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数列

意大利语:Successione di Fibonacci),又譯為菲波拿契數列菲波那西數列斐氏數列黃金分割數列

以斐波那契數為邊的正方形拼成的近似的黃金矩形(1:1.618)

數學上,斐波那契數列是以遞歸的方法來定義:

  • (n≧2)

用文字來說,就是斐波那契數列由0和1開始,之後的斐波那契數就是由之前的兩數相加而得出。首幾個斐波那契數是: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OEIS中的数列A000045

特別指出0不是第一項,而是第零項。

源起

公元1150年印度數學家Gopala金月在研究箱子包裝物件長宽剛好為1和2的可行方法數目時,首先描述這個數列。在西方,最先研究這個數列的人是比薩的李奧納多(義大利人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他描述兔子生長的數目時用上了這數列:

兔子对的数量就是斐波那契数列
  • 第一個月初有一對剛誕生的兔子
  • 第二個月之後(第三個月初)牠們可以生育
  • 每月每對可生育的兔子會誕生下一對新兔子
  • 兔子永不死去

假設在n月有兔子總共a對,n+1月總共有b對。在n+2月必定總共有a+b對:因為在n+2月的時候,前一月(n+1月)的b對兔子可以存留至第n+2月(在當月屬於新誕生的兔子尚不能生育)。而新生育出的兔子對數等於所有在n月就已存在的a對

斐波纳契数是帕斯卡三角形的每一条红色对角线上数字的和。

斐波纳契数也是帕斯卡三角形的每一条红色对角线上数字的和。

表達式

為求得斐波那契數列的一般表達式,可以藉助線性代數的方法。高中的初等數學知識也能求出。

初等代數解法

已知

首先構建等比數列


化簡得

比較係數可得:

不妨設
解得:


又因为有, 即為等比數列。

求出數列{}

由以上可得:

變形得: 。 令

求數列{}進而得到{}


,解得。 故數列為等比數列
。而, 故有
又有
可得

得出表達式

線性代數解法

構建一個矩陣方程

設Jn為第n個月有生育能力的兔子數量,An為這一月份的兔子數量。

上式表達了兩個月之間,兔子數目之間的關係。而要求的是,An+1的表達式。

求矩陣的特徵值

行列式:

當行列式的值為0,解得==

特徵向量

將兩個特徵值代入


求特徵向量

=

=

分解首向量

第一個月的情況是兔子一對,新生0對。

將它分解為用特徵向量表示。

(4)

數學歸納法證明

=

可得到

(5)

化簡矩陣方程

將(4) 代入 (5)

根據3

求A的表達式

現在在6的基礎上,可以很快求出An+1的表達式,將兩個特徵值代入6中

(7)

(7)即為An+1的表達式

數論解法

實際上,如果將斐波那契數列的通項公式寫成,即可利用解二階線性齊次遞迴關係式的方法,寫出其特徵多項式(該式和表達斐波那契數列的矩陣的特徵多項式一致),然後解出==,即有,其中为常数。我们知道,因此,解得

組合數解法

[1]

近似值

用計算機求解

可通過編程觀察斐波那契數列。分為兩類問題,一種已知數列中的某一項,求序數。第二種是已知序數,求該項的值。

可通過遞歸遞推的算法解決此兩個問題。 事實上當n相當巨大的時候,O(n)的遞推/遞歸非常慢……這時候要用到矩陣快速幂這一技巧,可以使遞迴加速到O(logn)。

和黃金分割的關係

開普勒發現數列前、後兩項之比1/2 ,2/3 , 3/5 ,5/8 ,8/13 ,13/21 ,21/34 ,...... ,也組成了一個數列,會趨近黃金分割

斐波那契數亦可以用連分數來表示:

而黃金分割數亦可以用無限連分數表示:

而黃金分割數也可以用無限多重根號表示:

與平方數的關係

斐波那契数列中,只有3個平方數01144[2]

和自然的關係

許多的生物構成都和斐波那契數列有正相關。例如人體脚底至頭頂之距離和從肚臍至腳底之距趨近 ,向日葵種子螺旋排列有99%是

恆等式

資料來源:[3]

證明以下的恆等式有很多方法。以下會用組合論述來證明。

  • 可以表示用多個1和多個2相加令其和等於的方法的數目。

不失一般性,我們假設是計算了將1和2加到n的方法的數目。若第一個被加數是1,有種方法來完成對的計算;若第一個被加數是2,有來完成對的計算。因此,共有種方法來計算n的值。

計算用多個1和多個2相加令其和等於的方法的數目,同時至少一個加數是2的情況。

如前所述,當,有種這樣的方法。因為當中只有一種方法不用使用2,就即 (項),於是我們從減去1。

  1. 若第1個被加數是2,有種方法來計算加至的方法的數目;
  2. 若第2個被加數是2、第1個被加數是1,有種方法來計算加至的方法的數目。
  3. 重複以上動作。
  4. 若第個被加數為2,它之前的被加數均為1,就有種方法來計算加至0的數目。

若該數式包含2為被加數,2的首次出現位置必然在第1和的被加數之間。2在不同位置的情況都考慮到後,得出為要求的數目。

定理

資料來源:[3]

特別地,當m = n時,

  • 整除,若且唯若n整除m,其中n≧3。
  • 任意連續三個菲波那契數兩兩互質,亦即,對於每一個n
gcd(Fn, Fn+1) = gcd(Fn, Fn+2) = gcd(Fn+1, Fn+2) = 1

相關的數列

費波那西數列是費波那西n步數列步數為2的特殊情況,也和盧卡斯數列有關。

和盧卡斯數列的關係

反費波那西數列

反費波那西數列的遞歸公式如下:

如果它以1,-1,之後的數是:1,-1,2,-3,5,-8, ...

即是

反費波那西數列兩項之間的比會趨近

巴都萬數列

費波那西數列可以用一個接一個的正方形來表現,巴都萬數列則是用一個接一個的等邊三角形來表現,它有的關係。

佩爾數列

佩爾數列的遞歸公式為,前幾項為0,1,2,5,12,29,70,169,408,...

應用

1970年,尤裏·馬季亞謝維奇指出了偶角標的斐波那契函數

正是滿足Julia Robison假設的丟番圖函數,因而證明了希爾伯特第十問題是不可解的。

相關猜想

斐波那契數列中是否存在無窮多個質數?

在斐波那契數列中,有質數: 2, 3, 5, 13, 89, 233, 1597, 28657, 514229, 433494437, 2971215073, 99194853094755497, 1066340417491710595814572169, 19134702400093278081449423917…… 目前已知最大質數是第81839個斐波那契數,一共有17103位數。

程式參考

JavaScript迭代

function fib(n) {
    var fib_n = function(curr, next, n) {
        if (n == 0) {
            return curr;
        }
        else {
            return fib_n(next, curr+next, n-1);
        }
    }
    return fib_n(0, 1, n);
}
alert(fib(40));

C语言通项公式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int main()
{
    int n;
    double constant_a = (1 + sqrt(5)) / 2;
    double constant_b = (1 - sqrt(5)) / 2;
    double constant_c = sqrt(5) / 5;
    double value_1 = 0;
    int value_2 = 0;
    scanf("%d", &n);
    if(n > 0)
    {
        for (int i = 0; i < n; i++)
        {
             value_1 = constant_c * (pow(constant_a, i) - pow(constant_b, i));
             value_2 = (int)value_1;
             printf("%d\n", value_2);
        }
        return 0;
    }
    else
    {
        return -1;
    }
}

c++通项公式版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unsigned long long n;
    double ca = (1 + sqrt(5)) / 2;
    double cb = (1 - sqrt(5)) / 2;
    double cc = sqrt(5) / 5;
    double v1 = 0;
    double v2 = 0;
    cout <<" ";
    cin>>n;
    if(n > 0)
    {
        for (unsigned long long i = 0; i < n; i++)
    {
            v1 = cc * (pow(ca, i) - pow(cb, i));
        v2 = (int)v1;
        cout <<v2<<endl;
    }
    return 0;
    }
    else
    {
        return -1;
    }
        cout <<'/b';
}

Python语言通项公式

# Fibonacci numbers module

def fib(n):    # write Fibonacci series up to n
    a, b = 0, 1
    while b < n:
        print(b, end=' ')
        a, b = b, a+b
    print()

def fib2(n):   # return Fibonacci series up to n
    result = []
    a, b = 0, 1
    while b < n:
        result.append(b)
        a, b = b, a+b
    return result
fibs = [0, 1]
numZS = int(input('How many Fibonacci numbers do you want? '))
for i in range(numZS-2):
    fibs.append(fibs[-2] + fibs[-1])
print fibs

Common Lisp

(defun fibs (x)
  (cond ((equal x 0) 1)
        ((equal x 1) 1)
        (t (+ (fibs (- x 1))
              (fibs (- x 2))))))

(defun fibs (x)
  (do ((n 0 (+ n 1))
       (i 1 j)
       (j 1 (+ i j)))
      ((equal n x) i)))

Go

遞迴版,時間複雜度為 O(2^n):

func fibonacci(n int) int {
	if n < 2 {
		return n
	}

	return fibonacci(n-2) + fibonacci(n-1)
}

通用版,時間複雜度為 O(n):

func fibonacci(n int) int {
	a, b := n%2, 1

	for i := 0; i < n/2; i++ {
		a += b
		b += a
	}

	return a
}

Java语言通项公式版:

public int fibonacci(int n){
    if(n<2){
     return n;
    }else {
      return fibonacci(n-1)+fibonacci(n-2);
    }
}

Java语言快捷版:

public int fibonacci(int n){
    if(n<2){
     return n;
    }else {
      int[] ans = new int[n];
          ans[0] = 1;
          ans[1] = 2;
          for(int i=2;i<n;i++) {
              ans[i]=ans[i-1]+ans[i-2];
          }
          return ans[n-1];
    }
}

C语言陣列版: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int n,s,L;
     printf("輸入長度");
     scanf("%d",&L);
     while(L<0)
     {
     	printf("錯誤"); 
     	return 0;
	 }
     int a[L]; 
     int x=1,y=2;
     a[0]=x;
     a[1]=x;
     a[2]=y;
	 for(n=3;n<L;n++)
	 {  
		 a[n]=a[n-1]+a[n-2];  	
	 }
       for(n=0;n<L;n++)
     {
         printf("%d ",a[n]);
     }
     system("pause");
     return 0;
}

Python Lambda 遞迴版:

fib = lambda n: n if n<2 else fib(n-1) + fib(n-2)

參考文獻

  • KNUTH, D. E. 1997.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Volume 1: Fundamental Algorithms, Third Edition. Addison-Wesley. Chapter 1.2.8.
  • Arakelian, Hrant (2014). Mathematics and History of the Golden Section. Logos, 404 p. ISBN 978-5-98704-663-0, (rus.)
  • 克裏福德A皮科夫.數學之戀.湖南科技出版社.
  1. .
  2. JOHN H. E. COHN. . Bedford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N.W.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30). Theorem 3. If Fn = x2, then n = 0, ±1, 2 or 12.
  3. 李晨滔、馮勁敏. (PDF). 桃園縣立大園國際高中.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