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维尔-莫斯科战争

特维尔-莫斯科战争俄語:)是由特维尔大公国莫斯科大公国为了争夺全罗斯领导权而进行封建战争的总称,最终以莫斯科大公国征服特维尔大公国而告终。

特维尔-莫斯科战争
日期1305年–1485年9月10日
  • 第一次战争:1305年/1313年–1327年
  • 第二次战争:1368–1375年,1382–1387年
  • 第三次战争:1485年8月21日–9月10日
地点
东北罗斯、立陶宛大公国、钦察草原等地
结果
领土变更
参战方

特维尔大公国


第一次战争:

支援:
金帐汗国白帐汗庭


第二次战争:

支援:


第三次战争:

  • 特维尔大公国

支援:

立陶宛大公国

莫斯科大公国


第一次战争:

  • 莫斯科公国
  •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莫斯科派
  • 斯塔罗杜布公国(1325年前)
  • 苏兹达尔公国
  • 福明斯克公社

支援:
金帐汗国月即别汗庭


第二次战争:


第三次战争:

指挥官与领导者

第一次战争:


第二次战争:

支援:


第三次战争:

第一次战争:


第二次战争:


第三次战争:

相关研究

特维尔莫斯科两大公国在近两世纪内的军事冲突按各编年史记载多达100次以上,有充足证据的战役至少有46场,特维尔军队参与了6次对莫斯科的围攻,莫斯科军队也参与了4次对特维尔的围攻。史学家米哈伊尔·斯维尔德洛夫在《俄罗斯封建主义的形成》认为两国间的冲突在古罗斯体制下不可能出现,是因为封建主义的成熟才使得持续时间长,两大公国的高强度战争变得可能[1]。史学家亚‧尼‧波利亚科夫 [2]认为莫斯科和特维尔之间的斗争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一世开始改革古罗斯制度至伊凡一世跟随改革的起始期;二是1340年伊凡一世死后至1387年米哈伊尔二世大公向莫斯科大公称臣的成熟期;三是1387年后特维尔沦为立陶宛大公国和莫斯科大公国角力场的摇摆期。波利亚科夫认为特维尔大公国对于构建俄罗斯国家至关重要,他认为以莫斯科为首构建的俄罗斯国家,是由各大公国不断冲突之下的产生的,而最能代表这些冲突的,就是莫斯科与特维尔两国之间的冲突[3]。德国俄罗斯史学者埃克哈德·克鲁格在著作《特维尔公国:1247-1485》表示两大公国间的战争对俄罗斯历史的深远影响巨大,从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军事层面来看都永远地改变了罗斯各公国[4]

战争背景

因为1281-1293年东北罗斯内战后,弗拉基米尔被鞑靼军队近乎全毁,东北罗斯传统政治秩序不复存在,从前诸王公需要弗拉基米尔大公授权管理的领地逐渐变成王公本人的私产安德烈三世在位的最后两年,东北罗斯已建立起封建制,公国土地被特维尔大公国莫斯科公国苏兹达尔三公国瓜分。以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雅罗斯拉维奇的势力最强,他让妹妹嫁与前全罗斯大公安德烈·雅罗斯拉维奇之子瓦西里与苏兹达尔结成同盟,自己娶罗斯托夫王公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之女卡申的安娜,东北罗斯主要公国均认其为全罗斯大公,只有莫斯科王公尤里·丹尼洛维奇不服,因为莫斯科是东北罗斯交通的重要城镇,在奥卡河伏尔加河的交汇处,具有巨大的地缘战略重要性。米哈伊尔一世大公无法容忍莫斯科叛乱,因此以全罗斯大公的名义对莫斯科公国进行征伐,莫斯科公国拒绝承认米哈伊尔一世的全罗斯大公衔,战争爆发。

特维尔公国

特维尔方起初有很大优势,在1909年苏兹达尔弑杀王公瓦西里事件后,更并吞了苏兹达尔公国的土地,占有原弗拉基米尔大公国三分之二。1294年,米哈伊尔大公娶了罗斯托夫公女卡申的安娜,安娜的嫁妆地卡申日后将成为公国最大的银矿所在地,米哈伊尔一世控制伏尔加河两岸,对莫斯科方的领地形成半包围状态。

莫斯科公国

莫斯科方在战争开始之前处于劣势,起初因金帐大汗脱脱汗数次调停才免于亡国命运,然而在脱脱汗死后,莫斯科公国仍然没有办法阻止特维尔军的南下,只是因为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制衡,减缓了特维尔方的攻势。

第一次战争

1319年,伊凡一世协助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兹达尔斯基收回苏兹达尔领地,改变了莫斯科公国在战略上被动的地位。1325年,斯塔罗杜布王公费奥多·伊凡诺维奇向特维尔投降使莫斯科公国再次面临灭亡危机,此时莫斯科的尤里一世再次请大汗月即别调停,结果特维尔大公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在大汗座前杀了他以报父仇,导致他也被大汗下令处决。因为特维尔起义,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依靠鞑靼军队终结了特维尔的优势地位。


战间期

伊凡一世死后,他的儿子并不能阻止特维尔公国的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王公的崛起,更与苏兹达尔一系的王公反目成仇,令下诺夫哥罗德-苏兹达尔大公国的大公安德烈·康斯坦丁诺维奇组织反莫斯科同盟。1356年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大公从莫斯科方再度独立。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大公令特维尔的国势日盛,在他死后,特维尔大公国再次挑战莫斯科大公国的全罗斯的领导地位。

第二次战争

双方的第二次战争于1368年爆发,在瓦西里大公死后,其侄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对莫斯科大公国发动第二次战争,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顿斯科伊与下诺夫哥罗德方和谈并回军攻打特维尔,双方反覆抢夺伏尔加河两岸的重要城市,将整个东北罗斯都卷入战争,弗拉基米尔城在双方间三度易手,双方与立陶宛大公国不同派系或不同的鞑靼汗庭联盟增强实力。战争持续至1375年特维尔围城战,米哈伊尔二世大公向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称臣,并献出卡申银矿于莫斯科,莫斯科方进行对抗大汗庭权臣马麦的战争。但在1382年新大汗脱脱迷失攻陷莫斯科,将卡申银矿交还特维尔方,米哈伊尔二世大公在新大汗的支持下乘机再开战,结合梁赞大公国夹攻被鞑靼军队削弱了的莫斯科大公国。德米特里·顿斯科伊派遣勇者弗拉基米尔在1387年再陷特维尔,取得特维尔大公国近六成领地。在经过5年的战争后,特维尔大公国无力再战,加上重要盟友梁赞大公国退出战争,再次向莫斯科大公国投降。

战间期

特维尔长期成为莫斯科的附庸,在后来的时间内,特维尔失去了主要地位,只是在立陶宛大公国和莫斯科之间摇摆。因为介入莫斯科大公国内战,在1428年被瓦西里二世削减领地。1446年德米特里·舍米亚卡攻入莫斯科后又加入舍米亚卡方,瓦西里二世为了得到反抗势力的支援,以昔日领地的勒热夫伏尔加河畔普沃茨克作回报拉拢特维尔支持瓦西里二世一方。 1463-1464年,瓦西里大公之子伊凡三世大公不满特维尔人叛服无常的政治投机,将其领地大半夺走,只给特维尔大公国留下卡申银矿和伏尔加河的商业重镇祖布佐夫镇,但拆除两地的城堡,特维尔大公国只剩下特维尔一城。1471年,伊凡三世质疑特维尔是否在第二次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战争中有勾结立陶宛人反对他的统治。于是收回卡申银矿和祖布佐夫镇。1478年,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被莫斯科大公国征服后,莫斯科大公国已经将所有罗斯公国附庸或征服,1480年乌格拉河对峙结束,罗斯正式从鞑靼汗国处独立。此时的莫斯科大公国已经是可以随时动员数万军队的强大国家。

第三次战争

背景

1485年2月10日,伊凡三世指责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鲍里索维奇阴谋勾结立陶宛人和波兰人叛乱,此时的米哈伊尔在特维尔仅有不到千人的卫兵,且只拥有一座城池。附近驻扎的托罗佩茨督军波雅尔雅科夫·科甚金-扎哈林只用了三个月就组织了上万军队。6月13日,米哈伊尔在向伊凡三世求饶不果后变装逃出特维尔城,向西方逃跑[5]

战斗过程

1485年的第三次战争仅有一场战役,就是1485年特维尔围城战,此战后特维尔大公国灭亡。1485年8月21日,莫斯科四万军队出征,带来了20管大炮和60座投石器用以攻城。1485年9月8日,在降伏劝告不果后伊凡下令攻城,城中守将身份众说纷纭,莫斯科军队当天以密集的弹雨在特维尔城墙上轰开了数个大洞。9月9日,伊凡三世命令雅科夫·科甚金-扎哈林率领一万军队攻入城中,当天就已经控制了大部分市街,并继续围攻伊哈夫耶岗上的克里姆林和碉堡,守克里姆林之特维尔军队仅500人不到。9月10日早,特维尔克里姆林陷落,特维尔公国正式灭亡[6]

结果

伊凡三世禁止军队抢劫这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9月15日,他进入特维尔,并在特维尔变形大教堂纪念战争双方的死者,并将特维尔分封予大公储小伊凡[7]

参考文献

  1. Свердлов М. Б. . СПб: ФИЛ. 1997: 81–84 (俄语).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Поляков, А. Н. . Оренбург: Университет. 2012: 185 (俄语).
  4. Клюг Э. С. . Тверь: Редакционно-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1994: 34-37 (俄语).
  5. Клюг Э. С. . Тверь: Редакционно-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1994: 423-425 (俄语).
  6. Клюг Э. С. . Тверь: Редакционно-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1994: 427 (俄语).
  7. Клюг Э. С. . Тверь: Редакционно-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1994: 427 (俄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