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佔時期地名列表

日本軍政府在香港日佔時期曾將香港市區的多處街道及地方重新命名,並分區統治,而不少名稱都是日本化的名稱。

香港日佔時期軍政府有關街道及地方重新命名的公告

以下列表列出了被重新命名的地名的原中英文名與新日文名(以舊字體顯示),其中的所有行政區劃皆載於東洋經濟新報社於1944年所著的《軍政下的香港:新生大東亞的核心》( Gunsei-ka no Honkon: Shinsei shita daitōa no chūkaku)之第317頁[1];而日本軍政府公佈的部分街道的新名稱皆於昭和十七年(1942年)四月二十日制定,資料主要以東洋經濟新報社於1944年所著的《軍政下的香港:新生大東亞的核心》之第141頁為準[2]。 目前由於史料殘缺,表中部分地名究竟應按照音讀或訓讀難以考證。其可考羅馬字拼法主要引自現今保留之戰時香港英文報紙篇文、美国商务部於1943年所著的《日本佔領下之香港:敵方控制術事例研究》()[3]、安東尼·斯威廷()於2004年所著的《香港教育:1941–2001》()[4]及何佩然於2018年所著的《創造香港:市區發展史》()[5],但四者之拼法或有相異,甚至訛誤。

羅馬字記錄示於新名欄中。如羅馬字有多於一個版本,則共同記錄,以資考證。

行政區劃

香港島

原漢文地名 原英文地名 新立區名(日本舊字體)[1][5]
中環  Naka-ku[6]
上環  Nishi-ku
西營盤  Mizuki-ku
石塘嘴  Kuramae-ku
堅尼地城  Sanno-ku
灣仔  Higashi-ku
鵝頸  Kasuga-ku
跑馬地  Aoba-ku
銅鑼灣  Dorawan-ku
筲箕灣北角  Shokiwan-ku
香港仔薄扶林  Motominato-ku
赤柱  Sekichū-ku

九龍

原漢文地名 原英文地名 新立區名(日本舊字體)[1][5]
尖沙咀  Minato-ku
紅磡  Yamashita-ku
油麻地  Katori-ku
旺角
深水埗
九龍塘  Kajima-ku, Kashima-ku
九龍城  Moto-ku[7]
九龍  Keitoku-ku
荃灣  Senwan-ku[註 1]
西貢  Saiko-ku[註 1]

新界

原漢文地名 原英文地名 新立區名(日本舊字體)[1][5]
沙田  Shaden-ku
大埔  Taiho-ku
上水粉嶺  Josui-ku
新界北  Shinden-ku
沙頭角  Shatokaku-ku
元朗屯門  Genro-ku

地方

香港島

原漢文名 原英文名 更改名稱(日本舊字體)[3]
太平山  Nioigamine[2][6][註 2]
維多利亞港 [8]
淺水灣  Midorigahama[2][9][註 2]
淺水灣酒店 [9]
皇后像廣場  Shōwahiroba[7]
快活谷(今跑馬地  Aobadani[2][10][註 2]
跑馬地馬場 [10]
公家花園/兵頭花園
(今香港動植物公園
 Taishō Koyen[2][7][註 2]
[11][12]
堅尼地城  Sanno-dai[2][註 2]
香港仔  Motohonkon[2][13][註 2]
石排灣  Motohonkonwan[14]
香港仔海峽  Motohonkonkaikyo[14]
修頓球場 [14]
硫磺海峽 [8]

九龍

原漢文名 原英文名 更改名稱(日本舊字體)[3]
半島酒店  Toa Hoteru[9]
皇囿(今京士柏  Kyuriu-kyogijio[15]
昂船洲 [8]
平山 [8]

新界

原漢文名 原英文名 更改名稱(日本舊字體)[8]
滘西洲
糧船灣
船灣
吉澳
大嶼山
南丫島
長洲
坪洲 [16]
青衣
馬灣
屏山
大浪灣
大浪坳 [17]
大鴉洲

街道

香港島

原漢文名 原英文名 更改名稱(日本舊字體)[2][3]
干諾道西  Nishisumiyoshi-dori[18]
干諾道中  Nakasumiyoshi-dori[18]
告士打道  Higashisumioyshi-dori[18]
皇后大道西  Nishimeisji-dori[18]
皇后大道中  Nakameiji-dori[18]
皇后大道東(現皇后大道東和金鐘道  Higashimeiji-dori[18]
德輔道西  Nishishōwa-dori[18]
德輔道中  Higashishōwa-dori[18]
般含道(現般咸道  Nishitaishō-dori[7][18]
堅道/上亞厘道(現上亞厘畢道  Nakataishō-dori[7][18]
堅尼地道  Higashitaishō-dori[7][18]
東海旁(現軒尼詩道莊士敦道[15]  Yawata-dori[14][19]
怡和街  Kasuga-dori[20]
高士威道[註 3]  Higawa-dori[20]
英皇道  Hokoku-dori[21]
干讀道(現干德道  Izumo-dori[20]
寶雲道  Kirishima-dori[20]

九龍

原漢文名 原英文名 更改名稱(日本舊字體)[2][3][19]
彌敦道  Katori-dori[20]
太子道  Kashima-dori

註釋

  1. 現在視為新界的一部分,但在日佔時期文獻中歸為九龍的一部分。[1]
  2. 1942年(昭和十七年)4月20日制定。[2]
  3. 東洋經濟新報社所編之《》誤作“高威士道”。[2]

參考資料

  1.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44, p. 317.
  2.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44, p. 141.
  3. Ward 1943.
  4. Sweeting 2004.
  5. Ho 2018.
  6. 肖 2016, p. 222.
  7. 肖 2016, p. 224.
  8.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44, p. 353.
  9. 潘淑華; 黃永豪. 2014年1月香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 181–182 [2018-02-06]. ISBN 978-962-04-3479-2.
  10. 香港史學會 (编). 2014年7月初版.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4: 121 [2018-02-18]. ISBN 978-988-8290-98-7.
  11.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44, p. 315.
  12. . 東方日報. 2015-05-11 [2018-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13. 傑富,Alvin (编). 2017年7月第一次印刷. 香港: 萬里機構. 2017: 65 [2018-02-18]. ISBN 978-962-14-6420-0.
  14. 肖 2016, p. 227.
  15. 唐卓敏. 2015年11月初版.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 194 [2018-02-19]. ISBN 978-988-8340-90-3.
  16. 東洋經濟新報社 1944, p. 320.
  17.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新闻稿). 政府新聞處. 2014-05-20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英语).
  18. 香港教育局. (PDF): 216. [2018-02-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1-03) (中文(繁體)‎).
  19. . 政府檔案處.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18-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20. 肖 2016, p. 226.
  21. 肖 2016, p. 225.

參考書籍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