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三邑

泉州三邑,指福建省泉州府晉江(又稱晉邑、晉水,含县治刺桐城即今鲤城区,以及泉安乡即今晋江市安海镇)、南安(又稱南邑、武榮,治今南安市丰州镇)、惠安(又稱惠邑、螺陽,治今惠安縣螺城鎮)三。三縣故地絕大多數位於今泉州市境內,含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惠安縣等地,而南北邊緣的少數村莊因1949年後行政區劃調整而分別劃屬廈門市翔安區莆田市仙遊縣。一般臺灣所稱之三邑,即指晉南惠三邑

泉州三邑
漢字
白話字
臺羅拼音

臺灣清治時期中國大陸遷臺的漢族閩南移民,以泉州府居民佔大多數,其中以三邑最多(但惠安較少);1926年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調查全臺漢人族群,並於兩年後出版《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調查結果臺灣當時有18.2%的人口來自三邑,占泉州裔的40.75%,臺南最多三邑人口,彰化其次;該調查也顯示出各地三邑人在漳泉兩府移民後裔當中的比例:全臺平均為22.88%,新竹高於5成,彰化雲林高於3成,臺南屏東約3成,而臺北苗栗臺中嘉義高雄僅高於2成,基隆約1成,在同安裔極多的澎湖與漳州裔極多的宜蘭桃園南投皆不足1成,新北在大量同安裔、安溪裔、漳州裔的影響下也不足1成。

姓氏方面,有陳、蔡、吳、王、黃、張、林、許、李、洪、謝、鄭、蘇、曾、施、莊、楊、柯、顏、周、郭、葉、呂、劉、蕭、姚、孫、侯、趙、翁、傅、盧、朱、徐、高、何、賴、邱、戴、卓、梁、藍、連、馬、沈、辜、江、方、留、粘、鄧、褚、巫、紀、石、廖、詹、阮、丁、伍、尤、雷、童、康、柳、彭、胡、韋、宋、余、曹、凃、范、鄞、蔣、穆、佘、倪、袁、龔、程、薛、金、田、羅、唐、車、董、萬、杜、世、湯、白、潘、錢、鐘、章、花、闕、邵、汪、任、駱、辛、出、歐陽等106姓三邑人渡臺開發,晉江最多、南安次之、惠安最少。

臺北,三邑移民以艋舺龍山寺為中心,頗得商業利益。也為了利益,參與、引發了許多歷史重要事件,如驅逐勢力範圍內的泉州同安人之頂下郊拚等。艋舺青山王廟則是艋舺的「庄頭大廟」,每年舉辦「艋舺大拜拜」。

臺南的三邑移民則不似臺灣中北部等地三邑人和漳州人發生衝突,臺南府城內除了大量晉江裔,也存在著眾多漳州裔家族,尤以龍溪縣移民為最主要之漳州裔。府城外的三邑人定居點周圍也經常雜有非三邑人,混合程度較臺灣中北部來得高。此外,臺南也擁有最多姓氏的三邑裔,陳、蔡、吳、王、黃、張、林、許、李、洪、謝、鄭、蘇、曾、施、莊、楊、柯、顏、周、郭、葉、呂、劉、蕭、孫、侯、趙、翁、傅、盧、朱、徐、高、何、賴、邱、戴、梁、連、沈、江、方、鄧、褚、紀、石、詹、阮、丁、伍、尤、雷、康、韋、余、曹、凃、范、蔣、佘、倪、袁、龔、程、薛、金、羅、車、董、萬、杜、湯、潘、汪、歐陽,達76姓,略多於彰化

通常來說,泉州三邑的建築宗教,以及居家生活習慣影響臺灣甚鉅,比方廟宇建築、臺灣喪葬習俗、臺灣閩南語腔調等。除了艋舺龍山寺,臺灣各地的龍山寺如淡水龍山寺林口龍山寺(今林口竹林寺)、大溪龍山寺鹿港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等,都是三邑人的信仰中心。

除了晉南惠三邑之外,現今泉州山區又有安永德三邑:即安溪永春德化之合稱。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