″

海上

海上部分由內港段、路氹航道段、澳門南部海域段、澳門東部海域段、人工島段和澳門北部海域段六段組成。

段數 地點 座標
內港段 內港錨地西北側端點37號點 北緯22°12′24.1″,東經113°32′07.4″
內港第31a號碼頭西南角向西約136米的內港錨地西邊界點38號點 北緯22°12′08.3″,東經113°32′08.3″
內港第10號碼頭西北角向西約152米的內港錨地西邊界點39號點 北緯22°11′40.2″,東經113°32′01.0″
內港錨地西南側端點40號點 北緯22°11′18.7″,東經113°31′45.2″
內港錨地南邊界向東延伸至與內港航道東邊界的交點41號點 北緯22°11′16.5″,東經113°31′48.7″
航海學校西南側海岸線最突出部向西南約162米的內港航道東邊界點42號點 北緯22°11′11.6″,東經113°31′45.0″
媽閣總站西側海岸線最突出部向西約43米的內港航道東邊界點43號點 北緯22°11′04.2″,東經113°31′42.1″
媽閣總站西側海岸線最突出部向西南約256米的內港航道東邊界點44號點 北緯22°10′55.8″,東經113°31′41.4″
融和門堤岸最南端向西南約353米的內港航道東邊界點45號點 北緯22°10′37.2″,東經113°31′45.9″
融和門堤岸最南端向西南約448米的內港航道東邊界點46號點 北緯22°10′31.6″,東經113°31′50.1″
路氹航道段 內港航道與路氹航道的交點47號點 北緯22°10′23.9″,東經113°31′55.1″
西灣大橋西側與往內港​​航道南邊界交點向西南約419米的路氹航道東邊界點48號點 北緯22°10′19.5″,東經113°31′55.7″
海濱公園近岸氹仔海濱休憩區拓寬處西南角堤岸向西約162米的路氹航道東邊界點49號點 北緯22°09′25.2″,東經113°32′22.3″
氹仔海濱休憩區最南端堤岸向西南約158米的路氹航道東邊界點50號點 北緯22°09′02.8″,東經113°32′42.9″
路氹城生態保護區二區西北角向西北約132米的路氹航道東邊界點51號點 北緯22°08′43.3″,東經113°32′58.4″
路環島西南角海岸西側最突出部向西北約219米的路氹航道東邊界點52號點 北緯22°06′56.1″,東經113°32′53.9″
路環島西南角海岸西側最突出部向南約548米的路氹航道東邊界點53號點 北緯22°06′31.9″,東經113°32′58.7″
路氹航道最南端東邊界點54號點 北緯22°05′55.8″,東經113°34′15.5″
澳門南部海域段 路氹航道最南端東邊界點經線與橫琴大窩山最南端北緯22°04′36.0″緯線的交點55號點 北緯22°04′36.0″,東經113°34′15.5″
橫琴大窩山最南端北緯22°04′36.0″緯線與崖13-1天然氣管道西側100米平行線的交點56號點 北緯22°04′36.0″,東經113°36′36.8 ″
澳門東部海域段 崖13-1天然氣管道西側100米平行線與東經113°37′48.5″經線的交點57號點 北緯22°06′31.9″,東經113°37′48.5″
東經113°37′48.5″經線與九洲港航道西側100米平行線的交點58號點 北緯22°09′56.3″,東經113°37′48.5″
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北邊界向東延伸與九洲港航道西側100米平行線的交點59號點 北緯22°12′14.8″,東經113°36′18.9″
人工島段 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西北邊界點60號點 北緯22°12′14.5″,東經113°34′15.8″
澳門北部海域段 口岸人工島西北突出部與澳門新城填海A區最近距離的中間點61號點 北緯22°12′32.7″,東經113°34′08.3″
澳門新城填海A區北側連接橋與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最近距離的中間點62號點 北緯22°12′44.0″,東經113°33′44.2″
1號點東北方約135米與澳門海岸至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間水域中間線的交點63號點 北緯22°12′57.6″,東經113°33′07.3″
  • 注:上述座標值採用WGS84座標系。[10]

注釋

  1. . 今日時事 | CyberCTM澳門No.1人氣社區. [2020-06-05].
  2. .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8).
  3. 澳門綠化區面積及其指標 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 民政總署
  4. .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15年7月25日] (中文).
  5. .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19年7月19日] (中文).
  6. 澳門教區簡介 存檔,存档日期2013-08-20. - 澳門天主教培聖會網頁 於2007-06-05造訪
  7. 《澳門的行政堂區——兼議市民服務中心的可行區劃》,陳震宇,《行政》(雜誌)第21卷,總第79期,2008年第一期,第19-33頁
  8. 政府機關通告及公告, 澳門特別行政區印務局,2013年8月9日
  9. http://www.dsec.gov.mo/Statistic/Social/EnvironmentStatistics.aspx?lang=zh-MO
  10. 国务院公布调整后的澳门特区行政区域图

参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