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頭境福宮

樹林頭境福宮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新竹市北區境福境福街197號
創建年份 清治時期光緒三年(1877年
主神 境主公
例祭 農曆四月十二巡營、農曆八月十六境主尊神聖誕

樹林頭境福宮,是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境福的廟宇,主祀境主公[註 1]

廟史

相傳此神香火是先民從中國大陸帶來,原安置在北門街南寮漁港間的一處樹蔭下,供來往行旅休憩時膜拜,後因香火鼎盛、樹林頭地區人口增加而於清治時期光緒三年(1877年)建廟[2][3][4]:149。傳說建廟時有兩地競相爭取、相持不下,就有一位被認為是啞巴的流浪漢開口說話,表示神示廟應蓋在此一地址,才停止爭端[3];另傳說該地原為土地廟,後因境主公降乩於啞巴身上指示建廟才改為境主公廟,也因此取「境主公」「福德正神」(土地公)之起首二字命名為境福宮[4]:147

新竹市、樹林頭的開發與王世傑所帶領的金門拓墾集團緊密相關[5],此廟廟地亦據傳是由王世傑捐獻(不過學者林鍵璋認為實質上可能是由其子孫或墾號捐獻),廟中有供奉其神像[註 2],廟方尊稱為「王府大人」[註 3]新竹都城隍廟新竹竹蓮寺等寺廟相傳在初建時也是由王世傑獻地、捐資,廟中亦供奉其長生祿位[4]:145[6]:302

清治末期曾有教師在廟中教授漢文[4]:146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日本政府在此廟設立樹林頭公學校(今新竹市北門國民小學之前身[4]:146),直到大正十年(1921年)境福宮整修,學校才遷移[3]。此次重修由許延壽、王欽、王國林、謝水柳、蘇奇國、趙煜等人發起,於八月初八興工,同年十月十五日完工。碑記由在地人謝江春撰文,許光輝書寫[7]

戰後時期民國66年(1977年),士林里里長陳正忠、福林里里長郭朝宗組織委員會重建廟宇[4]:146。民國101年(2012年)時境福宮的地址為新竹市北區境福街197號[8]

境主信仰

學者林鍵璋認為境主信仰跟明清時期泉州舖境制度有關,、境都是基層的行政區劃,各境皆有一廟作為地方信仰中心,相同稱呼也尚存於泉州、金門、臺南等地;此外中國民間信仰中亦將區域守護神位階由高至低分為城隍、境主、土地公等三級,其中境主只是統稱、並非固定神明。以上風俗文化為漢人移民傳入新竹樹林頭地區,在光緒三年(1877年)由於地方人口增加而能修建地方公廟,後又模仿都城隍廟之官方信仰,形成此廟之常民信仰模式。[4]:148-153

廟方人士認為境主公是地方司法神。[4]:154

祭祀活動

此廟為樹林頭地區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慶祝境主公聖誕[2][4]:147、農曆四月十二舉行儀式,但隨外來人口移入,宗教民俗文化式微[9]。過去此廟轄區曾包括南寮金山面,與新竹都城隍廟轄區的新竹街互有區隔[9];今轄區為廟所在的境福里,相鄰的福林里、士林里[3],約略同於舊時樹林頭的範圍[4]:155

王世傑家族的第四、五房後代聚居於此廟附近,每年元宵節他們都會在此舉行王世傑誕辰祭典[10][註 4]。民國91年(2002年)廟前開始舉辦元宵提燈活動[11],民國95年(2006年)起也每年在廟前舉辦「樹林頭文化季」,民國97年(2008年)此廟開始舉辦燒頭香、贈金鈔等活動[4]:146,民國105年(2016年)1月至2月間文化季活動內容包含品嘗佛光山法寶寺致贈的臘八粥、冬令救濟、贈金鈔、賞花燈[12][13],同年2月新竹市政府亦於附近東大路上,民國95年(2006年)拆除的空軍五、六、七村舊址開闢春節花海公園(即樹林頭公園[13][14]

奉祀神祇

註解

  1. 臺灣尚有臺南市七股區頂潭寮永安宮主祀境主公。[1]
  2. 根據張德南的研究,境福宮廟中奉祀的是神位,上書「皇明顯考護糧大司馬王公世傑之神位」,此官銜與王世傑於明鄭永曆三十六年(1681年)春協助鄭氏政權鎮壓北路原住民、督運糧食北上有關,王世傑亦在此事後請墾新竹。神位原祀於樹林頭境福街王世傑五房祖祠內,後因拆屋移祀至境福宮中[6]:301,不過林鍵璋2015年的研究中附有王世傑神像照片[4]:145
  3. 此尊稱見於《新竹境福宮敬奉之神仙聖佛》。
  4. 《新竹境福宮奉祀諸神千秋聖誕表》中並未列舉其千秋日。
  5. 本節內容依據林鍵璋《新竹市境福宮信仰之探究》、《新竹境福宮奉祀諸神千秋聖誕表》、《新竹境福宮敬奉之神仙聖佛》編寫。

參考資料

  1. 許献平 (编). . . 臺南縣: 台南縣七股鄉公所. 2010-11: 頁453–454 [2021-01-11]. ISBN 9789860254624 (中文(台灣)‎).
  2. 李青霖. . 《聯合報》. 2008-09-16 (中文(台灣)‎).
  3. 朱虔. . 《中國時報》. 1995-06-18 (中文(台灣)‎).
  4. 林鍵璋. (PDF). 《竹塹文獻》. 2015-12, (61): 頁144–157 [2021-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1) (中文(台灣)‎).
  5. 康淳菁.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最新消息》. 2016-12-27 [2021-01-10] (中文(台灣)‎).
  6. 張德南. . (PDF). 新竹市: 新竹市文化局. 2018-07: 頁285–304 [2021-01-11]. ISBN 978-986-05-6329-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1) (中文(台灣)‎).
  7. 何培夫. .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 1999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中文(台灣)‎).
  8. 李增汪. . 《金門日報》. 2012-04-28 [2019-10-29] (中文(台灣)‎).
  9. 羅際鴻. . 《中國時報》. 2005-05-18 (中文(台灣)‎).
  10.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2006-06-15 (中文(台灣)‎).
  11. 林彥斌. . 《台灣好新聞報》. 2019-02-19 [2019-10-29] (中文(台灣)‎).
  12. 黎維桂. . 《人間通訊社》. 2016-01-14 [2021-01-11] (中文(台灣)‎).
  13. 洪美秀. . 《自由時報》. 2016-02-15 [2021-01-13] (中文(台灣)‎).
  14. 洪美秀. . 《自由時報》. 2016-12-14 [2021-01-14]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