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門三聖殿

隘門三聖殿臺灣話),全名代天巡狩三聖殿,古名代天巡狩廟大巡狩宮。臺灣澎湖縣廟宇,位於湖西鄉隘門村,鄰近澎湖機場[1]。開基之初奉中壇元帥,後主祀金府千歲,今主奉萬府千歲。[lower-alpha 1][2]法師流派為普庵派[3]

隘門三聖殿
Aimen Sansheng Temple
廟宇立面,廟埕榕樹林蔭。
廟宇立面,廟埕榕樹林蔭。
漢語拼音
台羅拼音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 885 澎湖縣湖西鄉隘門村40號
創建年份  大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
開基者 林投村民
廟格 角頭廟、王爺廟
主神 金府千歲
萬府千歲
文衡帝君
中壇元帥
水仙尊王
玄天上帝
相关人物 洪清徙

沿革

隘門村自清領時期屬「林投澳[4]:169,廟宇坐落於村內俗稱「七星穴」所在。[5]根據日治時期的調查:三聖殿在清乾隆乙巳年(即乾隆50年,公元1785年)便有「代天巡狩廟」的廟宇紀載、乾隆丙午年(乾隆51年,公元1786年)則作「大巡狩宮」,曾請外來的客神「紙王爺」來鎮境,後奉「金府王爺」為主神[5],而在民國91年(2002年),主祀神明又改為「萬府千歲」。[2]

已故的洪清徙法師長曾推論過三聖殿的歷史,最早應能追溯至乾隆初年至中葉(1736年-1775年),但依據廟方所藏的「並受其福」、「聲靈赫濯」兩匾,落款年份為乾隆51年(1786年)、而乾隆50年(1785),隘門三聖殿有從他處遷建至今址的文獻紀錄,故建廟可考歷史年代仍以乾隆50年(1785年)為主。[5]

隘門代天巡狩廟分別在光緒15年(1889年)、 昭和四年(1929年)間進行過修建工程;在民國57年(1968年)修建時,乃委請大木匠師葉根壯施作[6],並將原「代天巡狩廟」增改作「代天巡狩三聖殿」,順利於民國60年(1971年)落成入火。據稱「三聖」係指原祀奉的萬、金府兩位王爺千歲,又添入扶鸞信仰文衡聖帝,引以為三聖,故以「三聖殿」名之。[5]

民國85年(1996年),隘門村民籌組「三聖殿管理委員會」,鑒於廟舍老舊、屋頂漏水嚴重,委員會於民國86年(1997年)提出舊廟全拆、另立新廟之議,獲得全體委員同意。新廟於民國86年(1997年)農曆十月初十動土、民國88年(1999年)農曆十月廿八舉行入火安座,農曆十一月正式告成,即為今貌。此次重建耗時兩年,重建經費則總計為新台幣6000萬元左右。[5]

軼聞

據稱當初雕塑三聖殿神像之時,萬府恩主公(萬府千歲)曾託夢予廟中的人,表示要選擇眼睛旁帶一點紅痣的神像,但是之後取神像的人並非是神明託夢之人。另外那人在雕刻店挑選之時,以為「目旁紅痣的神像」為瑕疵品,所以挑走另外一尊神像,事後發現請錯的時候,原本那尊已經被大倉嶼的人給攜回。嗣後據稱,但凡隘門三聖殿信眾祭拜萬恩主時,都須面朝村落的西北方,乃是因為萬恩主的元神仍座落於西北方大倉嶼的緣故。[2]

圖輯

相關條目

交陪廟

注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隘門三聖殿
  1. 原本主祀金府千歲,在民國91年(2002年)改登記為萬府千歲。

參考資料

  1.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台灣)‎).
  2.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7) (中文(台灣)‎).
  3. 甘, 村吉. . 澎湖縣: 甘村吉. 2009. ISBN 9789574164110 (中文(台灣)‎).
  4. 顏, 尚文. .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04 (中文(台灣)‎).
  5.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1-26] (中文(台灣)‎).
  6. 林, 世超; 張, 宇彤. . 臺中市: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8: 33. ISBN 9789860561944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