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

袁姓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上排59名。袁姓人在四川华北江南地区最具影响。总人口大约650万,占了当代中国人口的0.54%。

姓氏
 
百家姓》第59位
7:
8:
9:

郡望  汝南郡陈郡田佳郡

来源

印章体“袁”字

对于袁氏来源的记述,许多古籍内容差不多一致:袁氏是的后裔,出自妫姓周武王商朝以后,追封前代圣王舜的后人胡公满

胡公之十三世孙轅涛涂(或作袁濤塗)封在阳夏(今河南太康),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袁氏自立姓之后,一直为陈国的大夫。春秋末年,袁侨、袁克都是轅涛涂的后裔。古时「袁」、「爰」、「辕」、「榬」、「溒」、「援」等字相通。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到秦末时,辕涛涂的裔孙辕告避难与黄河洛河之间。辕告之少子政,以袁为氏,正式普遍地使用袁姓。

袁姓的第二个来源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东汉末,分布在近四川东部及重庆一代的板楯蛮,有杜、朴、袁三大姓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的血缘交流。清朝满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沈阳。到清末初,旗人融化入汉族,袁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分布和迁移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到汉朝,形成了以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汝南县)为中心的大姓。东汉初年,袁良仅为成武,但从他的孙子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由此开创了汝南袁氏。与袁良同名的袁良则成为陈郡袁氏的先祖,孙袁滂官至司徒。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自东汉曹魏晋朝南朝梁南朝陈,人才辈出,权势显赫。至唐朝,与其它姓氏类似,袁姓者多以陈郡袁氏标榜[1]北宋时编撰的《新唐书[2]则将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的同名先祖混为一人,至今仍有混淆[3]

宋朝时期,袁姓大约有26万人,以人数算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于现在的四川浙江山西江西四省。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湖南

明朝,袁姓大约53万,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袁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宋、、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的袁姓人口萎缩严重。明末,袁姓也进入了台湾。最近600年期间,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北回迁。

当代袁氏分布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江西、江苏、河南、浙江、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参考资料

  1. 《史通·内篇·邑里第十九》:爰及近古,其言多伪。至于碑颂所勒,茅土定名,虚引他邦,冒为己邑。若乃称袁则饰之陈郡,言杜则系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钜鹿。在诸史传,多与同风。此乃寻流俗之常谈,忘著书之旧体矣。
  2. 《新唐书·卷七十四下·表第十四下》袁氏出自媯姓。陳胡公滿生申公犀侯......九世孫袁生生玄。孫幹,封貴鄉侯,復居陳郡陽夏。八世孫良,二子:昌、璋。昌,成武令,生漢司徒安,字邵公。三子:賞、京、敞。京,蜀郡太守......璋生司徒滂,字公熙。滂生渙,字曜卿,魏御史大夫。
  3. . 华西都市报网站. 2016-10-22 [2017-10-14] (简体中文).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百家姓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袁姓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