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格羅斯山脈

札格羅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波斯語:رشته کوه های زاگرس;阿拉伯語:سلسلة جبال زاجروس;庫德語:Çîyayên Zagrosê),是伊拉克伊朗境內最大的山脈,由西北土耳其與兩伊邊境庫爾德斯坦,至東南方波斯灣荷姆茲海峽,綿延約一千五百公里,寬三百多公里。

札格羅斯山脈
德納山是扎格羅斯山脈的子山脈,擁有扎格羅斯山脈的最高峰
最高点
山峰德納山
海拔4,409(14,465英尺)
规模
长度1,600[1](990英里)
宽度240[1](150英里)
地理
扎格羅斯褶皺逆衝[斷層]帶(綠色), 扎格羅斯山脈在綠色帶的右方
位置伊朗, 伊拉克, 土耳其
地质
岩石年代石炭纪
山脈類型褶皺逆衝[斷層]帶
從太空上所見的札格羅斯山脈,攝於1992年9月[2]
札格羅斯山脈上的鹽冰川

山脈是由於亞歐板塊阿拉伯板塊的衝撞而形成的;形成的過程在原本的沉積岩層產生大規模皺摺地形。山脈形成的地質年代與阿爾卑斯山相同,同屬漸新世到中新世。風化作用將泥岩等較軟的岩層侵襲掉,留下石灰岩白雲石等較硬的岩層。這種風化的差異,使得札格羅斯山區形成許多直條狀的山脊。沉積與板塊作用將許多古代有機物封鎖於地下變成石油,札格羅斯山區是波斯灣地區的重要產油區。伊朗的主要油田是分佈於札格羅斯山脈西部的中央丘陵山麓。若干石灰岩含有豐富的化石,曾經有探險隊在三千公尺的岩層中發現了重達兩公斤的蝸牛化石,證明此處五千萬年前是位於深海海底。

鹽丘(salt dome)與鹽冰川(salt glacier)是札格羅斯山脈地區常見的景觀;鹽丘是石油探勘的重要依據,由於鹽層具有非滲透性,可使油礦保持在岩層中。

山勢西高東低,最高峰阿拉拉特山位於土耳其境內,而扎德·庫山(Zard Kuh:4,548m)是分佈於伊朗境內的札格羅斯山脈最高峰,第二高峰稱為迪納峰。往東南越來越低,到伊朗法爾斯省只有四千公尺以下的山峰。

西部平行山脈間的河谷山麓,海拔高,氣候較溫和,是伊朗主要的人口密集區。


扎格羅斯山脈(波斯語:کوه‌هایزاگرس;庫爾德語:چیاکانیزاگرۆس,Çiyayên Zagros; [3][4] 盧爾語:کۆیَلزاگروس)[需要引用]是跨越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東南部的綿長山脈。山脈的總長度為1600公里(990英里)。扎格羅斯山脈始於伊朗西北部,大致沿伊朗西部邊界,同時覆蓋了土耳其東南部和伊拉克東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從和伊拉克邊界地區開始,山脈大致順著伊朗沿波斯灣的海岸延伸。它橫跨的長度包括整個伊朗高原的西部和西南部,一直到霍爾木茲海峽。最高點是在山脈的支系德納山(Mount Dena),最高峰的高度4,409公尺(14,465英尺)。

地質

另請參閱:伊朗地質

太空梭雷達地形任務所產生的扎格羅斯山脈數值地形模型

扎格羅斯山脈褶皺逆衝 斷層 帶是由兩個構造板塊 - 歐亞板塊阿拉伯板塊的碰撞形成的。[5] 碰撞主要發生在中新世時期,並將從石炭紀中新世沉積的全部岩石折疊到伊朗板塊前緣的地槽上。這種碰撞過程一直持續到現在,隨著阿拉伯板塊被推向歐亞板塊,扎格羅斯山脈和伊朗高原越來越高。伊朗最近進行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6] 顯示,碰撞仍很活躍,並且所產生的形變在該國的分佈並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像厄爾布爾士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的主要山脈帶上。

對覆蓋伊朗境內扎格羅斯山脈地區[7] 所作的相對密集的全球定位系統勘察,也證明山脈內部的變形率很高。 勘察結果顯示,扎格羅斯東南部的當前縮短率約為10公厘/年(0.39英寸/年),而扎格羅斯西北部則降至5公厘/年(0.20英寸/年)。在卡澤倫南北走向的斷層,將扎格羅斯地區劃分為兩個不同的變形區。 勘察結果還顯示出沿著山脈帶的不同縮短方向,東南部的正常縮短,和西北部的傾斜式縮短。 扎格羅斯山脈是在第二個冰河時期左右創造出來的,[需要引用]由於構造板塊的碰撞,造成它的獨特性。

扎格羅斯山脈地區東南部的沉積物覆蓋層,在岩鹽層上方變形(源於低基底摩擦作用的延展性撓曲作用),而在西北部,沒有岩鹽層,或鹽層非常薄。這種不同的基底摩擦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在卡澤倫斷層兩側的不同地形。扎格羅斯山脈西北部是較高的地形,和較窄的變形區,而在東南部,變形區域分佈的相當寬廣,而地形高度較低。[8]

碰撞在地殼中引起的應力,導致先前即存在的層狀沉積岩大量折疊。隨後的侵蝕作用去除了較軟的岩石,例如泥岩(由固結泥形成的岩石)和粉砂岩(顆粒稍粗的泥岩),而留下了較硬的岩石,例如石灰岩(富含的岩石,由海洋生物的殘餘物組成)和白雲岩(類似石灰岩,富含鈣和)。這種不同的侵蝕方式,形成了扎格羅斯山脈的線性山脊。岩石的沉積環境和構造歷史有利於石油的形成和封鎖,扎格羅斯山脈地區是重要的產油區。鹽丘鹽冰川是扎格羅斯山脈的常見特徵。鹽丘是石油勘探的重要目標,因為這些不可滲透的鹽層經常將石油困在其他岩層下面。該地區也有很多水溶性石膏[9]

岩石的類型和年齡

德納山上的冰河

這個山脈完全源自沉積層,主要由石灰石所構成。在隆升的山脈,或更高的山脈中,古生代岩石主要分佈在山脈,沿著主斷層兩側的上部和山峰更高層的部分。在該斷層的兩側,有中生代岩石,是三疊紀侏羅紀岩石的組合,這些都被白堊紀岩石包圍。褶皺的扎格羅斯山脈(隆升的扎格羅斯山脈以南,幾乎與主要斷層平行)是由第三紀岩石形成的,古近紀岩石位於白堊紀岩石的南部,新近紀岩石則位於古近紀岩石的南部。

這些山脈分為許多平行的子山脈(最寬10或250公里(6.2或155.3英里)寬),並且在造山運動上,它與阿爾卑斯山的年齡相同。伊朗的主要的石油蘊藏petroleum reservoir位於山脈的西部的中央山麓地區。法爾斯省的南部山脈的山峰高度較低,有4,000米(2.5英里)。那兒有一些石灰石,石灰石中存有豐富的海洋化石。[8]

歷史

另請參閱:杜鲁品纳爾遺址


舊石器時代初期以來,扎格羅斯山脈就住有早期人類。在扎格羅斯山脈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屬於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來自三個洞穴-薩尼達洞穴比西屯洞穴,還有維茲梅洞穴。在薩尼達洞穴中所發現的10個尼安德塔人的遺骸,年代可追溯到大約65,000-35,000年前。[10] 這個洞穴還包含後來的兩座“陶器前新石器時代”的墓地,其中一座可追溯到10,600年前,埋葬的有35人。[11]

參與挖掘比西屯洞穴的庫恩(Coon)描述了那個地點的兩個人科遺骸,一顆上門牙和一個圓形的骨幹碎片,均來自標示為F +的地層。這些遺骸雖然被登記,但從未被研究古生物學的機構進行完整描述。四十年後,當他們終於被重新檢查時,發現門牙是屬於牛科的,而不是人科的。[8] 而那骨幹碎片則顯示出類似尼安德塔人的特徵。從尺度上講,它不在解剖早期現代人類的變異的範圍內,反而屬於尼安德塔人,以及早期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範圍內。[12]

骨幹碎片上還顯示出食腐肉食動物(譬如說胡狼,或者是狐狸)或囓齒動物的咬痕,在該地點也發現了那些動物的殘留物。在維茲梅洞穴則發現有編號為 Wezmeh Child 或 Wezmeh 1,的一顆單獨,未破裂的人類上頜右前臼齒(第三顆-P3,或可能是第四顆-P4)(年齡在6-10歲之間) 。[13] 另外在 Yafthe 洞穴, 靠近霍拉馬巴德的 Kaldar 洞穴,靠近克尔曼沙赫的 Warwasi,Malaverd 兩地洞穴,庫爾德斯坦的 Kenacheh 洞穴,法爾斯省的 Boof 洞穴,還有其他幾個洞穴,以及岩石掩蔽處,都留下後來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舊石器時代末期人類居住過的證據。[14]

處於發現尼安德塔人區域的維茲梅洞穴位置圖

在山脈的山麓可以發現早期農業的跡象,時間可追溯到公元前9,000年。[15] 一些定居點後來發展成為城市,再成為歷史上的安善蘇薩兩個城市。 賈摩是這個地區的一個考古遺址。在山區也發現了一些最早的葡萄酒生產證據。在哈吉·菲魯茲·特佩戈丹·特佩的人類定居點遺跡裡,都提供了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至5,400年的葡萄酒儲存設施的證據。[16]

在古代早期,扎格羅斯山脈是蘇美爾人,後來是加喜特人庫提人埃蘭人,和米坦尼人等人祖先的故鄉,他們定期入侵蘇美爾人以及/或者阿卡德帝國人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這些山脈在伊拉克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伊朗高原之間形成了地理障礙。在沿著小扎卜河邊的鐵爾·顯薩拉發現了一個小型的泥板文字檔案儲存地,文字檔案詳細描述了這些部族群體在公元前二千年初期的複雜互動的情況。[17] 鐵爾·顯薩拉附近的鐵爾·巴茲穆顯,在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800年之間曾經被佔領,但不是持續性的佔領。[18]

氣候

這個山脈包含多個生態系統。其中最突出的是半乾旱氣候的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區。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定義並在其 Wildfinder 資料庫中[19] 使用,扎格羅斯山脈中和高山區的特定陸地的生態區是森林草原(PA0446)。年降水量範圍為400-800公厘(16-31英寸),並且大部分在冬季和春季降下。冬天嚴酷,低溫通常低於攝氏-25度(華氏−13度)。該地區體現了地中海式氣候格局的大陸性變化,下雪的冬天和溫和多雨的春天,然後是乾燥的夏天和秋天。[20]

冰河

扎格羅斯山脈東部的三個山峰,庫伊賈帕爾山(Kuh-i-Jupar,4,135 公尺(13,566 英尺)),庫赫伊拉萊薩爾山(Kuh-i-Lalezar,4,374 公尺(14,350 英尺))和庫赫伊赫扎爾山(4,469 公尺(14,662 英尺)),目前沒有冰河。只有在扎德·庫山德納山,仍有一些冰河存在。但是,在上個冰期之前,它們的冰河深度超過了1,900公尺(1.2英里),在上個冰期期間,它們的冰河深度則超過了2,160公尺(7,090英尺)。有證據顯示,有一條20公里(12英里)寬的冰川沿一條17公里(11英里)長的山谷往下,沿庫伊賈帕爾山(Kuh-i-Jupar)北側,落差達到約1,600公尺(5,200英尺),冰河厚度為350– 550公尺(1,150–1,800英尺)。在與當前氣候記錄可比的降水條件下,可以預期形成這種冰河大小的地方,年平均溫度在攝氏10.5至11.2度(華氏50.9至52.2度)之間,但由於冰河形成當時的氣候條件是乾燥的,那時的溫度應該會較低 [21][22][23][24]

植物和動物

佔扎格羅斯山脈樹種最多的波斯櫟森林一景
被捕獲的獅子和捕獲者合影,由卡扎爾王朝時代俄裔攝影家 安妥英·薩夫魯秦攝影(約在1880年,在伊朗的亞洲獅絕種之前的作品),[25] before the lion's extirpation in the country.

目前扎格羅斯地區因過度放牧森林砍伐而退化,但這裡仍然擁有豐富而複雜的植物。仍然可以找到原始分佈的以橡樹為主的林地的殘餘,還有像公園一樣的開心果/杏仁乾草原。在整個山區都可以發現野生的,包括小麥大麥小扁豆,杏仁,核桃開心果石榴,和葡萄,他們是當前我們熟悉的食用植物的祖先。[26] 波斯櫟(西亞原生橡樹,佔扎格羅斯山脈森林面積的50%以上)是伊朗扎格羅斯山脈最重要的樹種。[27]

在這個山脈中發現的其他花卉特有種包括:[略過]。 [28]

扎格羅斯山脈是許多受威脅或瀕臨滅絕的生物的家園,包括扎格羅斯山脈老鼠形倉鼠(Calomyscus bailwardi),巴士拉蘆葦鶯(Acrocephalus griseldis)和條紋鬣狗(Hyena hyena), 魯里斯坦蠑螈(Neurergus kaiseri)- 是伊朗扎格羅斯山脈中部的脆弱的特有種波斯黇鹿(Dama dama mesopotamica)是一種曾經被認為已滅絕的古老馴養動物,於20世紀後期在扎格羅斯山脈南部的胡齊斯坦省被重新發現。

19世紀末,亞洲獅(Panthera leo persica)[29] 曾棲息在山脈的西南部。現在該地區的亞洲獅已經滅絕。[30]

另請參見

主題:庫爾德

參考文獻

  1. . Brittanica. Encyclopedia Brittanica. [17 August 2017].
  2. . NASA Earth Observatory. [200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01).
  3. . VOA (Dengê Amerika). 18 February 2018 [18 December 2019] (库尔德语).
  4. . Basnews. [18 December 2019] (库尔德语).
  5. Scheffel, Richard L.; Wernet, Susan J. (编).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1980: 422–423. ISBN 0-89577-087-3.
  6. Nilforoushan F., Masson F., Vernant P., Vigny C., Martinod J., Abbassi M., Nankali H., Hatzfeld D., Bayer R., Tavakoli F., Ashtiani A., Doerflinger E., Daignières M., Collard P., Chéry J., 2003. GPS network monitors the Arabia-Eurasia collision deformation in Iran, Journal of Geodesy, 77, 411–422.
  7. Hessami K., Nilforoushan F., Talbot CJ., 2006, Active deformation within the Zagros Mountains deduced from GPS measurements,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63, 143–148.
  8. Nilforoushan F, Koyi HA., Swantesson J.O.H., Talbot CJ., 2008, Effect of basal friction on the surface and volumetric strain in models of convergent settings measured by laser scanner,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30, 366–379.
  9. https://nsf.gov/news/mmg/mmg_disp.jsp?med_id=72763&from=
  10. Murray, Tim. . ABC-CLIO. 2007: 454. ISBN 9781576071861 (英语).
  11. Ralph S. Solecki; Rose L. Solecki & Anagnostis P. Agelarakis. .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4: 3–5 [2020-02-20]. ISBN 9781585442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12. Trinkaus, E and F. Biglari (2006) Middle Paleolithic Human Remains from Bisitun Cave, Iran, Paleorient: 32.2: 105- 111
  13. Zanolli, Clément, Fereidoun Biglari, Marjan Mashkour, Kamyar Abdi, Herve Monchot, Karyne Debue, Arnaud Mazurier, Priscilla Bayle, Mona Le Luyer, Hélène Rougier, Erik Trinkaus, Roberto Macchiarelli. (2019). Neanderthal from the Central Western Zagros, Iran. Structural reassessment of the Wezmeh 1 maxillary premolar.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Vol: 135.
  14. Shidrang S, (2018) The Middle to Upper Paleolithic Transition in the Zagros: The Appeara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Baradostia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leolithic Archeology of the Levant and Beyond, Y. Nishiaki, T. Akazawa (eds.), pp. 133-156, Replacement of Neanderthals by Modern Humans Series, Tokyo.
  15. La Mediterranée, Braudel, Fernand, 1985, Flammarion, Paris
  16. Phillips, Rod. A Short History of Win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0.
  17. Eidem, Jesper; Læssøe, Jørgen, , Historisk-Filosofiske Skrifter 23, Copenhagen: Kongelige Danske videnskabernes selskab, 2001, ISBN 87-7876-245-6
  18. Al-Soof, Behnam Abu. . Sumer. 1970, 26: 65–104. ISSN 0081-9271.
  19. .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9).
  20. Frey, W.; W. Probst. Kurschner, Harald , 编. . Contributions to the vegetation of Southwest Asia (Wiesbaden, Germany: L. Reichert). 1986: 9–43. ISBN 3-88226-297-4.
  21. Kuhle, M. (1974):Vorläufige Ausführungen morphologischer Feldarbeitsergebnisse aus den SE-Iranischen Hochgebirgen am Beispiel des Kuh-i-Jupar. 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 N.F., 18, (4), pp. 472-483.
  22. Kuhle, M. (1976):Beiträge zur Quartärgeomorphologie SE-Iranischer Hochgebirge. Die quartäre Vergletscherung des Kuh-i-Jupar. Göttinger Geographische Abhandlungen, 67, Vol. I, pp. 1-209; Vol. II, pp. 1-105.
  23. Kuhle, M. (2007):Th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LGP and pre-LGP, pre-LGM) of SE-Iranian Mountains exemplified by the Kuh-i-Jupar, Kuh-i-Lalezar and Kuh-i-Hezar Massifs in the Zagros. Polarforschung, 77, (2-3), pp. 71-88. (Erratum/ Clarification concerning Figure 15, Vol. 78, (1-2), 2008, p. 83.
  24. Elsevier: Ehlers,. . booksite.elsevier.com.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6).
  25. Sevruguin, A. .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in Leiden, The Netherlands; Stephen Arpee Collection. 1880 [2018-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6).
  26. Cowan, edited by C. Wesley; Nancy L. Benco; Patty Jo Watson. [New ed.]. Tuscaloosa, 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6 [5 May 2012]. ISBN 0-8173-5349-6.
  27. M. Heydari; H. Poorbabaei; T. Rostami; M. Begim Faghir; A. Salehi; R. Ostad Hashmei. (PDF). Casp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Vol. 11 No.1, pp. 97~110. 2013 [10 April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3 April 2015).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status= (帮助)
  28. (PDF). natrueiraq.org. [22 June 2016].
  29. Kitchener, A. C.; Breitenmoser-Würsten, C.; Eizirik, E.; Gentry, A.; Werdelin, L.; Wilting A.; Yamaguchi, N.; Abramov, A. V.; Christiansen, P.; Driscoll, C.; Duckworth, J. W.; Johnson, W.; Luo, S.-J.; Meijaard, E.; O’Donoghue, P.; Sanderson, J.; Seymour, K.; Bruford, M.; Groves, C.; Hoffmann, M.; Nowell, K.; Timmons, Z.; Tobe, S. (PDF). Cat News. 2017,. Special Issue 11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7-31).
  30. Heptner, V. G.; Sludskij, A. A. . [Mammals of the Soviet Union. Volume II, Part 2. Carnivora (Hyaenas and Cats)].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92: 82–95 [1972]. ISBN 90-04-08876-8.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札格羅斯山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