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客运专线

沈丹客运专线中国一条连接辽宁省沈阳市丹东市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2]。铁路正线里程208.676公里,运营里程为223.677公里[3]。沈丹客运专线经由沈阳本溪丹东3个城市,连接京沈客运专线哈大客运专线,同时连接沈抚沈铁沈鞍等城际铁路[4]。线路贯通线特大、大中桥梁共86座,约67287双延长米,桥梁长度占正线线路长度的32.51%。其中新建桥梁92座,最长的为沈本大道1号特大桥,全长2896米,最大跨度128米。隧道58座,全长85.9公里,占线路总长的41.9%,其中新建隧道57座,最长的为南芬隧道,长7349米。桥梁与隧道加起来占线路全长的80.5%[5]

沈丹客运专线
(沈阳至丹东铁路客运专线)
概覽
營運地區 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丹东市之间
服務類型高速铁路
目前狀況运营中
主要車站沈阳南站本溪站丹东站
技術數據
列车等級客运专线
列车長度208 公里
最高速度250公里/小时
車站數目8
軌距1435毫米標準軌)(标准轨
最小曲线半径5500
最大坡度20‰
閉塞方式自动闭塞
使用车辆CRH5GCRH5A(本线)
CRH380BG(本线、跨线)
開通營運2015年9月1日
營運者沈阳铁路局

概述

沈丹客运专线由中国铁道部、辽宁省政府共同修建,总投资268.8亿元人民币,其中工程投资248.8亿元,机车车辆购置费20亿元[6]。工程于2010年3月17日开工[7],于2015年9月1日建成通车[8]。该铁路通车后,沈阳市至丹东市的最快行车时间缩短为71分钟[8]

线路穿越沈阳苏家屯区马耳山生物多样性封育保护地、本溪环城国家森林公园、本溪国家地质公园大明山裂隙式古火山自然保护区、丹东通远堡红松生物群落自然保护区5个重点区域[4],对工程的环境保护方面要求较高。

历史

规划阶段

2008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铁路网络建设,正式启动了沈丹客运专线建设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9]。2008年7月,该项目被铁道部列为辽中南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项目[10];同年10月10日,国家铁道部与辽宁省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辽宁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将该铁路纳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初定标准为电气化铁路,双向行驶,时速200公里以上[10][11]。2008年11月25日,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沈丹客运专线协调会,预定于2009年开工建设[9]

2009年1月11日,由中铁集团第三设计院编制完成的预可研报告通过铁道部组织的审查[10];1月23日,国家铁道部,辽宁省将《关于新建沈阳至丹东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议书》上报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12],并于同年8月21日获得批复[13]。2009年10月28日,国土资源部批复项目用地预审报告[6];12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专题会议审议通过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6];12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沈丹客运专线可行性研究报告[6]

建设阶段

沈丹客运专线新建沈阳南站,改造现有沈阳北站,沈阳站工程于2010年3月17日开工[14],于2014年7月29日进入轨道铺设阶段[15],2015年1月全线铺通[16]。 于2015年4月底完成施工建设,5月进行静态验收,同年6月1日开始进行联调联试[17][18],7月20日完成联调联试,调试中最高运行速度达到时速295公里[19]。2015年7月21日进入试运行阶段[20]

运营阶段

2015年8月31日,12306网站开始发售沈丹客运专线本线及跨线列车9月1日以后的车票,其中沈阳站至丹东站的二等座票价为70元[21]。 2015年9月1日5时32分,D7601次动车组列车从沈阳站开往丹东站,沈丹客运专线正式开始运营[22],同日上午8时由丹东站开往沈阳站的D7606次列车成为首发仪式用动车组[23]。 2015年12月17日,丹大快速铁路开通运营[24],沈丹客运专线增加沈阳站始发经由丹东站往大连方向的跨线动车组列车2对[25]

线路运营

开往北京南站的G398次列车停靠于丹东站1站台

票价及运营方案

沈丹客运专线运营初期日开行列车43对,其中包括本线D字头列车24对,高峰线列车8对,以及跨线动车组列车11对[26]。旅客乘坐跨线G字头列车可到达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济南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延吉等大中城市[27]

沈阳(北)站至丹东站区段票价:

列车速度等级二等座一等座特等座商务座
G(300公里时速)[注 1]73元91.5元133元221.5元
D(250公里时速)70元87元126.5元211元
  1. 沈丹客运专线最高时速为250公里,全线适用D字头票价,G字头仅在沈阳南站至沈阳(北)站区间票价上浮。

客流量

沈丹客运专线开通适逢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小长假,2015年9月1日至9月5日间,累计发送旅客22.7万人,日均发送旅客4.5万人,其中9月4日单日发送旅客达到6.1万人[28]。 截止2015年9月30日,沈丹客运专线开通满一个月,累计开行动车组列车2533列,累计发送旅客125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4.2万人次[29]。 2016年9月1日,沈丹客运专线开通一周年,累计发送旅客1323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3.6万人次,其中2016年4月30日为该期间单日发送旅客最多的一天,达7.1万人次[30]

途经车站

铁路沿线设有沈阳南本溪新城本溪南芬北通远堡西凤城东五龙背东丹东8座车站,其中除本溪站和丹东站以外均为新建车站[31]

沈丹客运专线
所在地区 车站 中心里程
(公里)
站房面积
(平方米)
规模 连接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转乘路线 备注
沈阳市 浑南区 沈阳南站 1 99,987 12站台26线 哈大客运专线
京沈客运专线
沈阳地铁4号线(建设中) 无站台柱雨棚
钢框架结构
本溪市 溪湖区 本溪新城站 35 5,983 2站台4线 有站台柱雨棚
钢框架结构
平山区 本溪站 62 14,686 5站台9线 沈丹铁路
辽溪铁路
溪田铁路
有站台柱雨棚
钢框架结构
南芬区 南芬北站 80 1,998 2站台4线 桥式车站
有站台柱雨棚
混凝土框架结构
丹东市 凤城市 通远堡西站 124 1,998 2站台4线 有站台柱雨棚
钢框架结构
凤城东站 164 3,498 2站台4线 有站台柱雨棚
钢框架结构
振安区 五龙背东站 190 1,998 2站台4线 有站台柱雨棚
钢框架结构
振兴区 丹东站 208 15,300 5站台9线 沈丹铁路
丹大城际铁路
无站台柱雨棚
钢框架结构

与其它铁路的连接

参见

参考文献

  1. . 大辽网. 2013-11-18 [2014-12-22].
  2. . [201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7).
  3. . 中国中小企业丹东网. [2009-12-04].
  4. . [2009-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5.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6).
  6. . 丹东市政府. [2009-12-14].
  7. . 丹东新闻网. [2015-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 丹东新闻网. [2015-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9. . 辽宁新闻网.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1).
  10. . 鸭绿江晚报. [2009-12-04].
  11. . 中国中小企业丹东网. [2009-12-04].
  12. . 搜狐网.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6).
  13. . 丹东市政府. [2009-12-04].
  14. . 丹东新闻网. [200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15. . 和讯网. [2014-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16. . 中华铁道网. [2015-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7. . 丹东新闻网.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8).
  18. . 央广网. [2015-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19. . 本溪市交通局. [2015-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0. . 丹东新闻网. [2015-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1. . 沈阳网.
  22. . 新华网.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4).
  23. . 丹东新闻网. [2015-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24. . 中国国家铁路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0).
  25. . 凤凰网.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6. . 新浪网.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7. . 沈阳日报.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8. . 沈阳网. [2015-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9. . 中国新闻网. [2015-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0. . 人民网. [2016-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31. . 沈阳网. [2009-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