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橫八縱幹線公車

八橫八縱幹線公車,也稱作臺北市幹線公車。2014年柯文哲競選台北市長,最重要的一項交通政見是重整公車路網,具體而言有四大方向:重新規劃路線、合併重複路線、取消無效率長路線、採用高效率短里程接駁。此次的幹線公車路網圖,就是在這四大公車改革方向的基礎上所規劃[1],幹線公車為「類捷運」系統,平日班尖峰時刻班距4到6分鐘,離峰5到10分鐘,持電子票證搭乘,在1小時內於幹線公車、雙北市區公車雙向轉乘,即可享有半價優惠[2],2017年7月5日正式上路實施第一階段民生、仁愛、松江新生、敦化及內湖等5線幹線公車[3]。2018年4月2日實施第二階段忠孝、信義、和平、南京、民權、中山、羅斯福、基隆路、重慶、復興、承德等11線幹線公車[2],共16條幹線公車。

八橫八縱幹線公車

地區  中華民國臺北市
管理機關 臺北市公共運輸處
開始營運 2017年7月5日
收費方式
幹線公車轉雙北公車優惠新臺幣8元
雙北公車轉幹線公車優惠新臺幣8元
幹線公車轉幹線公車優惠新臺幣8元
營運單位

幹線公車路線

路線編碼 營運公司 營運區間 備註
敦化幹線 大都會客運 麟光新村-榮總 285路線。經新生北路、敦化南北路。自106年7月5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配置39輛低地板公車。
復興幹線 大都會客運 建國北路-景美 74路線。經復興南路、復興北路、大安森林公園、公館。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配置26輛低地板公車。
承德幹線 大南汽車 新北投-捷運市府站 266路線。經承德路、捷運松江南京、捷運南京復興、捷運市府站。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配置50輛低地板公車。
中山幹線 光華巴士 天母青年公園 220路線,經中山北路,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全數配置35輛低地板公車。
重慶幹線 大都會客運 天母東園 601路線,經重慶北路,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全數配置35輛低地板公車。
松江新生幹線 新店客運 青潭-復興北村
Qingtan-Fuxing N. Village
642路線,自2017年7月5日起變更名稱。經新店北新路、景美、公館、新生南路、松江路

【行經: 捷運新店站(北新路)、 捷運公館站、國立臺灣大學、大安森林公園、 捷運忠孝新生站、光華商場、行天宮、台北漁市】
全數配置30輛低地板公車

內湖幹線 大都會客運 東湖-衡陽路 287路線。1947年通車時為17路,臺北市最老路線之一,自106年7月5日起再度更改路線名稱。
配置33輛低地板公車。
羅斯福路幹線 欣欣客運 捷運動物園站臺北車站 236路線,經興隆路、羅斯福路,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本車行經捷運台大醫院站、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捷運中正紀念堂站、捷運古亭站、捷運公館站、捷運萬芳醫院站、國立政治大學。
全數配置26輛低底盤公車。
基隆路幹線 新店客運 大崎腳捷運市政府站 650路線,經北新路、基隆路,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全數配置31輛低底盤公車。
仁愛幹線 台北客運 五福新村南港花園社區 263路線,自民國106年7月5日(三)起更改路線名稱。本車行經捷運龍山寺站、捷運西門站、捷運臺大醫院站、直行仁愛路、捷運市政府站、捷運永春站,配置28輛大宇低地板公車。
民生幹線 首都客運 麥帥新城-圓環
MacArthur Housing Complex - Taipei Circle
518路線,自106年7月5日起更改稱。
配置33輛大宇低地板公車
(本線於2001~2008、2010年過年期間,配合年貨大街開幕,將路線自圓環延駛至台北車站,並掛名為年貨公車)
和平幹線 大都會客運 萬芳社區衡陽路 15路線,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本車行經捷運中正紀念堂站、捷運古亭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安森林公園、捷運科技大樓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捷運六張犁站。
全數配置21輛低底盤公車。
忠孝幹線 三重客運 蘆洲松山車站 232副線路線,經忠孝東路、忠孝西路,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全數配置32輛低底盤公車。
信義幹線 首都客運 捷運昆陽站臺北車站 588路線,經信義路,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全數配置28輛低底盤公車。
南京幹線 首都客運 南港高工圓環 棕9路線,經南京東路、南京西路,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全數配置33輛低底盤公車。
民權幹線 首都客運 南港臺北橋 紅32路線,經民權東路、民權西路,自107年4月2日起更改路線名稱。
本車行經捷運南港站、捷運葫洲站、捷運東湖站、國防醫學院、行天宮、捷運中山國小站、捷運民權西路站。
全數配置26輛低底盤公車。

參考資料

  1. Lo. . 關鍵評論網. 2017-01-13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中文(台灣)‎).
  2. 吳堂靖. . 中國時報. 2018-04-01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3. 陳芃、 張立勳. . 中國時報. 2017-01-13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