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巖惠濟宮

芝山巖惠濟宮,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名山里、芝山岩上的廟宇,合併自祭拜觀音的芝山巖寺、祭拜開漳聖王的惠濟宮、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祠,為市定古蹟,亦被視作臺灣現代化教育的發祥點。

芝山巖惠濟宮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臺北市士林區名山里至誠路一段326巷26號
創建年份  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主神 觀音菩薩開漳聖王文昌帝君
例祭 農曆二月十九、二月十六、二月初三
芝山岩惠濟宮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類別寺廟
登錄公告日期1985年8月19日
位置 臺灣臺北市士林區名山里至誠路一段326巷26號
詳細登錄資料

歷史沿革

惠濟宮碑誌

奉祀開漳聖王的惠濟宮是在清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在芝山岩初建[1][2],為黃文欣獻地[3],歷十二年後竣工[2]。廟宇東側為崇祀觀音的芝山寺[4],乃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士林居民吳慶三等捐建[5]。清治時期,今臺北市各區遍居泉州府移民,唯士林、內湖兩區為漳州府移民所屬,鑑於當時漳泉械鬥頻繁,故漳州人多將廟宇興建於山上[6]。士林一帶過去分三芝蘭士林街石牌仔、北山頂,開漳聖王聖誕時,廟方必舉行遶境遊行、過火等儀式[7]

惠濟宮在嘉慶與道光年間曾改建[3]。道光二十年(1840年)鄉紳潘定民建文昌祠[1],位在惠濟宮後[8]。道光二十五年(1848年)立惠濟宮碑誌,記載開漳聖王在芝山岩保鄉衛民之神蹟,及捐款捐地、提議重建惠濟宮人士之姓名[2]。咸豐九年(1859年)的漳泉大械鬥,漳州人大敗,退守此地[9]。同治七年(1868年),士紳潘永清重修惠濟宮,並與芝山巖寺、文昌帝君祠合建成芝山巖惠濟宮[2]。光緒十六年(1890年)焚燬,十八年(1892年)重建,後又經過數次修繕[3]

1895年7月,日本總督府學務部在此廟成立芝山巖學堂,是臺灣第一所日式現代學堂,記者寫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祥地[10]。當時有臺灣女子就讀[6]。次年元旦,學堂發生六氏先生事件[2][8]。耆老吳深回憶,1928年芝山岩冒出泉水,此廟才恢復鼎盛[11]

廟為觀音、開漳聖王、文昌帝君作三主神,分別以農曆二月十九、二月十六、二月初三為祭祀。

1955年7月30日,士林寺廟管理委員會商討重新修建芝山岩惠濟宮、士林神農宮事宜,並成立興修士林寺廟籌備委員會[12]。芝山岩惠濟宮因年久失修,損壞不堪,經地方士紳潘光楷、林振興、陳天錫等發動信眾捐款興建,費資五十萬元,歷時一年,於1958年12月8日由士林寺廟會驗收完畢[13]。約1961年至1970年間再改建[14]。1986年12月19日晨,失竊廿尊具有百年歷史的佛像,包括十八尊羅漢佛像和山神、土地公像各一尊,均高約五十四公分並漆金身[15]。在1987年報導時,廟方因為產權問題而一直無法辦理寺廟登記[16]

1995年5月12日,台北市議員賁馨儀向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檢舉芝山巖惠濟宮擅自興建兩百多坪鋼筋水泥三層樓違建,破壞文化古蹟與自然景觀,由民政局副局長鍾則良現場勘查後,要求民政局通知建管處盡快拆除。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何天明、常務委員潘迺雍、總幹事郭欽智等人向鍾則良、賁馨儀和李建昌等人說明,希望市政府暫緩拆除,並准予申請補照。[17]

2016年,廟方將蓋十層樓高的電梯計畫送至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理,引發關注。委員李乾朗指出,該電梯將下挖一至一.五公尺,由於地基多年前已經過擾動開挖,研判工程不會再影響遺址,但可能造成視覺突兀。[18]

廟宇景觀

入口

西川滿在紀念潘永清而寫的《元宵記》提及自己在臺灣期間最喜歡的是士林,常帶著兒子前往,也總會去日治時期教育的發祥地芝山巖惠濟宮參拜[19]石川欽一郎則稱為「芝山巖寺」,對此廟的風景留下了感想[20]

廟位在芝山岩五十公尺小山丘上[18],地址是至誠路一段326巷26號[2][10][21],芝山岩該地屬名山[22]。從步道入口處往上爬,一共要經兩百二十六階才能到達廟殿[2][10][18]。途中會經過泉井、滴水觀音,十八羅漢、三級古蹟西隘門[2]。其中泉井曾乾枯十年,復在1959年報導時再度湧出,被民眾認為是開漳聖王顯靈,當時前來參謁者絡繹不絕[23]。原先正殿左側有一處放生池,後移到廟外廣場的圓池中[3]。廟旁的懷古園有多塊清朝年間石碑[2]

廟宇前殿奉祀開漳聖王,後殿一樓是觀世音菩薩神像[2][3]。而左房為功德堂,奉祀建廟大德,右房供奉孚佑帝君[3]。二樓除文昌帝君塑像外,身旁站立天聾、地啞,有天機不可漏、文運不能知之意[2]。廟方還擺有文昌筆供人祈福,會有家長帶小孩來此祈求考試順利[24]林衡道曾表示殿宇雖係重建,但舊殿的石柱和礎石、山川門前的舊石獅和廟宇後山大墓公旁嘉慶年間的古墓碑,都有保存價值[25]

士林神農宮士林慈諴宮、芝山巖惠濟宮皆被列成古蹟,為士林三大古廟[26]。被列為三級古蹟的芝山巖惠濟宮因大大整修,曾被古蹟專家認為已喪失古蹟意義,導致1991年10月18日由臺北市政府邀請請黃士強、連照美、徐裕健、楊仁江、閻亞寧及薛琴多位教授討論因應之道,決定委託華梵工學院建築系進行緊急搶修西廂[14]

後殿修復時以木結構取代整建水泥構,受到1999年4月19日會勘此廟、臨濟護國禪寺、及士林慈諴宮的學者肯定[27]

2020年由被列為桃園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的徐明河整修廟頂[28]

普渡活動

芝山岩同歸所

宜蘭《黃氏族譜》記載乾隆年間在芝山岩上的泉漳械鬥:「當時係與泉人戰亡。乾隆間,漳、泉分黨亂,漳人多避於八芝蘭林石角之圓山上。泉人環攻之,乘漳人窘時,佯言曰:『凡下山髮辮相紐者,視為平人,皆勿殺。』於是漳人囗囗者,多相紐髮下山,泉人皆殺之。」[29]

咸豐年間,七星郡一帶的漳州人常與艋舺的泉州人械鬥,造成大量死傷,屍骸四處可見,地方百姓身心不寧。當時的山頂、石牌、街仔(今士林夜市鄰近)、三芝蘭等的四角頭,為了安撫亡靈發起普渡,但日期不一、地點又分散,地方上依然不平靜,鄉人開始懷疑是普渡的力量分散,遂建議統一在每年的中元節由各角頭輪值主持,聯合盛禮祭拜,此後地方上逐漸平靜。早期聯合在芝山岩惠濟宮舉行,因山上也有一座大墓公,後來重修的時候被掛上一個「同歸所」的新匾。不過,由於山上祭品搬運不易,開闢士林新街的潘家舉人,改向街上的士林慈諴宮借場地,作為臨時普渡場所。當日,民眾會偕同道士備妥線香銀紙牲禮、餅果等,分別前往銘傳大學邊的萬魂塔、內雙溪萬魂塚、陽明山第一公墓萬魂塚、舊街萬魂塚、芝山岩大墓公等地開墓門。[30]

地方上對四角頭輪流普度活動流傳著一個順口溜:「士林街,普電火;石牌仔,普紅龜粿;山頂,普豬公尾;湳雅,普傢伙。」。地方年長者解釋說:早期只有士林街區較熱鬧,因此用電燈多來形容;石牌一帶種植稻米,米糧多,所以普渡用紅龜粿也滿貼切的;從前陽明山上很多人家養豬,因此順口溜也反映當時特色;至於說湳雅普傢伙(家產),代表當地有錢人多的意思。[30][31]

原本祭拜地點分散、日期不一,自2006年起眾里長決議之後每年統一在芝山巖惠濟宮舉辦。廟方主委林金聰表示,本廟成為活動舉辦地點,主要是因當年漳、泉械鬥時為作戰重要聚點,因此成為屍首最多與匯聚骨骸地。在鬼月初時,廟方會開啟廟附近的同歸所,一個月內都會有不同的法事、放水燈與演大戲等活動,月底再舉行閉墓門儀式。[21]

風水傳說

相傳建廟原因是漳州人由故鄉帶來開漳聖王香火掛在樹上,鄉民因每次祈求靈驗而立廟[4]

傳說若能從艋舺龍山寺後方看見芝山巖惠濟宮、前方中和慈雲巖的燈火,則萬華即傳出失火[32]。後來信奉艋舺龍山寺的泉州人摧毀慈雲巖,之後板橋林家林國芳在板橋重建,即今日的板橋接雲寺[33]

1979年,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訪問幾位耆老,採集了數個關於此廟的香火曾衰退的風水傳說。其一,芝山巖惠濟宮的廟址曾頗高,樓上可以遙望泉州人的艋舺,傳說每月十五掛起琉璃燈,艋舺便會發生火災,於是泉州人根據地理師的意見,在艋舺龍山寺開蓮花池,又買通改築惠濟宮的地理師,將地基放低,從此艋舺不再失火,但惠濟宮香火衰微。其二,耆老吳深回憶,小時候聽大人說,挖掘惠濟宮的地基時,發現許多原是地靈表徵的生蜆,造成香火轉趨冷清。其三,吳深還說泉州人某夜到惠濟宮附近的坎仔腳,破壞一尊石馬後匆忙向東溜走,因看不清楚路,都掉到河淹死。[11]

參考資料

  1. 林秀芳. . 《聯合報》. 2000-05-25 (中文(台灣)‎).
  2. 李德毅. . 《更生日報》. 2013-06-14 [2018-03-28] (中文(台灣)‎).
  3. 廖國雄. . 《聯合報》. 1975-07-18 (中文(台灣)‎).
  4. 牛慶福. . 《聯合報》. 2001-03-08 (中文(台灣)‎).
  5. 何振奮、高瑞發. . 《聯合報》. 1972-02-14 (中文(台灣)‎).
  6. 洪惠琪. . 《聯合報》. 1988-10-22 (中文(台灣)‎).
  7. . 《民生報》. 2001-03-09 (中文(台灣)‎).
  8. 卓克華. . 《聯合報》. 2000-11-06 (中文(台灣)‎).
  9. 洪揚才. . 《聯合晚報》. 1988-07-28 (中文(台灣)‎).
  10. 袁志豪. . 《聯合報》. 2008-08-03 (中文(台灣)‎).
  11. 盧蕙馨. . 《民生報》. 1979-06-14 (中文(台灣)‎).
  12. . 《聯合報》. 1955-07-31 (中文(台灣)‎).
  13. . 《聯合報》. 1958-12-09 (中文(台灣)‎).
  14. 施靜茹. . 《聯合報》. 1991-10-19 (中文(台灣)‎).
  15. . 《聯合報》. 1986-12-26 (中文(台灣)‎).
  16. . 《聯合報》. 1987-05-05 (中文(台灣)‎).
  17. 沈長祿. . 《聯合報》. 1995-05-13 (中文(台灣)‎).
  18. 郭安家、沈佩瑤. . 《自由時報》. 2017-01-09 [2018-03-28] (中文(台灣)‎).
  19. 徐開塵. . 《民生報》. 1999-01-07 (中文(台灣)‎).
  20. 李雲騰. . 《聯合報》. 1995-09-09 (中文(台灣)‎).
  21. 袁志豪. . 《聯合報》. 2008-08-02 (中文(台灣)‎).
  22. 柯伶穎. . 《中國時報》. 2016-05-05 [2018-03-28] (中文(台灣)‎).
  23. . 《聯合報》. 1959-04-22 (中文(台灣)‎).
  24. 黃福其. . 《聯合報》. 2013-10-17 (中文(台灣)‎).
  25. 施靜茹. . 《聯合報》. 1991-09-12 (中文(台灣)‎).
  26. 梁珮綺. . 《自由時報》. 2015-10-28 [2018-03-28] (中文(台灣)‎).
  27. 張仁豪. . 《聯合報》. 1999-04-20 (中文(台灣)‎).
  28. 吳詠平. . 《蘋果日報》. 2020-01-24 (中文(台灣)‎).
  29. 陳捷先. . 《聯合報》. 1985-10-25 (中文(台灣)‎).
  30. 陳盈珊. . 《中國時報》. 2003-07-28 (中文(台灣)‎).
  31. 周維新. . 《聯合報》. 2004-08-17 (中文(台灣)‎).
  32. 洪茗馨. . 《中國時報》. 1999-05-09 (中文(台灣)‎).
  33. 胡瑞玲. . 《聯合報》. 2019-07-21 [2019-08-07]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芝山巖惠濟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