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英語:),又稱為大腸躁鬱症腸躁症躁性大腸徵候群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為沒有任何腸胃道疾病損傷下出現腹痛排便型態改變的症狀[1]。這些症狀是長期的,通常會持續數年[2]。大腸激躁症可依照腹瀉便祕情形區分成四種型態,包含三種亞型:腹瀉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或非亞型(IBS-U)[1]。大腸激躁症會對生活品質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可能使患者錯過學校的課業及工作[7]。在大腸激躁症的患者中,有許多患有精神病,如焦慮症慢性疲勞症候群憂鬱症[8][1]

大腸急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同义词Spastic colon, nervous colon, mucous colitis, spastic bowel[1]
影片說明
症状腹瀉便秘腹痛[1]
常見始發於45歲前[1]
病程長期[2]
类型functional colonic disease[*], 症候群, 小腸病變[*]
肇因未知[2]
診斷方法根據症狀[3]
相似疾病或共病乳糜泻microscopic colitis炎症性腸病bile acid malabsorption大腸癌[3]
治療对症治疗 (飲食改變、藥物、益生菌心理治療)[4]
预后正常的预期寿命(與沒有患病無異)[5]
盛行率12.5% (已開發國家)[1][6]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胃肠学
ICD-9-CM564.1
DiseasesDB30638
MedlinePlus000246
eMedicine180389
Patient UK大腸急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大腸激躁症
症状abdominal discomfort[*], 腹脹
类型functional colonic disease[*], 症候群, 小腸病變[*]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胃肠学
ICD-10K58
ICD-9-CM564.1
DiseasesDB30638
MedlinePlus000246
eMedicinemed/1190
Patient UK大腸激躁症
MeSHD043183

造成大腸激躁症的原因仍未明確[2],有不同的理論探討其成因,包含:腦腸軸線小腸細菌過度生長、遺傳因素、食物不耐症及腸道蠕動問題。可能會因為腸胃炎[9]或生活壓力[10]而造成大腸激躁症的發生。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功能性障礙[11],診斷時會依據有無這些令人困擾的症狀及徵候來判斷[3],這些症狀有:發病年齡大於50歲、體重減輕、消化道出血或有炎症性腸病的家族史[3]。其他疾病可能產生類似的症狀,例如:乳糜瀉微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膽酸吸收不良大腸癌[3]

大腸激躁症無法被治癒[4],目前的療法都用於改善症狀。[4]目前的療法有:改變飲食、藥物治療、使用益生菌心理治療[4]飲食措施包含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無麩質飲食或是降低攝取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多元醇(FODMAP,即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的縮寫)的飲食。[12][3] 用藥方面使用loperamide來減緩腹瀉,或可能須使用瀉藥改善便祕情形。[3]抗抑鬱藥可改善整體症狀及疼痛情形。[3]病患教育(patient education)及良好的醫患關係也是重點關切環節。[13][3]

已開發國家中約有10%到15%的人受到大腸激躁症的影響。[1][6]此疾病在南美洲較常見,而在東南亞較少見。[3]罹患大腸激躁症的人數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且通常在45歲前發作。[1]這些症狀通常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3]大腸激躁症並不會影響壽命或造成其他嚴重的疾病。[14]關於此疾病症狀最早的描述出現在1820年,而在1944年開始,「大腸激躁症」開始逐漸成為通用的名詞。[15]

症狀

主要會有排便異常的問題,同時根據症狀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安定型、慢性下痢型、分泌型與氣體型等四種。

  • 不安定型:腹痛或是腹部的不適,腹瀉便秘以數日間隔持續交互發生。
  • 慢性下痢型:感到壓力焦慮(即使很小)而導致腹瀉。也稱作神經質性下痢。
  • 分泌型:在劇烈的腹痛後排出大量黏液。
  • 氣體型:症狀重一點的人,氣味和氣體會無意識地洩漏在別人面前。有時被視為社交恐懼症的一種,被稱為像放屁恐懼症。
  • 右上腹型:右上腹緊縮感加抽筋感,伴隨一連串的打嗝,與消化不良。

※ 按照羅馬Ⅱ標準,診斷和治療胃腸道功能紊亂的世界標準,瓦斯類型被歸類為機能性腹部膨滿症,而不是過敏性腸症候群。 有過敏體質(尤其是鼻過敏),常會因季節、氣溫變化等因素引發的季節性腸胃炎,症狀與大腸激躁症很類似,因此常被一般民眾所搞混。

原因

大腸腸道最內側的黏膜層與黏膜下層主管分泌與吸收,如果黏膜層與黏膜下層出了問題,可以從大腸鏡檢查得出來,然而,其外面的平滑肌肉層則藉由適當的收縮與放鬆而主管大腸蠕動功能,有豐富的自律神經分佈至此處,藉由自律神經的訊息來調控所有平滑肌(不隨意肌)的收縮與放鬆的功能。因為長期累積的飲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生活壓力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因而自律神經無法發揮其平常應發揮的功能,於是,最終造成大腸蠕動不正常而引起。

主管腸道的自律神經的異常,或是因為精神上的不安或是過度緊張等等的壓力所造成的。另外,本身容易焦慮、暴飲暴食或大量涉入酒精等等、不規則的作息、過勞或長時間受寒等等的狀態都容易導致。

另外,因為暴飲暴食等生理原因導致的腹瀉進而害怕出現在他人面前,多次下來產生了「在他人面前會導致腹瀉」的異常恐懼心理,對於「長時間沒有廁所」或「不得不在他人視線下進入廁所」的場所抱持著恐懼。其原理與恐慌症相同。

近年來的研究認為跟血清素有所關聯。因壓力導致腸道分泌出血清素,影響蠕動,進而導致大腸激躁症的症狀產生。

治療

临床上主要采用解痉、止痛、通便、止泻、抗炎、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方式。

這種症狀是因為精神緊張,很多情況是由生活作息紊亂所引起的。建議應該避免暴食吸菸、過量飲酒等等,以期能導正規律的正常生活。

有報導指出適量的補充鈣質益生菌可以緩解症狀。

參考文獻

  1. . NIDDKD. 23 February 2015 [29 March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
  2. . NIDDK. 23 February 2015 [29 March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5).
  3. Chey, WD; Kurlander, J; Eswaran, S. . JAMA. 3 March 2015, 313 (9): 949–58. PMID 25734736.
  4. . NIDDK. 23 February 2015 [29 March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6).
  5. Quigley, Eamonn M.M. . First edition. Chichester, West Sussex: Wiley-Blackwell. 2013. ISBN 9781118444740.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8, 2017).
  6. Maxion-Bergemann S, Thielecke F, Abel F, Bergemann R; Thielecke; Abel; Bergemann. . PharmacoEconomics. 2006, 24 (1): 21–37. PMID 16445300. doi:10.2165/00019053-200624010-00002.
  7. Hulisz D. . J Manag Care Pharm. 2004, 10 (4): 299–309. PMID 15298528.
  8. Whitehead WE, Palsson O, Jones KR; Palsson; Jones. . Gastroenterology. 2002, 122 (4): 1140–56. PMID 11910364. doi:10.1053/gast.2002.32392.
  9. Spiller R, Garsed K; Garsed. . Gastroenterology. May 2009, 136 (6): 1979–88. PMID 19457422. doi:10.1053/j.gastro.2009.02.074.
  10. Chang L. . Gastroenterology. March 2011, 140 (3): 761–5. PMC 3039211. PMID 21256129. doi:10.1053/j.gastro.2011.01.032.
  11. Chang L. . Gastroenterology. March 2011, 140 (3): 761–5. PMC 3039211. PMID 21256129. doi:10.1053/j.gastro.2011.01.032.
  12. Moayyedi, P; Quigley, EM; Lacy, BE; Lembo, AJ; Saito, YA; Schiller, LR; Soffer, EE; Spiegel, BM; Ford, AC.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eptember 2014, 109 (9): 1367–74. PMID 25070054. doi:10.1038/ajg.2014.195.
  13. Mayer EA. . N. Engl. J. Med. April 2008, 358 (16): 1692–9. PMC 3816529. PMID 18420501. doi:10.1056/NEJMcp0801447.
  14. Quigley, Eamonn M.M. . First edition. Chichester, West Sussex: Wiley-Blackwell. 2013 [2016-05-14]. ISBN 97811184447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15. Hatch, Maureen C. . San Diego, Calif: Academic Press. 2000: 1098 [2016-05-14]. ISBN 97801228814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5).

相關條目

  • 自律神经
  • 血清素
  • 消化不良
  • 炎症性腸病
  • 雙環維林(Dicycloverine; Dicyclomine hydrochloride; 雙環胺;雙環素)
  • 甲氨二氮卓(Chlordiazepoxide; Chlordiazepoxide Hydrochloride; 利眠寧)

外部連結

分類
外部資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