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理奧林匹克

国际物理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簡稱IPhO)是中学生角逐的物理竞赛,作为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一种,国际物理奥林匹克每年举办一次。第一届于1967年在波兰华沙举行。

每国一个代表队,由5名学生选手和2位领队组成,观察员也可随队。學生將會將個人進行比賽,解答理論及實驗性問題。學生表現成績優異,可獲得金、銀、銅牌或證書。

歷史

早期賽事參賽加國都是中歐國家。獲邀參與國家包括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及羅馬尼亞(當中包括主办國波蘭)每隊有三名中學生及一名導師。第一屆學生需要解答四條理論及一條實驗問題。

第二屆物理奧林匹克由Rezső Kunfalvi舉行,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八個國家參與角逐。東德、蘇聯及南斯拉夫參與比賽。隊中都是有三名中學生及一名導師。在第二屆舉辦前舉行一場淘汰賽。

第三屆由Rostislav Kostial教授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舉行。該屆有五名中學生及兩名導師

第四屆在1970年在蘇聯莫斯科舉行。每個國家派出六名學生及兩名領隊。此屆比賽作出了少許改動。

自第五屆1971年在保加利亞索菲亞舉行,每隊有五名學生及兩名領隊。1978年及1980年沒有舉辦國際物理奧林匹克。因為西方國家參賽的影響。西德是第一個參加此比賽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東方國家取消1980年及1982年比賽。1982年以後,西方國家可以自由參賽。現在每年均會決定舉行的場地,每個國家需要在三年內不能舉行兩次比賽。

理論測驗最少五小時及回答三條問題。大多數問題都多於一個部份。問題包括一條或兩條實驗題,需要五小時完成。

比賽結果

比賽最少舉行兩天。第一天是回答定理問題(三個問題至少分佈在四個領域均在中學教授過,總分30分)。 另一天是解答實驗性的問題(一個或兩個問題,總分20分)。這兩天之間比賽會有至少一天的休息時間。兩個部份時間均為五小時。隊伍包括一般的專業中學生(並非大學)。一般來說隊伍有五名學生及一名领队,一名副领队)。

拿到奧林匹克獎牌以及榮譽紀錄是根據以下規則而定[1]:獲得金牌的條件是成績最好的8%參加者。獲得銀牌的條件是成績最好的25%(减去金牌得主)參加者。獲得銅牌的條件是成績最好的50%(减去金银牌得主)參加者。而最好的67%(减去金银铜牌得主)的參加者可獲得獎章。而所有參加者可獲得參加證。最高者的組合可獲得特別獎金。

举办地

另見

參考資料

  1. . [2008-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