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新幹線

山形新幹線日语: Yamagata Shinkansen */?)是一條日本新幹線路線,隸屬於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山形新幹線以迷你新幹線的方式連結福島站新站,該路段原本屬於在來線之一的奧羽本線一部份,在修改軌距但不改動線型的方式之下,得以行駛新幹線列車(最初登場的車種為新幹線400系電力動車組)。由於新幹線通車後奧羽本線上同時有新幹線與在來線的列車行駛,因此一般會將其中的新幹線部分暱稱為山形新幹線,而將這兩城市之間的在來線暱稱為「山形線」,以資區別。

山形新幹線
主力車輛的E3系2000番台(新庄站)
日文原名
假名拼音
羅馬拼音
概覽
營運地區 日本福島縣山形縣
起點站福島站
終點站新庄站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148.6公里
最高速度130公里/小時
正線數目雙線
車站數目11個
軌距1,435毫米
電氣化方式交流電20,000 V、50 Hz
高架電纜
開通營運1992年7月1日(通車至山形)
1999年12月4日(通車至新庄)
擁有者 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
營運者 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

行駛於山形新幹線的「」()號列車大部分都是自東京站出發,採用與東北新幹線山彥()號列車串聯方式一起行駛到福島之後解聯,然後分別繼續往山形仙台方向行駛。

歷史

  • 1992年(平成4年)7月1日 - 山形新幹線通車,開始提供由東京車站直達山形車站的服務。初期使用車型為新幹線400系電聯車,與當時東北新幹線上所使用的200系列車重連行駛。
  • 1999年(平成11年)12月4日 - 山形~新庄間的延伸路段通車,並同時將新開發的E3系1000番台車型加入服務行列。
  • 2001年(平成13年)9月21日 - 連結對象的東北新幹線列車由原本舊型的200系統一改為雙層新幹線列車──E4系Max山彥號)。
  • 2007年(平成19年)3月18日 - 根據健康增進法第25條,所有列車全面都改為禁煙列車。

事故

  • 2012年5月6日,山形县JR米泽站站厅由於遭遇雷击而发生信号故障,導致山形新幹線部分路段停運[1]

現況

山形新幹線原本使用的400系車輛,在多年的使用之後車體逐漸老舊,漸漸由較新銳的E3系列所取代。400系車輛將在2008年12月之前,由新投入的12列7輛編組(5M2T)、共計84輛之E3系新車所取代,並在2009年夏季之前完成車輛的轉換工作[2]

根據JR東日本於2011年12月16日的通告,由2012年3月起,每日16班往復班次中,其中9班往復山形新幹線列車班次會與東北新幹線「山彥」(Yamabiko,以E2系行駛)作連結運行,實現東北/山形新幹線提速的目標(E4系+E3系最高時速為240km/h,E2系+E3系最高時速為275km/h)。全程行車時間(東京至新庄)平均縮短1至6分鐘。

因應東北新幹線於2014年春天起提速至320km/h及全面以E6系服務秋田新幹線,部份被取代的E3系0番台列車,經改裝後會轉移到山形新幹線使用,其餘將會拆解報廢。

另外,服務於山形新幹線的E3系列車(包括0/1000/2000番台)於2014年春天起更改車身塗裝,新塗裝設計由知名的汽車設計師奧山清行負責。全數15列編成於2016年完成更改車身塗裝工程。

車站列表

  • JR的路線名只限記載該站接續的正式路線名。
  • 列車停車站參見「翼號列車」。「翼」不停靠的奧羽本線山形線)的車站省略。
  • 上車人次為東日本旅客鐵道的車站。
正式路線名 中文站名 日文站名 英文站名 東京起計營業距離 福島起計營業距離 停車站 接續路線 所在地
經福島站直通至東北新幹線東京站
奧羽本線 福島 272.8 0.0 東日本旅客鐵道 東北新幹線東北本線奧羽本線山形線 福島縣 福島市
阿武隈急行 阿武隈急行線
福島交通 飯坂線
米澤 312.9 40.1 東日本旅客鐵道 奧羽本線(山形線)、米坂線 山形縣 米澤市
高畠 322.7 49.9 東日本旅客鐵道 奧羽本線(山形線) 東置賜郡高畠町
赤湯 328.9 56.1 東日本旅客鐵道 奧羽本線(山形線) 南陽市
山形鐵道 花長井線
上山溫泉 347.8 75.0 東日本旅客鐵道 奧羽本線(山形線) 上山市
山形 359.9 87.1 東日本旅客鐵道 奧羽本線(山形線) 山形市
天童 373.2 100.4 東日本旅客鐵道 奧羽本線(山形線) 天童市
櫻桃東根 380.9 108.1 東日本旅客鐵道 奧羽本線(山形線) 東根市
村山 386.3 113.5 東日本旅客鐵道 奧羽本線(山形線) 村山市
大石田 399.7 126.9 東日本旅客鐵道 奧羽本線(山形線) 北村山郡大石田町
新庄 421.4 148.6 東日本旅客鐵道 奧羽本線、陸羽西線陸羽東線 新庄市

列車種類

  • (,Tsubasa)

使用列車

註釋

  1. . [201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7).
  2. (PDF). [2007-10-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3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