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紙

墓紙,是華人清明上巳節(小清明)等節慶掃墓時壓在墳墓上的紙錢四川也叫「墳飄紙」。今日較流行的墓紙有兩種款式。一乃紅、綠、黃、白、靛等色的,稱為「五色紙」,是泉州人士所慣用。另為純黃色的「黃嘏紙」,為漳州人客家人潮汕人及其他民系所慣用。在沒有墓紙時,可用金白錢替代,廣東人則用溪錢。理論上應該所有宗族成員一起掃墓,如果到的時候已經有其他親人先掃過了,亦可再度清掃、除草,但不可以再壓上墓紙。

簡介

《清嘉錄·紙錠》:古代墓祭用彩色紙剪成長縷,懸掛墓上稱為掛錢。

繼承古俗,現代墓紙也不用燒。但意思均是代表屋。墓紙雖然各地形制不一,但皆為長方形,邊緣直順或有鋸齒。掃墓時用碎石子、土塊壓在墳墓上,代表著為先人修繕房屋之意。

另外,壓上墓紙的墳墓代表有子孫祭掃的墳墓,在墓區之中,祖先也不至於遭到四周鬼神與「鄰居」的奚落,被看作「無嗣孤魂」。同時,早期人士往往隨意埋葬於公家的土地或無主土地之上,清明時節,有些地區的仕紳大老會拆遷無後之孤墳,合併為一座「萬善同歸」或「有求必應」大墳祭祀,來替當地的鄉民獲得新的墳地。壓上了墓紙,則代表此墓後人時來祭掃,避免墳墓被破壞。

五色紙

五色紙,或稱七色紙花色紙等,是泉州人使用的是有紅(屬「火」)、黃(屬「土」)、白(屬「金」)、綠(屬「木」)、靛(屬「水」)等色的,稱為「五色紙」,象徵五行,亦有人說五色為綠、紅、黃、白、粉紅和紅、黃、藍、白、橙五種顏色[1]。現在通常也有紫色、淡綠、淺藍、米色鉻黃藏青等,約有七、八種顏色。有些商家販賣的墓紙,一綑中可達十數種顏色,甚至也有金色、銀色、鐵灰色咖啡色橄欖色卡其色等。

有說法稱早年同安只用「金白錢」中的「金錢」(黃色墓紙),三邑只用「金白錢」中的「白錢」(白色墓紙),後來都使用「金白錢」壓於墳墓,但安溪永春等其他地方用新春剩下的春聯紙、紅包袋等紙壓墳墓,逐漸變為紅色墓紙。後來泉州人一併使用「五色紙」。

也有另一說法稱,墓紙本是裝飾用的,故泉漳地區本無固定的墓紙,各地習俗歧異。漳州府的民眾會去金紙店購買被裁切的金紙邊緣,或者道士用剩的符紙灑在墓上。泉州府則以各種色紙灑在墓上,或者直接灑婆姐等女神用的「婆姐衣」;最後演變成兩種類別,一是純黃紙,二是五色紙,繼承古俗,五色紙亦可以燒給七娘媽臨水夫人註生娘娘鳥母女神,當作布疋

黃嘏紙

漳州人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所慣用的則是純黃色的「黃嘏紙」(黃色墓紙),第一張必須自己用雞血硃砂在上面寫吉祥的字,如「金」、「」、「」或「財子壽」、「福祿壽」等,並壓在墓碑上,現多為印刷。另外,黃嘏紙可當作「路費」使用,用法同於金白錢。古人入山涉川,踏上險路,都會撒紙錢供應本地與過路的鬼神,祈求平安,稱之為「路費」(買路錢)。

古時臺灣客家人掃墓,常會以滴有雞血的黃嘏墓紙壓在墳頭,並在週遭擺上十幾張刈金銀紙,有趨吉避凶之意,現代掃墓,常會在墓碑上張貼五福符或小揮春等,更簡化的方法,是壓上有「金」或「喜」或「福祿壽」等紅字的黃嘏墓紙,取代以前滴有雞血的黃嘏墓紙。

金白錢

金白錢

在沒有墓紙時,可以用「金白錢」替代,「金白錢」如鈔票狀,分金錢(黃色長方形色紙)和白錢(白色長方形色紙)兩種,無貼任何金銀箔,或有剪裁及裂痕,是用來燒給虎爺范謝將軍冥府官將五營神將神明部將的,有些地方甚至直接將金白錢燒給祖先地基主有應公好兄弟。金白錢亦可沿路拋撒,即買路錢。

基督宗教

許多基督宗教教友不燒紙錢,但也會在墳上壓上墓紙,認為這是墳墓的裝飾品,並非紙錢,無傷大雅。在清初的《中國天主教喪禮儀式指南》中提到「拜墳壓紙不妨,但用不得紙錢。能用素白紙將土壓之墳上,意令人知此墳有人看顧。」[2]臺灣,許多地方的天主教會每年會對教友頒發一種印上了福音字句的紅黃等色紙,供信眾使用。

註解

  1. 林茂賢《臺灣民俗記事》
  2. 劉麗敏〈從晚清鄉土天主教民的婚喪儀式看中西文化的熔融〉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