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社川鐵橋

內社川鐵橋又稱為鯉魚潭橋,是位於中華民國台灣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跨越大安溪支流景山溪鯉魚潭水庫後池堰上的一座舊山線鐵路(已廢線)停用橋樑。

内社川鐵橋(鯉魚潭橋)
Neishechuan Iron Bridge
(Liyutan Bridge)[1]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臺鐵舊山線—內社川鐵橋
登錄名稱臺鐵舊山線─內社川鐵橋
其他名稱鯉魚潭橋
登錄等級苗栗縣縣定古蹟
登錄類別橋梁
登錄公告日期2019年5月8日[2]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
建成年代昭和13年(1938年:二代橋)
內社川橋
舊山線內社川橋
24.340169°N 120.766455°E / 24.340169; 120.766455
承載台鐵舊山線鐵路
跨越景山溪大安溪支流)
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
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
官方名稱內社川橋[3]
其他名稱鯉魚潭橋
维护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龍門橋
下游桥梁龍門三號橋
特性
类型上部結構:上承式華倫式桁架橋與鋼鈑梁橋
下部結構:鋼筋混凝土橋墩、沉箱基礎
全长173.7(570英尺)[4]
寬度單線橋梁
高度36(118英尺)[4]
橋墩数4
历史
施工單位第一代橋:大倉組[5]
第二代橋:今道組[4]
开工日第一代橋:1904年10月
第二代橋:(不詳)
完工日第一代橋:1907年10月30日
第二代橋:1938年7月[6]
开通日第一代橋:1908年2月20日
第二代橋:1938年7月15日
關閉日第一代橋:1935年4月11日
第二代橋: 1998年9月24日
地圖

沿革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自1899年起興建縱貫鐵路。1903年5月,開始興建最困難的三叉河(今三義)—葫蘆墩(今豐原)路段的舊山線鐵路,並在跨越哆囉固溪(今景山溪)之處架設「內社川橋[7]

由於工程所需材料多且雜,其供給與搬運關係著施工進度和完成期限,於是該年(1903年)11月在設立三叉河建設事務所(所長:稻垣兵太郎技師)的同時[註 1],於三叉河—伯公坑建設搬運線(伯公坑線),該線於伯公坑附近再分出兩線材料搬運線,一線沿內社川、一線沿大安溪北岸,運送建材到內社川鐵橋與大安溪鐵橋工地[7]:192-196[8](p276)

而受1904年起日俄戰爭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即將東來的影響,於隔年5月緊急建成伯公坑—葫蘆墩複線輕便鐵道,名為軍用速成線,與三叉河—伯公坑搬運線共同擔負三叉河—葫蘆墩縱貫鐵路竣工前的交通聯絡[7]:399-403[8](p277)

建築設計

第一代橋(已拆)

第一代內社川橋原設計構想為9孔跨徑18.3公尺鋼鈑梁再加上南端1孔5.5公尺紅磚半圓拱,後來變更為8孔18.3公尺及南端1孔24.4公尺上承式鋼鈑梁橋,全長185.5公尺,單線橋梁無彎道,橋面坡度10‰,橋台與橋墩基礎為混凝土造,8座橋墩本體以紅磚砌築並附有石材[7],猶如馬雅階梯金字塔般向上支撐[6];另由於第3號至第5號橋墩落在河道主流中,所以墩體底部面向上游側有三角形分水尖設計。此外,為加強制震,於橋墩內部置入鐵棒補強[7]

第二代橋

第一代橋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中震毀無法使用[註 3],必須重建。本橋重建時,先將原舊橋修復至勉強可通行的程度,再於舊橋墩之間建設新墩,待新橋(二代橋)完成後再拆除舊墩與舊梁。

二代橋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建設改良課技師坂本敏一設計、今道組承包施工,使用耐震性佳的橢圓形中空鋼筋混凝土橋墩,上部結構則採用4孔39公尺上承式華倫式桁架梁與1孔16公尺上承式鋼鈑梁,橋長略短縮為173.73公尺。由於第二代橋的建築設計是以「走回頭路」的桁架梁為主體,成為當時台鐵鈑梁橋浪潮下的一個特例,更是現今台鐵唯一建於二戰前的上承式桁架橋[4][6][16]

相關條目

註釋

  1. 1905年11月21日改為三叉河出張所,1908年縱貫線全通前一日(4月19日)裁撤[7]:13-14、166-170
  2. 另有文獻記載1905年5月開工[5]
  3. 除了1號橋墩無損以外,其餘各橋台與橋墩均有切斷、破損、位移等[4]

參考文獻

  1. (英文). Taipei Times/自由時報. 2018-08-28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8).
  2. 臺鐵舊山線─內社川鐵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3. 臺灣鐵路管理局. . 1965年5月.
  4. . 臺北: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1939年3月25日.
  5. 東洋協會台灣支部. . 1906年11月20日: 頁17.
  6. 魏志宏. (PDF). 《源 Yuan》 (促進電源開發協助基金管理委員會). 2001-05-01, (第33期): pp49–50.
  7.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 臺北: 國立國會圖書館. 1911年3月25日: 頁174~213 [2020年3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6日) (日语).
  8. (PDF). 三義鄉公所: 頁265–392. 2015年10月12日 [2020-04-11] (中文(台灣)‎).
  9. 編輯部,〈舊山線歷史回顧 從1898到1998〉. . 2010年7~8月號: 頁36-39 (中文(台灣)‎).
  10. .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1年2月25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67-69 [2020年4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8日) (日语).
  11. . 《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1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12. 台灣鐵路管理局:《中國鐵路創建百年史》,臺北市,1981年6月9日,頁241。
  13. 〈舊山線歷史回顧 從1898到1998〉,《鐵道情報》196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2010年7~8月號。
  14. . 《蘋果日報》. 2010-05-05.
  15. . 《自由時報》. 2019-03-16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16. 王彥翔. . 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 2018-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