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英語譯名:),簡稱珍奶,又稱粉圓奶茶()、波霸奶茶()、泡泡茶(Bubble Tea的直譯),是1980年代起源於臺灣飲料,為臺灣泡沫紅茶粉圓茶飲文化中的分支,將粉圓(在此處又別稱珍珠、波霸)加入奶茶中,另有「珍珠紅(綠)茶」、「珍珠奶綠」等變種,由於口感特殊,所以受到廣大的歡迎與回響,也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飲食之一,並從臺灣流行至周邊國家地區甚至世界各地。由於食材特性,需以吸管飲用為其特色,近年來由於環保意識抬頭,許多民眾從原本習慣的塑膠吸管換成用玻璃、不鏽鋼等製作的環境足跡更高,但可重複使用的吸管,店家則是不提供吸管或改提供紙吸管作為替代塑膠吸管的方案。

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
别称珍奶
珠奶
粉圆奶茶
波霸奶茶
青蛙撞奶
泡泡奶茶
泡泡茶
Bubble tea
Pearl milk tea
Tapioca ball tea
Bubble Pearl milk tea
起源地 臺灣
地区 臺灣 世界
全糖約710大卡,少糖約650大卡,半糖約610大卡,微糖約570大卡,無糖約510大卡。 千卡
备注飲料

名稱

早期僅有珍珠奶茶一種稱呼。到了約1988年時,臺南市海安路一家叫「草蜢」的小販,取當時女星葉子楣身材的靈感,將珍珠奶茶改稱波霸奶茶[註 1][1]。日後在南臺灣日漸產生波霸指大粉圓、珍珠指小粉圓的說法。隨著南臺灣連鎖店至北部展店,此種分類亦因此漸被台湾人接受。

在臺灣以外,亦常見波霸「BOBA」或「Bubble」這名詞。起因是1980年代末到北美洲的台裔新移民仍以「波霸奶茶」作號召[註 2]加州各地因此如雨後春筍般出現「BOBA Tea House」、「BOBA Planet」、「BOBA World」等等茶坊,現時非台裔居民依然滿口「BOBA」或「Bubble」。他們會用英語向櫃枱的服務生說:「Give me latte, and add some BOBA in, please.」(latte是牛奶),加點「波霸」),「波霸」亦已成為粉圓的代名詞[2]

歷史

2011年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基金會遴選三大百年代表品牌之一:歇脚亭珍珠奶茶

關於珍珠奶茶的起源,有兩家臺灣茶飲業者宣稱自己是發明者,一是源自臺中春水堂,另一是源自臺南翰林茶館[3]

其起源有一說是春水堂商品部茶總監林秀慧,於1985年尚為一般店員時,嘗試將粉圓加入奶茶中,成為朋友間的特調私房茶,起初只與顧客分享,後來因為頗受好評,便於1987年正式推出為店內商品。而圓潤具光澤的黑粉圓滾動於奶茶中,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故以「珍珠奶茶」定名,至今成為臺灣國飲。

另一說是由翰林茶館老闆宗和於1986年在鴨母寮市場看到小販賣的白色粉圓得到靈感,將買回煮熟的粉圓,加入奶茶裡試做,發現口感甚佳,因而發明出第一杯珍珠奶茶,因白色粉圓晶瑩剔透如珍珠而命名“珍珠奶茶”,之後粉圓加上黑糖才改為黑色今貌[3];現在門市仍可買到黑、白珍珠兩種茶飲。

為了爭論誰是發明珍珠奶茶,翰林茶館和春水堂曾互相告到臺灣法院[4],亦因為這兩家店皆未申請到專利權或商標權,才使得珍珠奶茶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國民飲品。

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指定特色茶飲 珍珠奶茶上桌
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受歡迎的指定特色茶飲 珍珠奶茶舉杯

1980年代中期,泡沫紅茶成為臺灣的流行飲料,並使主打泡沫紅茶等流行型茶飲的飲料店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於臺灣各大都市街頭,此為珍珠奶茶流行的先聲。1990年代前半,珍珠奶茶漸出現於許多茶飲店的菜單。由於泡沫紅茶店是咖啡店在臺灣流行之前,上班族談生意與學生聚會的熱門場所,珍珠奶茶開始廣受學生喜好。接著,在學校附近或補習班密集的商圈夜市等,逐漸出現珍珠奶茶的攤販。1990年代後期,有業者引進「自動封口機」取代傳統杯蓋。許多新的投資業者,如樂立杯、休閒小站、大聯盟、快可立等,採用自動封口機開始拓展連鎖外帶飲料店業務。自此,外帶式的珍珠奶茶店成為主流,也因為連鎖店的參加,商人開始將珍珠奶茶拓展到全世界,成為國際知曉的臺灣飲食之一。

珍珠奶茶從臺灣打入海外市場,首先的對象是同樣有著類似茶飲文化的漢字文化圈。1990年代,珍珠奶茶登陸香港,臺灣的連鎖手搖飲料店快速地在香港各區開業,譬如休閒小站、快可立等。日本則約從2018年起掀起珍珠奶茶的熱潮,但相對於臺灣的平民飲品印象,珍珠奶茶在日本被定位為時尚飲品、且價位較臺灣為高[5][6]。而珍珠奶茶在部分國家地區的發展成功,也被認為是臺灣手搖飲料店進軍世界的象徵[7][8]

文化

在台灣,廣義的珍珠奶茶店已經取代以前的泡沫紅茶店,成為茶類清涼飲料店舖總稱的代名詞(包含內用式或外帶式)。通常一般珍珠奶茶店的特色包括琳瑯滿目的菜單自動封口機等。在中國大陸等地甚至有人認為台灣珍珠奶茶最大的特色就是使用自動封口機封口。當今台灣隨處可見的手搖杯店家,以販賣紅茶、綠茶、水果茶等各式平價飲料為主,其根源亦可追溯自早期的泡沫紅茶與珍珠奶茶。

2004年,台灣陳水扁政府提出對美國三項軍購案,由於社會存在疑慮,當時國防部甚至推出文宣,喊出「一天少喝一杯珍珠奶茶」的口號,顯見珍珠奶茶在台灣的獨特地位。

軼聞

日本來台發展藝人三原慧悟因酷愛喝台灣的珍珠奶茶,在其2018年11月台北花博舞蝶館的演唱會中,創下680公升「最大杯珍珠奶茶」的金氏世界紀錄[9][10]

材料與製作

台灣早期的珍珠奶茶誕生於泡沫紅茶店,多半強調奶茶必須新鮮現搖。自從連鎖式珍珠奶茶出現後,為了口味管理與加快產生提供速度,不少連鎖店改用事先調好的奶茶。事先調好的奶茶多半也不是在開店前以紅茶跟奶精調出,而是總店直接以奶茶粉的形式提供到店裡,加水即可。為了將奶茶製作成奶茶粉的形式,勢必直接把紅茶磨碎,所以味道與傳統現搖的奶茶會有落差。這種奶茶若不喝靜放幾小時會出現沉澱狀況與變質。

健康與安全

奶茶採用的奶精種類,包括液狀、粉狀等,台灣珍珠奶茶一般採用粉狀奶精但也有採用鮮奶(紅茶拿鐵),由於粉狀奶精熱量較高,且木薯珍珠也具有極高熱量(一顆約數大卡不等),珍珠奶茶主要是冷飲,但舌頭在品嚐冷飲時會因為低溫的麻痺對味道較不敏感,所以冷飲要比熱飲加入大量糖分,才可以來帶出相同程度的甜味。有專家指出,一杯500cc珍珠奶茶的熱量,相當於一個普通排骨便當的熱量,對於致力於減輕體重的人們,不宜經常飲用。

含有高果糖的糖漿吃太多的話,很可能會尿酸過高,帶酸飲料當中,它的甜度會比較多,所以等於是說,加糖含量比較高,所以等於熱量比較高。高果糖糖漿,這種果糖是種化學合成糖澱粉做的,喝飲料同時,宛如把澱粉喝下肚,喝多尿酸過高容易有糖尿病脂肪肝[11] [12]

一天兩杯手搖飲料已經過量,營養師提醒,盡量少喝,一天別超過一杯,以免喝多發福,還傷身。惟珠珠奶茶易產生飽足感,減少正餐熱量攝取,加上客製化可增減糖量,相對高糖的包裝碳酸飲料,安全疑慮似乎被誇大和刻意突顯。

由於追求健康的主張漸漸被強調,業者也推出所謂的鮮奶茶,使用鮮奶取代奶精,所製作出來的奶茶口感及口味也與一般傳統奶精調製而成的奶茶有所不同。

“珍珠”從粗大的吸管吸入過多和過快也有噎到的危險。

2011年台灣塑化劑事件

客製化的選擇

一杯在CoCo都可买到的布丁奶茶

在台灣,珍珠奶茶是具有相當的自主性的,而珍珠奶茶店通常也以複合式經營,不單只提供紅茶、綠茶、奶茶、咖啡等飲料,還有各式各樣能代表各店特色的「特調飲料」,而一些常客也會創造出自己專屬的口味。

青蛙奶茶

“青蛙包二奶”又稱“青蛙奶茶”,源自於台灣,類似於珍珠奶茶。創始店位於台灣大學大一女美食廣場。

「青蛙」是指俗稱的粉圓(因其形類似青蛙),「包二奶」是指用鮮奶煉乳做為調味。粉圓與珍珠奶茶所用的略不同,需特別調製,炒糖後再用黑糖甘蔗熬煮,而鮮奶則可用瑞穗鮮奶、林鳳營鮮奶等。此外,還可選擇青蛙包一奶、包花生紅豆綠豆愛玉蘆薈,甚至還有包咖啡可樂椰子汁等。

廣受台灣青年學生喜好的類似飲料還有臺北市公館的青蛙撞奶。

中国大陆,「包二奶」被官方認為是違反道德的行為,某家曾在2007年1月1日開業於上海的青蛙包二奶奶茶店,被上海虹口的市工商局認為該店使用包二奶做廣告的行為違反社會良好風尚,涉嫌違反《廣告法》,責令整改或停業[13]

註釋

  1. 「波霸」一詞,最早出現在1990年的香港演藝圈,形容上圍豐滿的女明星,隨後經由港台傳媒的報導引進台灣,並在1991年的臺灣,尤其是在高雄帶動起取名為「波霸」的熱潮,順勢而起的這種飲料名稱便是當時的產物之一。基本上不能排除這家「草蜢」是最早起源,但取名為「波霸」熱潮尚未出現前,此名稱是無法確立下來的,故時間上必須往後修正。詳見本條目討論頁說明。
  2. 此香港報紙對年份的描述有誤,「波霸奶茶」出現在臺灣市面上較可信的年份是在1991年,並非1980年代末。

參見

參考資料

  1. 台南茶飲業者堅稱 珍珠奶茶出身台南 2004-9-30 台灣中央社記者
  2. 「波霸」全球化 香港經濟日報 2001-12-19
  3. 孟慶慈.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時報). 2004-10-01 [2019-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中文(台灣)‎).
  4. 聯合報,《珍珠奶茶發明之爭黑、白分明》
  5. 社論. . 經濟日報 (聯合新聞網). 2019-06-26 [2019-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中文(台灣)‎).
  6. WORKLIFE IN JAPAN. . 商周.com (商業周刊). 2019-07-24 [2019-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中文(台灣)‎).
  7. . 遠見雜誌 (天下文化). 2018-11-01 [2019-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中文(台灣)‎).
  8. 林佳諄.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時報). 2017-10-28 [2019-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7) (中文(台灣)‎).
  9. . [201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4).
  10. . [201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8).
  11. 上班族最愛珍奶 700 C.C. 925卡 = 28顆方糖, 東森新聞 - 2013年02月23日 - yam蕃薯藤新聞
  12. 《康健雜誌》含糖飲料 沒告訴你的秘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DF , 天下雜誌 - 2011年7月1日
  13. . BBC中文網. 2007/01/12日 [201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