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平實

蕭平實1944年),本名蕭絜仁台灣人,人稱平實老師平實居士,為台灣佛教團體正覺同修會正覺教育基金會的創立者[1][2],其信眾尊稱其為平實導師[3][4]

蕭平實
出生1944年(76-77歲)
 中華民國台灣中部
职业正覺同修會創立者

蕭平實曾著書《狂密與真密》四輯,批評藏傳佛教[5]藏傳佛教索達吉堪布認為蕭平實對藏佛有所誤解,也在網路上有相對之答覆說明。 [6]

生平

蕭平實出生於台灣中部,根據其自傳[7],摘錄論述如下:1960年代中期服滿台灣兵役後,前往台北市,五年後成立事務所。1985年,平實老師皈依了三寶,並開始以讀經、打坐、參訪印度聖地等方式研修宗教教義。

從1991年起,自覺參悟的蕭平實[8],於中央信託局等民間社團開始講經授課。1997年於台北市圓山地區創設正覺同修會,除了依據經典上課共修,傳授第一義諦之解脫道佛菩提道外,其正智出版社,每兩個月定期出版佛法相關書籍,以及講解經論之各種講記,範圍涵蓋禪宗、淨土、密宗、阿含、唯識、般若中觀等,總計已超過一百多本。[9]

蕭平實在書中自稱:於定中及夢中,見到過去世在藏傳佛教主張「勝義有」的覺囊派中二世任法王,宣揚他空見[10][11][12]

理念

蕭平實認為在三乘經典中的不生不滅法第八識如來藏才是佛法教義的核心[13],任何以有生有滅的第六識意識心做為修行的目標,或是要將意識心修成經典中不生不滅的金剛心,或是誤認意識心本身就是真心如來藏,乃至假藉佛法名相而實修外道法等,都背離世尊的原始經教[14]

講解經論

他公開弘法至今(2020年)已歷二十餘年,每週二晚間全台同步連線公開免費講經說法(目前講解《不退轉法輪經》)未曾稍歇;另,每週六還為已明心破參甚或眼見佛性的增上班弟子們開演彌勒菩薩之《瑜伽師地論》。

他和弟子們組成的「正覺教團」為了宣揚佛法,分別在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香港以及美國洛杉磯市等九個城市地區設有共修處,分別開設禪淨班、進階班、增上班,開講初、中、高級的佛法課程。

批評與辨證

關於如來藏

他畢生宣揚大乘經典中「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不生不滅的意涵;自1990年代起,他即開始評判興起於印度的中觀應成派觀點之支持者,包括寫下《入中論》的月稱、寫下《入菩薩行論》的寂天、寫下《菩提道燈論》的阿底峽。還有藏地的宗喀巴達賴、索達吉、多識仁波切,與台灣的印順等人,認為他們是持有意識不滅「常見外道」看法的人。[15]

惟覺月溪聖嚴、元音老人、徐恆志、慧廣法師及星雲等等知名佛教弘揚者,亦因看法與之不同而遭受他的評判[16],蕭平實認為他們的說法內容都落在意識心境界,而意識心是依緣而起之生滅法,不是世尊在三乘經典中一再開示的法界實相,不生不滅,不與意識境界相應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他指責當代許多有名佛教人士認為各種意識狀態為證悟境界。

關於藏傳佛教

約在2003年之後,蕭平實對藏傳佛教(喇嘛教)的批評由哲學看法而轉向藏傳佛教中的密宗修行方式[5]。他認為藏傳佛教依於印度教性力派怛特羅Tantra﹚密續教義修行的無上瑜伽續,以男女雙身法修行做為最究竟成佛法門,完全不同於世尊在三乘經典中所教導的清淨離欲修行,因此認定藏傳佛教不是佛教,並批評密宗法義和道理都不正確,卻敢公開地貶抑顯教佛菩薩的修行方法和證量,尊崇密教的邪淫之法,實在是顛倒之至的行為[17]

對於正覺的批評,台灣的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懷疑蕭平實接受中共金源,攻擊藏傳佛教的背後有來自中共政權的政治目的[18]。而正覺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張公僕在美國自由亞洲電台所做的訪談中,則完全否認正覺和中共政權有任何關係;張公僕認為正覺教育基金會只是針對藏傳佛教的教義中違反倫理道德和治安的部分,純粹從教义層面的事實來敘述,完全和政治無關[19]

正覺同修會對藏傳佛教的批評已經引起法律訴訟。2011年正覺基金會以「喇嘛的無上瑜伽修行,就是與女信徒性交!」、「保護台灣女性,必須瞭知喇嘛教的根本教義」等2篇文章,公開批評達賴喇嘛的教義錯謬,指其教義鼓勵喇嘛與女弟子交合屬於性侵騙色、仿冒佛教收受供養斂財及假藉莫拉克風災祈福法會之便斂財等等,正覺基金會代表人蕭平實遭到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及其代表人達瓦才仁控告妨害名譽,經台灣高等法院101年度上易字第2538號案件合議庭認定上述文章最後一段,即判決書附表(二)之部份文字內容,被告對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及達瓦才仁構成散布文字毀謗罪,處拘役三十日,如易科罰金以新台幣壹仟元折算一日(同段文字其他內容,判決理由中則敘明未構成毀謗罪)。該判決認為蕭平實所述達賴的教義錯謬一事,因非法律審理範圍,未作有罪之認定。 [20]2014年台北地方法院一审判决,蕭平實在民事诉讼也败诉,法院要求蕭平實必须在台湾两家报纸买下头版广告,刊登道歉啟事,以回復原告名誉。[21]該澄清聲明於2018年12月1日刊登於中國時報及蘋果日報。[22]

對台灣四大佛教團體「吸金」的批評

蕭平實在書中批評: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慈濟功德會等四大山頭,廣聚佛教資源,猶如四台超大型之吸金機,雖吸取超過九成以上之台灣佛教資源,卻沒有弘揚佛陀經典中之如來藏正法,無法讓佛教學人有解脫及證悟明心的知見及受用,也使得主張如來藏的小法師們,難以獲得佛教資源,也因此失去弘法的空間。[23][24]

爭議

蕭平實認為對於藏傳佛教的批評是對佛法法義的辯正,絕非自身偏見或對顯密法師的批評。

2012年,蕭平實因斥責達賴14世於2009年來臺灣,為莫拉克風災受災者辦理祈福法會的舉動,實乃利用時機斂財,而被告上法庭;同年8月,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101年度自更(一)字第一號判處蕭平實觸犯散布文字誹謗罪,處拘役55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一千元折算一日。[25]

根據大陸學者陳兵教授[26]鄧子美教授[27]所著的《二十世紀中國佛教》之評論,在第357頁的內容中,認為蕭平實及正覺同修會的修行體系根據經教和實修發揚禪宗和唯識,全力護衛世尊所開示的如來藏法,「其修學體係可謂自宋明以來禪淨雙修之道的進一步發展。然樹敵過多,難免遭致諍論。」[28]

台灣大學楊惠南教授指出,蕭平實或其信徒對印順法師的批評,「已經到了顛倒是非的地步」[29]江燦騰教授在談到他和藍吉富教授為什麼根本不回應蕭平實對印順的強烈質疑時表示,不是印順不能質疑,而是蕭平實「根本外行,不值得浪費時間」[30][31]藍吉富教授在2002年提出「後印順時代」的說法,並列舉批評印順的人物,其中並沒有蕭平實[32]昭慧法師認為蕭平實程度太低,對他批評印順的文字不予回應,以免浪費寶貴時間[33]現代禪淨土念佛會會長溫金柯表示,在台灣佛教界,蕭平實的意見並沒有被討論的價值。[34]

蕭平實於著作中表示如有評論錯誤,請被評論者正式出版書籍公開辯論:「江教授若有智慧如其所言之『內行』者.....亦應針對拙著《真實如來藏、邪見與佛法、楞伽經詳解、宗通與說通…》專評印順『法師』之邪見、及舉証印順破壞佛教正法事實等論議,造書細評余法之正邪,然後正式出版,摧滅『外行之蕭平實邪說』」[31]

另外,蕭平實在其多本著作中,批評印順中觀應成派見解,認為:「印順法師自身閱已,其實亦已自知邪謬,然而無力自圓其說;...又不能承認其《妙雲集…》等著作所說邪謬,只得默然以對,不復有所能為,捨壽時亦將齎恨以終、後世長受苦報。」[35]印順法師在1994年後不再寫作[32],至2005年捨壽之前,印順法師或其門徒,無人回應蕭平實多年以來於種種著作中對其佛法法義之公開評論。

蕭平實主張他的理論能「指引信徒明心見性,宏揚大乘宗門正法」[36];但亦有藏傳佛教人士如索達吉堪布撰文,批評蕭平實是攻訐佛教的附佛外道,指其行為含有「施展惡語相向的伎倆」。[37]正覺同修會亦著專書回應。雙方著作詳見附註[附註 1]

蕭平實於《阿含正義》中引用《增壹阿含經》:「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主張《阿含經》說真心如來藏[41]。而《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與《佛光電子大藏經‧阿含藏》對經文此處的「如來藏」,解釋為「佛陀經教三藏」[42][43][44],與蕭平實解釋為「真心」不同。無住菩薩著,玄奘法師翻譯的[攝大乘論本]第一卷即說增壹阿含經已密說如來藏,與蕭平實說法無二致「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附註

  1. 藏傳佛教人士著作批評蕭平實的有:索達吉堪布[37]、多識仁波切[38]、釋智誠等 [39]。正覺同修會的回應有:正安居士著《真假邪說》,正元居士著「邪箭囈語——破斥藏密外道多識喇嘛《破魔金剛箭雨論》之邪說」等,目前仍在《正覺電子報》連續刊載中。[40]

參考資料

  1. . [201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9).
  2. 中天電視2011年2月6日及13日的 "真心看台灣" 節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以及台灣電視公司2011年2月20日的 "發現新台灣" 節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對正覺教育基金會的成立目的及宗旨曾做專訪報導。
  3. . [200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6).
  4. 蕭平實之追隨者郭文著,“我是蕭平實的學生”。 存檔,存档日期2013-12-21.
  5. 2003年正智出版社開始出版《狂密與真密》,蕭平實著作,共四輯。
  6. .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7. . [201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8. .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3).
  9. . [201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10. 蕭平實. . . 正智出版社. 2002年2月: 29. ISBN 957-3001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6).
  11. 蕭平實. . . 正智出版社. 2002年4月: 113. ISBN 957-3001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6).
  12. 2018年正智出版社出版《山法——西藏關於他空與佛藏之根本論》,篤補巴•喜饒堅贊著作,張火慶教授、張志成、呂艾倫等中文編譯。
  13. 參考《真實如來藏》、《阿含正義》、《心經密義》、《金剛經宗通》等書,蕭平實著,「正智出版社」出版。
  14. 大正藏楞嚴經》:「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心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維摩詰所說經》:「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說無垢稱經》:「法無了別離心識故。」、二乘經典《增壹阿含經》:「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等。
  15. . [201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16. . [200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7).
  17. 正智出版社─《狂密與真密》第三輯,第11章第1.2.3.4節 存檔,存档日期2010-11-16.
  18. . [201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19. 李潼. . 自由亞洲電台. 2011-12-07.
  20. . [201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6).
  21. . 自由亞洲電台. 2014-02-10 [2014-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22. . [2018-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23. 蕭平實. . 佛教正覺同修會. 2002: 15–16 [2013-10-21]. ISBN 978-957-41-066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24. 蕭平實. . 佛教正覺同修會. [201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25.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類裁判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2
  26. 1945 年在甘肅武山出生,現在為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及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7. 1951 年在江蘇無錫出生,現在為江南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研究中國近現代佛教史。
  28. . . 現代禪出版社. 2003: 357頁. ISBN 957-9622-37-X.
  29. 楊惠南. . 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值得注意的是,蕭先生(或其信徒)對導師的批評,已經到了顛倒是非的地步
  30. 信佛人、江燦騰. . . 2001年7月19日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2月30日).
  31. 蕭平實. . . 正智出版社. 2002年: 316–317頁. ISBN 957-30019-1-8.
  32. 藍吉富. (pdf): 4–7.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02).
  33. 釋昭慧. . 《當代雜誌》. 2005年8月1日, (第216期) [2013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34. 溫金柯. (PDF). 西藏的天空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2011年11月15日, (第五期): 36–39 [2013年8月27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35. 《狂密與真密(一)》ISBN 957-30019-1-8, 正智出版社, 2002 出版,第312-313頁, 繁體中文版。
  36. .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7).
  37. 索達吉堪布. . 喇嘛網. 2010-01-17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38. 多識仁波切. . 聖地文化出版. 2005 [2013-12-07]. ISBN 978-986-81071-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39. 釋智誠; 秋吉彭措. .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30).
  40. . [201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2).
  41. 萧平实. . 正智出版社. 2007: 264–265. ISBN 978-986-82992-5-2.
  42. .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43.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44.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