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叉河橋
台鐵山線鐵路第二三叉河橋是位於中華民國(台灣)苗栗縣三義鄉三義車站北端跨越西湖溪的一座鐵路橋樑,1990年中重建通車。
第二三叉河橋 | |
---|---|
![]() 第二三叉河橋(台鐵山線鐵路) | |
24.426774°N 120.773702°E | |
承載 | ![]() |
跨越 | 西湖溪 |
地點 | ![]() |
官方名稱 | 第二三叉河橋 |
维护 | ![]() |
特性 | |
类型 | 上部結構:上承式預力箱型梁 下部結構:單圓柱懸臂式RC橋墩、沉箱基礎 |
全长 | 118.8(390英尺) |
寬度 | 雙線橋梁(10.45公尺) |
最大跨度 | 19.8(65英尺) |
历史 | |
施工單位 | 世仁營造有限公司 |
开工日 | ![]() ![]() |
完工日 | ![]() ![]() |
造价 | 新臺幣1億4千餘萬元 |
开通日 | ![]() ![]() |
重建日 | ![]() |
地圖 | |
![]() |
沿革與設計
第一代橋
1902年4月起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開始興建苗栗至三叉河(今三義)路段的縱貫鐵路,並在跨越西湖溪之處分別架設「第一三叉河橋」與「第二三叉河橋」。
第一代橋在1903年4月10開工,同年10月7日苗栗=三叉河間通車、12月15日本橋竣工,長約39.3公尺鈑梁橋,共3橋孔(每孔40英呎),橋台與橋墩採用紅磚混凝土及砌粗石構造,沉箱基礎約5.91至6.1公尺[1]:173[2][3][註 1]。
第一代橋於戰後1960年八一水災時,北橋台翼牆及路基遭洪水沖毀後,重建翼牆並在上河床興建護岸[4][註 2],推測此時本橋已增建1橋孔(合計4孔)[5]。
第二代橋
台鐵局自1980年代起,實施大規模舊橋重建,由於第二三叉河橋舊橋老舊且植基不深,於是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計畫改建。新橋建於第一代橋下側9公尺處,由世仁營造有限公司承包興建,下部結構為直徑2.6公尺單圓柱懸臂式RC橋墩及直徑5.5公尺深18公尺的圓形開口沉箱基礎、上部結構則為上承式簡支預力箱型梁,每孔跨度19.8公尺計6孔,為橋長118.8公尺的雙線橋,並將橋梁兩端原半徑641公尺與700公尺的彎道改善為半徑1,000公尺彎道以提高車速。新橋自1987年3月11日開工,1990年6月17日完工,為配合「山線鐵路竹南至豐原間改線與雙軌工程」施工需要,在同年6月28日先切換西主正線單線通車並停用舊橋[3],橋面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隔年(1991年)配合「山線竹南至豐原間改線與雙軌工程」鋪設東正線,列車改以東正線行駛,西正線暫時停用[7],直到1993年6月17日銅鑼=三義間完成複線通車後[2][註 3],本橋才成為雙向行車之橋梁。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 .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1年3月25日,國立臺灣圖書館數位典藏 (日语).
- . 《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20年 (中文(台灣)).
- 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處. . 臺北市. 1991年5月31日.
-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39年~49年合編本《交通年鑑》,頁447,臺北市,1962年(繁體中文)。
- 臺灣鐵路局,《臺灣鐵路路線圖(西線)》,1965年5月(繁體中文)。
- 台灣鐵路管理局:《中國鐵路創建百年史》,臺北市,1981年6月9日,頁241(繁體中文)。
- 臺灣交通鐵道影像 台湾の鉄道映像 Taiwan Railway Movies (BV2DP):YouTube頻道《1991.4 台鐵 舊山線 順行 潭子 - 三義 路程景》影片,2016年12月22日,30分05秒~30分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