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拉丁語希臘語;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教宗領袖[5][6][7][8],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天主教会
(拉丁文)
宗派天主教
神學天主教神学
教體主教政体[1]
领袖教宗 方濟各[2]
罗马主教
行政圣座
罗马教廷执行
个别教会自权教会[註 1]
 · 拉丁礼教会
 · 东仪天主教会(23)
教区
 · 总教区(640)
 · 一般教区(2,851)
區域全球
創始人耶稣基督
(根据天主教传统
起源1世纪
罗马帝国犹太行省耶路撒冷
信徒13亿1327萬8000人(截至2017年年末)[4]
神职人员樞機:223
主教:5389(截至2017年年末)
司铎:41萬4582(截至2017年年末)
終身执事:46,894(截至2017年年末)
官方網站聖座官方網站(英語)

名稱

「大公教會」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2世紀初[9]。直译「大公教会」或「至公教会」。καθολικην一詞的含義是全體、普世[10],這個詞和「至一」、「至圣」、「宗徒」几个元素组成「大公教会」,用作稱呼正統基督教會。因通常用「至公」一词简称,故两者等同。在使徒信經中有一條是“我信圣而公之教會”。傳入中國後,常被稱為「天主教」,以與被稱為「基督教」的新教派分別。

簡史

天主教会認為耶穌基督宗徒伯多祿(彼得)接受基督的託付,建立教會,成為教會的基石,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並在這個職位上領導各地教會。此後沿襲下來的羅馬的主教也因此享有各地教會的領袖地位。因此大公教會是從伯多祿開始一脈相承,是以羅馬主教為領袖的普世教會

新教否認其一脈相承的觀點,認為耶穌基督沒有委託彼得稱為教會的基石,彼得也沒有建立羅馬教會,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11][12][13]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之後,羅馬主教的地位在西羅馬帝國繼續得到鞏固,但在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漸漸上升,與羅馬主教常常分庭抗禮。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東方教會以君士坦丁堡主教(普世牧首)為首,使用正統教會的名稱,西方教會以羅馬教宗為首,繼續使用大公教會的名稱。

16世紀出現宗教改革運動新教蓬勃發展,新教人士常使用“舊教”、“羅馬教會”的名稱來稱呼此天主教會,「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等別名由此而來。天主教人士較少使用這樣的稱呼。

大公教會傳教士進入中國的時候,將「大公教會」翻譯為「天主教會」,這是大公教會在中文的正式名稱,是中文特有的情況。

組織與信徒

聖職人員

天主教的聖職人員按神品等級可分作3類,分別為主教神父(即司鐸)及執事主教十二宗徒的繼承人,通常負責管理一教區所有事務。主教是由教宗親自任命,合法繼承人將被授予完滿的神權,有權祝聖新司鐸。主教是由天主制定繼承宗徒位者,藉賜於他們的聖神被立為教會中的牧人,使之成為教義的導師、神聖敬禮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務者。

教宗,即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繼承人,也是羅馬主教,普世教會的首牧,"為世界主教團的首領、基督的代表、普世教會在現世的牧人;因此由於此職務,他在普世教會內享有最高的、完全的、直接的職權,且得經常自由行使之。[14]

教宗由於其職位,不僅享有對普世教會的權力,而且對所有個別教會及其信眾擁有職權的首位...羅馬教宗在盡其普世教會最高牧人職務時,常與其他主教們,而且與普世教會共融聯合一起;但他有權按照教會的需要,規定執行職務的方式,即由其個人或與主教們集體執行。[15]教宗可召開,親身或派人主持之,遷移、終止或解散大公會議,也可以批准該會議的法令。[16]現時按教會法,教宗由合資格(即80歲以下)樞機們當中選出,尤如早期教會中聖伯多祿宗徒為十二宗徒之首。神父(司鐸)為主教的聖職協助者,可舉行彌撒聖祭,施行聖事(除祝聖司鐸和施放堅振外),協助主教牧養天主的子民(即管理堂區事務與教導教友)。執事又為主教的世俗事務協助者,主要以服務為主,也有宣讀聖言 ,協助分送聖體等。執事通常是過渡性質,是司鐸候選人升為神父的過渡,但也設有可允許已婚者擔任的終身執事,此級神品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恢復。

樞機則為教宗的助手和顧問,由教宗直接任命,大部份樞機由主教擔任,少有由神父擔任。樞機的職責主要為輔佐教宗,負責協助教宗管理普世教會的日常事務。例如各聖部部長皆由樞機出任。1983年頒布的天主教法典(參照349條及356條)則稱樞機為特別組成的團體(稱為樞機團),依法享有選舉教宗的權利,並以集體方式協助教宗處理較重要的事項,或個別地協助教宗處理普世教會的日常事務。樞機體制是教會設立的一種職務(教律),並非建基於神律,亦不是神品(聖秩)的一個等級。 樞機的職務,源於羅馬教區的司鐸團(Presbyterate)。[17]

聖職人員的排序為:教宗樞機總主教主教助理主教輔理主教神父執事

修士修女並非聖職人員,而是修道者,即願意以其獨特方式(如按不同神恩以服務或祈禱的方式)渡奉獻生活的平信徒。

拉丁教會與東方教會

在天主教歷史的頭一千年裡,不同種類的基督宗教在歐洲的西方和東方基督宗教地區發展起來。最大和最著名的是拉丁教會,這是唯一的西方傳統教會,全世界有超過10億信徒。 與拉丁教會相比,23個自治的東方天主教會信徒相對較少,截至2010年,其信徒總數為1,730萬。[18][19][20][21]

拉丁教會由教宗和他直接任命的教區主教統治。教宗在拉丁教會中扮演著直接的父權制角色,拉丁教會被認為是西方基督教的原始和主要部分,是源自歐洲和西北非的某些信仰和習俗的遺產,其中一些被許多基督教教派繼承。追溯他們的起源到新教改革。[22]

東方天主教會遵循東方基督宗教的傳統和靈性,並且是與天主教會完全交流的教會,或者在東西方分裂和早期分裂之後的幾個世紀中選擇重新進入完全共融的教會。這些教會的儀式反映了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影響,而不是教義的差異。

教會組織

與聖職人員相對應的則是教會的組織制度。天主教會的組織團體分為依據聖統制建置的教會科層機構(一般俗稱為「教會當局」)、以及自治團體兩大類型。聖統制內各機構的相對關係,類似國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不過是運用至全世界各個有教會的地方。聖公宗等使用主教制的宗派亦有類似的組織架構。

天主教會的自治團體,主要分為由修道士修女組成的各種男女修會、以及由平信徒組成的各種善會。在教會法上,教會的自治團體需要獲得教會當局的批准,才算是正式的教團

信徒

各國天主教徒比例,2010年。[23]
各國天主教徒總數,2010年。[23]
  超過 1 億
  超過 5,000 萬
  超過 2,000 萬
  超過 1,000 萬
  超過 500 萬
  超過 100 萬

截至2017年年末,天主教徒為13億1327萬8000人,佔世界人口的17.73%。[4]天主教徒佔所有基督徒的一半左右。[24]

全球天主教徒的地理分佈持續發生變化中,非洲為17%,美洲為48%,亞洲為11%,歐洲為23%,大洋洲為1%。[25]

同樣截至2017年年末,天主教在全球有5389位主教、41萬4582位神父和46,894位終身執事,合共46萬6865名神職人員。[4]任命的傳道人包括3,157,568名教理學家,367,679名非專業傳教士和39,951名非專業牧師。[26]

教義

根據天主教教義,《聖經》與教會當局的教導(即聖傳)具同等地位,都是信仰最高法則。[27]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件聖事,即聖洗聖事堅振聖事修和聖事聖體聖事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病人傅油[28](基督新教則仅保留洗禮和聖體作為正式的聖禮)。[29]在這其中,彌撒(聖體聖事為其主題)是最重要的。[30]

不过,新教与之基于圣经产生极大分歧,双方教义有很多不同之處,包括信仰權威、得教的方法救恩觀)、聖母瑪利亞的地位等等。[31][32][33][34]

日常生活中,诵经也是天主教信徒经常进行的活动。这些经文大都是一些经过编排好的重要经文的连祷,例如《天主經》、《宗徒信經》、《聖三光榮頌》、《玫瑰经》、《耶穌救主慈悲串經

天主教的节日很多,在基督教三大派别少于东正教而多于基督新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圣诞节復活节、救主慈悲主日、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聖體聖血節等。

三位一體

聖經內沒有文字上的記錄清楚表明三位一體的信理。但基於一些聖經經文以及根據教會的聖傳,在於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後,為駁斥亞流異端,在《尼西亞信經》中成為基本信條。早期教父特土良是第一位使用「三一」(拉丁語)的神學家。[35]

傳承性

天主教會由宗徒時代開始由首任教宗——圣伯多祿宗徒領導,並由伯多祿的繼承人帶領教會,經歷一千多年,直到現在。是故天主教會顯示出《尼西亞信經》中“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的特性。

聖事

天主教相信聖事是由基督耶穌親自建立,透過有形的標記分施無形的恩寵。七件聖事涵蓋基督徒生命中所有階段,及一切重要時刻。在天主教內,聖事有七件,分別為:聖洗聖事堅振聖事修和聖事聖體聖事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神品)、病人傅油。 七件聖事主要分成三類,入門聖事,治療聖事,共融和服務的聖事。

入門聖事

其中聖洗聖事堅振聖事聖體聖事乃入門聖事,這些聖事為人準備入教奠定基礎。 藉著基督的恩寵,人類分享天主性體,這與本性生命的肇始、發展和滋養有類似之處。信徒透過聖洗而重生;藉著堅振而堅強,並在聖體聖事中領受永生之糧。如此,藉著入門聖事,他們常能更豐盛地接受天主的生命,並且邁向愛德的成全。[36] 除非已領受聖洗聖事,不能領受其他聖事

治療的聖事

入門聖事為基督徒只是個開始,在人生的旅途上,難免有一些不足,或有些犯罪之處。在受到痛苦、疾病和死亡,和犯罪之後,教會為信友提供兩件聖事治療心靈與肉身上的疾病或創傷--修和聖事病人傅油

為共融服務的聖事

聖秩聖事婚姻聖事—是為其他人的得救而設立的,通過其為他人服務而達成的。這兩件聖事賦予領受人,在教會內一項特殊使命,並用來建立天主的子民。透過這兩件聖事那些已經領了聖洗堅振聖事的人,將接受特殊的祝聖。那些接受聖秩聖事者蒙受祝聖而成為牧者,因基督之名,『以天主的聖言和恩寵牧養教會』。另一方面,婚姻聖事使基督徒夫婦蒙受祝聖,為善盡他們夫妻與為人父母的職責。[37]

有些聖事是可以重覆領受, 如:修和聖事聖體聖事病人傅油。 亦有些聖事一生人只能領一次,如:聖洗聖事堅振聖事聖秩聖事(神品),因為這些聖事在人身上留下永不磨滅的神印

死後的審判

義人在他犯罪之日,不能救他;罪人在他悔改之日,必受光荣。

對聖母的敬禮

天主教會強調聖母只是一個人類,也是受造物之一,並非神,也不會有與天主有同等地位。《教會憲章》第66條對敬禮聖母有以下的解釋:「瑪利亞,因為是天主的母親,參與了基督的奧蹟,由於天主聖寵的舉拔,她只在聖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之上,所以理當受到教會特別的崇敬。從很古老的時代,榮福童貞已被尊為『天主之母』的榮銜。信友們在一切危難急需中,都呼求投奔她的護佑。尤其自厄弗所會議以來,天主的子民對瑪利亞的敬禮,在敬愛、呼求及效法方面,有了驚人的發展,恰如她的預言:『從今以後萬世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8)。這項在教會內經常存在的敬禮,雖具有絕無僅有的特徵,但對降生的聖言,對聖父及聖神的欽崇禮,仍然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且特別能促進這項欽崇禮。原來教會在健全而正統的教義範圍內,根據時代和地區的情況,根據信友們的習尚,批准了對天主之母的若干敬禮形式,其目的是為教人在敬禮聖母之際,也更認識、愛慕、光榮基督,並遵行其誡命,因為一切都是為祂而存在(參閱哥1:15-16)。」 [38]

天主教會有四個關於聖母的信理,分別為:天主之母終身童貞無染原罪(無玷始胎)圣母活体升天

天主之母

天主之母」之名的榮銜也是因耶穌基督而來。耶穌基督作為一個真人、真天主,祂的母親瑪利亞故被称为“天主之母”,因為耶穌基督的人性和天主性是不可分開的。在歷史中, 不乏不同異端不承認此項道理。431年的厄弗所大公會議中,教會為駁斥異端對基督降生奧蹟的曲解,隆重宣佈了聖母為「天主之母」,成為教會當信的道理,來表達及維護耶穌的「兩性一位」。當中強調的是耶穌基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由瑪利亞因聖神而降生成人,救贖人類。因此,教會在宣告「天主之母」的時候,其實正是在維護耶穌「兩性一位」的道理--天主性和人性同時結合在耶穌這一「位格」上。[39][40]

終身童貞

「終身童貞」的信理指出聖母是百分之百的母親,而且在產時童貞正表示出聖母是單靠天主的力量將聖子帶到人間,她不是靠人間任何的力量, 甚至不是靠人間愛情的力量來完成她的使命,因此聖母也是個百分之百「信德的母親」,她不僅在領報時對天主說「是」和「願意」,她還「願意」到底,九個月之後她仍要這樣「願意」,單靠天主的力量、單靠信仰,在生產過程中把耶穌帶來世上,在這裏我們也可看到「終身童貞」不僅是做天主的旨意,它另一個意思就是單靠天主。在「終身童貞」所顯示的信德的力量,對每一個信徒都是很重要、很大的啟發[41]

圣经版本

以下為一些譯名的比較:

英文名天主教譯名基督新教普遍譯名
Abraham亞巴郎亞伯拉罕
Eve厄娃夏娃
Jeremy (Jeremiah)耶肋米亞耶利米
John若望約翰
Matthew瑪竇馬太
Mark (Marco)馬爾谷馬可
Messiah默西亞彌賽亞
Moses梅瑟摩西
Noah諾厄挪亞
Paul保祿保羅
Peter伯多祿彼得

歷史

宗徒時期

宗徒们执行基督的命令四散传播福音并建立了第一批普世教会,宗徒统续自此而始。

在羅馬帝國的傳播

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后,普世教会脱离地下状态,西方和东方教会便逐渐形成,并成为东西罗马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改革後

马丁·路德教義的質疑引发的神学争端,而掀起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緊接著欧洲的世俗君王利用此事,進行了宗教改革,向教會爭奪權力。

法国大革命时期爆發了革命黨对法国境内天主教神职人员執事的屠杀。

19世纪末,意大利王国进犯并佔領教宗國,教宗退守梵蒂岡。1929年,意大利和聖座簽訂《拉特朗條約》,梵蒂岡城國因而成立。

天主教與華人世界

与东方世界有关的天主教传教士,最有名的可說是圣方济各·沙勿略,他也被称为“东亚宗徒”。他虽然極想到中國傳教,却也只在臨終前到達今日中國廣東省上川島,他後來亦成為传教主保。

天主教会在元朝時,曾由方濟會會士孟高維諾來華,任北京總主教。不過未能融入漢人社會,並隨元亡而終。至明朝中葉,開始有天主教传教士到达中國。隶属于耶穌會利瑪竇成功進入中國傳教并获得明朝皇帝明神宗信任,天主教再次在中国传播开来,雖然經歷雍正「禁教」政策以來的各種影響,但天主教在中國至今已經根深蒂固。

目前中國天主教教友人數預估約有1500萬人[42][43]。華人世界的天主教皆屬於拉丁禮的天主教會。[44]

臺灣

天主教傳入臺灣,始於西班牙及荷蘭殖民臺灣的時期,至明鄭時期後中斷,19世紀中葉以後再度傳入臺灣。在日治時代,雖然日本以神道教為國教,但在宗教自由上仍有一定的容忍,臺灣的教會體制逐漸完備。

1949年奉行無神論的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教廷有邦交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傳教士曾遭拘捕入獄,繼而多數被驅逐出境,不少宗教大多數傳教士到台灣繼續傳教。1952年由傳教區改制為從屬於聖座聖統制度,成为中国天主教会的第21个教省。

目前臺灣的天主教會分為7個教區,以及1個宗座署理區,共14位主教,並設有一主教團台灣地區主教團)。此外還有神父近700人,修女1,200人左右,分布在八百個教堂及其他教會機構。

各政黨包括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等都有致力與教廷發展外交關係。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於2005年訪問羅馬,出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葬禮,成為首位到訪教廷的現任中華民國總統。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於2013年3月出席新教宗方濟各的就任典禮,是首位與現任教宗會面的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前任副總統陳建仁為天主教信徒,是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勳章耶路撒冷聖墓騎士

香港與澳門

港澳地區的天主教會,因為曾經歷外國統治,故與中國大陸發展出不同的風貌。香港與澳門各自設有教區,在一國兩制的政治體制下與教宗共融及受其領導、管理,而非受中國管轄、任命及祝聖的天主教愛國會

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英屬香港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港督,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是首位信奉天主教的行政長官。首任香港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和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也是天主教徒。

天主教香港教區現任宗座署理湯漢樞機香港首位土生土長的天主教樞機,和前任主教陳日君樞機是兩位在世華人樞機主教之一。陳日君與香港泛民主派關係良好,而香港親泛民主派的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是重要的民間組織。立法會議員天主教監察組創立20多年來,一直對立法會議員的工作表現進行監察,以履行市民的監察責任。[45]

回歸後,天主教澳門教區和香港教區的情況一樣無變,但在回歸前歸屬葡萄牙的總教區,現任主教李斌生

中国大陆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因為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早年北洋政府在保障信仰自由上對於教會發展有一定容忍。中國天主教會的發展日漸興盛。1922年,教廷派任首任宗座代表剛恆毅駐節於北京,並於1942年與國民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26年,六位首批中國籍主教羅馬祝聖,象徵中國的本地神職人員培育開花結果。1945年抗戰結束後,教廷擢陞田耕莘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亞洲首位樞機主教;至1946年,中國天主教會正式從傳教區體制轉變成聖統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雖然教廷繼續承認撤退至臺灣中華民國政府,中国的天主教会仍然与罗马教宗保持共融,但不久以后中共当局指责许多天主教会人士从事反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从而遭到中国政府驱逐出境,中梵關係開始交惡。中共控制的教会普遍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强调教会自主。在中共的影响下,部分主教、神父和教友在1957年成立并加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爱国会高層成員多由中國政府任命,由他们领导及管理教会(包括自行選擇、任命及祝聖主教),脱离教宗和羅馬的直接领导。直到2006年,中国天主教愛國会没有依照天主教会传统和教会法,“自圣”主教及神父,遭到罗马教宗的反对和谴责。包括祝圣马英林刘新红王仁雷等神职人員为主教。但在禮儀及祈禱上仍然是延續公教會的一切儀式。

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07年6月30日向中國天主教徒發一封名為《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徒信》的牧函,[46]他在牧函中堅持聖座才有權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單上,聖座和中國能夠達成協議;此外,他促請中國政府給予信徒宗教自由,並期望能夠和北京政府重新建立外交關係。聖座隨牧函附有一份聲明,聲明指「教宗本篤十六世表示完全願意同民事當局展開平靜而建設性的對話,最終找到解決有關公教團體的各種問題的辦法;從而實現我們所期盼的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正常化」。[47]

2012年以後,由於聖座與中國政府就任命主教問題的分歧,中國官方教會停止祝聖主教。雙方開始談判關於主教人選制度化的協議。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開,習近平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翌年3月,教宗方濟各就职,兩人曾互通信件。2014年3月,教宗方濟各主动向媒体谈及此事。教宗方濟各任命的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曾经是梵蒂岡負責同中國高層展開秘密談判的首席代表,曾和聖座其他代表兩次赴北京开展外交談判及斡旋。

2015年再度恢復任命“雙重認可”的主教。2016年11月30日,首批获梵蒂冈和天主教爱国会共同认可主教之一的唐遠閣正式就任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48]2018年9月22日,中国外交部宣布与聖座达成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49]

在华殉道圣人

在1648年至1930年間,有120位天主教神職人員修士修女平信徒在中国殉教而死。

120位殉道者在1946年由教宗庇護十二世列為真福,後在四十位大陆中国主教(地上、地下都有)、與台灣港澳及海外的主教的推动下,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2000年10月1日冊封為聖人[50]

注释

  1. 自权教会:教宗权威之下的自治教会。这些教会各有其独特的历史精神及礼拜传统。拉丁礼教会为最大教会,由教宗直接管理,规模较小的各个东仪天主教会则对其内部事宜有较大自主权,但仍同教宗共融[3]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Thomas William. . London: Levey, Rossen and Franklin. 1844.
  2. . Holy See. [2019-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英语).
  3. . Scribd. A church sui iuris is "a community of the Christian faithful, which is joined together by a hierarchy according to the norm of law and which is expressly or tacitly recognized as sui iuris by the supreme authority of the Church" (CCEO.27). The term sui iuris is an innovation of the CCEO, and it denotes the relative autonomy of the oriental Catholic Churches. This canonical term, pregnant with many juridical nuances, indicates the God-given mission of the Oriental Catholic Churches to keep up their patrimonial autonomous nature. And the autonomy of these churches is relative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under the supreme authority of the Roman Pontiff. – Fr. Thomas Kuzhinapurath, 1998
  4. . Holy See Press Office. 2019-10-19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9) (英语).
  5.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教會》教義憲章第25條:「對於羅馬教宗的法定訓導權威,更應該表示這種意志及理智的敬重服從,即使教宗不是以正式的宗座權威發言,亦當如此」
  6. 天主教法典》第333條第3項:「對教宗的判決和法令,不得上訴或訴願。」
  7. 天主教教理》第882條:「事實上,羅馬教宗...對教會有完全的、最高的、普遍的權力,能時常自由地使用」
  8. 《天主教教理》第891條:「羅馬教宗,以全體信徒最高牧者和導師的身分,在信仰上堅定其弟兄們,以決定性的行動,宣布一項有關信仰或道德的教義,便以自己職位的名義,享有這種不能錯誤的神恩」
  9. . . Newadvent.org. 1908-11-01 [2012-08-17].
  10. . Dictionary.reference.com. [2011-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1).
  11. WELS Topical Q&A: Use Of "Catholic" In The Creeds: "Contemporary Catholic theologians admit that there were no popes and not even one bishop of Rome in the first century."
  12. Peter the first pope?, Wisconsin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13. Eckert, Harol H., The Specific Functions of the Church in the World, p4
  14. 天主教法典第331條
  15. 天主教法典第333條
  16. 天主教法典第338
  17. 教區禮儀委員會,"暢談「樞機」",公教報,2006年3月5日.
  18. Ronald G. Roberson. . CNEWA. [2011-04-30].
  19. Colin Gunton. "Christianity among the Religions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Religious Studies, Vol. 24, number 1, p. 14. In a review of an article from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Gunton writes"... [T] he article [on Catholicism in the encyclopedia] rightly suggests caution, suggesting at the outset that Roman Catholicism is marked by several different doctrinal and theological emphases."
  20. (PDF). 聖座. 1964-11-21 [2020-01-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21) (中文(繁體)‎).
  21. Kevin R. Yurkus. . Catholic Education Resource Center. [2017-06-20].
  22. "General Essay on Western Christian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estern Church/Roman Catholicism" Overview of World Religions. Division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umbria. 1998/9 ELMAR Project. Accessed 26 March 2015.
  23. Hacket, Conrad and Grim, Brian J. "Global Christianity A Report on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s Christian Population" 存檔,存档日期2013-08-05., The Pew Forum on Religion and Public Life, Washington, D.C. December 2011. Accessed June 2014. Note: The Pew methodology produced an estimated world Catholic population of 1.1 Billion in 2010.
  24. . adherents.com. [200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5).
  25. . Holy See Press Office. 2016-03-05 [2019-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5) (英语).
  26. . www.fides.org.
  27.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1) (英语).
  28. 《天主教教理》第1210條
  29. 《我們所信》(亞洲路德宗神學院翻譯本):「我們也相信聖靈藉洗禮這聖禮,向罪人施予福音,給他們新生命(提多書3:5)及洗淨他們一切的罪(使徒行傳2:38)...我們相信所有參與聖餐的人在領受餅和酒時,同時領受主的身體及寶血 – 基督在沒有改變的餅與酒之內,與餅和酒同在,在餅和酒之下(哥林多前書10:16)。這是真理,因為主設立這聖禮時,祂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馬太福音26:26,28)。」
  30. 《天主教教理》第1374條
  31. Jenkins, Paul (2014), The Relevance of Treatise on the Power and Primacy of the Pope for Today's Lutheran Pastor
  32. Brug, John F., Catholicism Today
  33. Lutheran and Catholic, WELS Topical Questions & Answers, 2010
  34. WELS Topical Q&A: Mother of Jesus: Why do you say that Catholics worship Mary?
  35. 林鴻信:《教理史合訂本(上冊)》(台灣:禮記,2001年2月) ,頁133。
  36. . [201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7).
  37. . [201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7).
  38. 《教會憲章》第66條
  39. Mary: Mother of God, Catholic Answers, "Mary...carries the person of her child. Women do not give birth to human natures; they give birth to persons. Mary thus carried and gave birth to the person of Jesus Christ, and the person she gave birth to was God. The Nestorian claim that Mary did not give birth to the unified person of Jesus Christ attempts to separate Christ’s human nature from his divine nature, creating two separate and distinctpersons—one divine and one human—united in a loose affiliation. It is therefore a Christological heresy, which even the Protestant Reformers recognized. Both Martin Luther and John Calvin insisted on Mary’s divine maternity."
  40. . [201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6).
  41. 普世教會 第3241期
  42. 本笃会与中国天主教徒
  43. .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5).
  44. 教宗本篤十六世. (PDF). 2007-05-27 [2020-01-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21) (中文(繁體)‎).
  45. (PDF). 聖座. 2007-06-30 [2020-01-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21) (中文(繁體)‎).
  46. . 无线新闻. 2016-11-29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30).
  47. . 梵蒂岡新聞網. 2018-09-22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6) (中文(繁體)‎).
  48. 中华殉道圣人 存檔,存档日期2008-12-02.

参见

外部連結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天主教會”的内容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