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通行方向

道路通行方向是世界各国交通规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规定了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方位,避免出现混乱和事故。[1]

  道路通行方向,靠右行驶(左駕車)
  道路通行方向,靠左行驶(右駕車)

道路通行方向可分为车辆靠道路左侧行驶(此時駕駛員在車輛右側駕駛,稱之為右舵、右軚或右駕)和靠道路右侧行驶(此時在左側駕駛,稱之為左舵、左軚或左駕)两类。34%的国家靠左行驶,66%的国家靠右行驶。如果按道路里程计算,全世界28%的可通行道路是靠左行驶的,72%靠右行驶[2]。值得留意的是,除不丹澳門日本泰國印尼東帝汶尼泊爾莫桑比克美屬維爾京群島蘇利南外,靠左行駛的國家或地區,過去都是英國殖民地,雖然部分前殖民地獨立後受各種影響而改為右行(如美國及加拿大),但大部分靠左行駛的國家或地區脫離英國或獨立後仍然維持靠左行駛。

起源、歷史與發展

中國

古代中國,行人、馬匹和車輛一般在通道靠左停留及行進,稱為「左迎」[3][4]。迎客時民眾多數使用右手與對方迎禮,故自身身軀靠左。

英国

1835年,英国以法令的形式确立靠左行驶的交通规则。在英国的殖民地保护国裡也都保持这一规则。例外是作为英国保护国的埃及英國海外領土直布羅陀埃及在之前被法國拿破仑征服后的時期沿用靠右行驶的规则,英國佔領埃及后並未改變。与此相反,虽然荷兰本土在被拿破仑征服后采纳右行规则,但其海外殖民地——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和荷属圭亚那(今苏里南)仍然保持左行的习惯。

日本

在幕府時代的日本,由於武士通常是在身體左側攜帶佩刀,用右手持刀戰鬥,因此也形成靠道路左側行走的習慣。也因為刀鞘位在左邊,為了避免刀鞘干擾而打鬥,所以靠左行可以避免紛爭。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從英國引進交通法規,因此也是靠左行駛,這一規則在1924年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但仍允許供靠右行國家使用的汽車進口使用(如歐洲及美國車廠,但進口商用車輛則規定為靠左行的規格),而無需特別更改為靠左行的駕駛座。

欧洲

靠道路左侧行驶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代(当时遗留下来的车辙痕迹可以证实这一点),在中世纪的欧洲成为惯例。由于人类大多数为右撇子,因此骑士上下马时是用左脚踩马镫,靠道路左侧行走便于上下马。此外,由于骑士的佩剑通常挂在身体的左侧,使用右手持剑或长矛,因此靠道路左侧行走有利于同迎面而来的敌人进行战斗。靠左走的习惯遂在欧洲成为社会主流。

法国

靠道路右侧行驶的习惯出现在18世纪的法国,其原因是该国的驿站邮车和货车业务比较发达,邮车及货车一般配置双马,驭马者通常右手持鞭,因此需要坐在邮车左前方,或者骑在靠左的马匹身上,以便于同时驾御左右两侧的驭马。靠右行驶时,在前方有来车的情况下,车夫可以在会车时向左探视,避免两车的车轮或车彀碰到一起,而如果靠左行驶的话,就需要在车夫旁边配置副手,造成人力的浪费。

不过,除了邮车或运货马车外,法国贵族在骑马或乘坐马车时通常还是延续以往的传统,靠道路左侧,同时强令第三等级的人民为其让开道路,因此靠左通行在法国象征着贵族的特权与压迫。法国大革命后,作为废除贵族特权的行动之一,共和督政府规定此后车辆和马匹靠右通行。拿破仑通过战争征服欧洲的许多国家,因此也将靠右侧通行的习惯带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意大利普鲁士(当时尚未统一的德国)和奥地利帝国等国家。但是在拿破仑没有服的英国葡萄牙俄罗斯帝国瑞典等国,仍然保持靠左通行的传统。在此后100多年间,欧洲的道路通行规则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局面。

美国

英国北美殖民地,最初的道路行驶规则也是靠左行驶,但是美国独立之后,一方面出于跟以前的宗主国英国划清界限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跟法国一样具有发达的邮政马车系统,因此也形成靠右行驶的通则。一說由多達20頭牲畜拉動的貨車車夫喜歡靠道路右邊行駛[5]。1792年,宾夕法尼亚州通过靠右侧行驶的法令,此后纽约州新泽西州於1804年和1813年先後通过类似的法令,逐漸流行到全美國。

汽车时代

最早的汽车驾驶座位位于车辆的中央,不久之后一些汽车制造商将驾驶员座位安排在靠道路中心线的一侧,以便于观察对面道路来车,另一些汽车制造商将司機座位安置在靠路边一侧,以避免撞上道路旁边的围墙、树篱、水沟等障碍物。经过实际检验发现,前一种办法更有利于保持道路安全,因此成为汽车制造商的通则。由此形成左軚车(司機座位在车辆左前方)和右軚车(司機座位在车辆右前方)的区别。而车辆靠道路的哪一侧行驶,则取决于该国长久以来形成的交通规则,并由此形成更加细致和严格的道路交通法规,许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车辆的行驶方向。

由于美国在汽车制造业中取得的优势地位,加上欧洲的主要汽车制造商都分布在右行国家,因此靠右行驶的道路交通规则随着汽车的普及扩至其他大陆。一些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國家出於去殖民化因素,改为靠右行驶。

通行方向變更

  靠左行驶的地区
  靠右行驶的地区
  由靠右行驶改为靠左行驶的地区
  由靠左行驶改为靠右行驶的地区
  靠右行驶,但存在过不同行驶方向的地区

許多國家與地區曾經改變道路通行方向,主要分為主動與政權改隸兩種情況。前者是國家以法令統一境內的通行方向,後是伴隨政權更遞而造成的通行方向改變。

中国大陆

19世紀後期清朝末年,南方省份和城市,例如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由於受到英国和當時由英國管治的香港影响,左行规则更为普及;而在山东直隶等北方省份,由於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国的影响,大多采用右行规则[6]

1930年代的新生活运动规定车辆靠左行驶,而满洲国蒙疆政府日本占领区也采取左行规则。[6]例如北平市的交通管理就有规定靠左行驶。[7]

抗日戰爭期間,大量美援汽車運抵中國,但必須花大錢改裝方向盤以及燈光,不習慣靠左行駛的在華美軍,軍車頻頻肇事[6]。1943年(民國32年)7月10日制定,9月3日公布,10月1日施行的《違警罰法》第五十八條第七款,明定道路通行方向,就是車馬、行人,不按側前進,不聽禁止者,處二十以下罰鍰或申誡。[8]不過也因為美援左駕車輛持續進入中國,民眾日後逐漸習慣靠右的行駛方式,因為當時中國仍有部分地區的車輛靠右行駛(例如受法國影響深的西南地區,當時運送物資的卡車為靠右行駛)。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15日二戰結束後不久,考量世界大多數國家皆為靠右行駛,中國國民政府訓令,公布《改進市區及公路交通管理辦法》,自同年10月1日實行汽車改為靠右行駛。[9]同年9月26日,國民政府訓令《改進市區及公路交通管理辦法》包括關於汽車改為靠右行駛一節,改於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月1日起實行[10]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6月8日修正、6月19日公布的《違警罰法》第五十八條第七款,道路通行方向改成車馬、行人,不按側前進,不聽禁止者,處二十以下罰鍰或申誡。[11]中華民國的車輛均靠右側行駛的規則。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道路通行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从苏联引进汽车,采用了苏联的右行规则。《城市交通规则》(1955年8月6日)第五条[1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年8月1日起施行)第六条[13],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10月28日通过,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五条都规定右侧通行。

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及其海外殖民地在1920年代由左行改为右行。但是与左行国家接壤的海外殖民地除外,这些殖民地包括澳门(與当时采取左行规则的廣東地區接壤)、果阿(與印度接壤)和葡属东非(今莫桑比克,周围均为英国殖民地)。尽管东帝汶同左行的东印度(即今印尼)接壤,但是却改成了靠右行驶,直至1975年受印尼影響改回靠左行駛。

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如马德里,采取左行规则。1924年10月1日,马德里改为靠右行驶。

加拿大

美国独立后,继续保持英國殖民统治的加拿大在很长一段时间裡仍然采取靠左行驶的规则,法属加拿大在被大英帝国征服后仍保留靠右行驶的习惯。为与美国的道路通行方向一致,1920年至1924年,采取左行规则的不列颠哥伦比亚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爱德华王子岛四省改为右行。纽芬兰地区在1948年以前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949年併入加拿大后也改为右行,但是仍然准許右駕車領牌。

意大利

意大利在统一以前分为许多国家,如教宗国撒丁尼亞王国两西西里王国等。一些国家在被拿破仑征服后采取右行规则,但在拿破仑失败后恢复了左行的习惯,例如教宗国。意大利统一后,虽然大多数地区采用靠右行驶的规则,但意大利北方的一些城市仍然靠左通行,这些城市需要在其边界安放提醒标志。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虽然强制推行右行规则,但罗马都灵米兰热那亚这几座大城市仍然靠左通行。直到1925年才改为右行。

瑞典

作为二战后唯一仍然靠左行驶的欧洲大陆国家,瑞典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多次讨论过更改道路行驶方向的问题,但均遭到公众的反对。靠左行驶给瑞典带来了很多不便:它的邻国全部都是右行国家,作为瑞典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的汽车,也是大多数出口给右行国家的左軚车,而且此时瑞典本国行驶的大多数汽车也是左軚车。1955年,瑞典就改为右行的问题举行过全民公决,82.9%的人反对,只有15.5%的人支持。尽管如此,瑞典国会还是在1963年通过了将交通规则改为右行的法律。1967年9月3日,瑞典全国改为右行。这一天称为H日,“H”为瑞典語的「」,即“靠右行驶”。

这次更改费时一个月,其显著成果就是此后瑞典的交通事故数量锐减。不过两年之后,交通事故又恢复到了原来的规模。

冰岛

瑞典成功地改为右行之后,冰岛也在1968年5月26日改为靠右行驶,其间唯一的交通事故是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孩被汽车撞到。

薩摩亞

太平洋島國薩摩亞從前是德國殖民地,跟隨其靠右行駛的規則。直到2009年9月7日,薩摩亞的行車方向被改為靠左行駛,當地政府認為這樣能夠讓國民毋須再依賴輸入美國製的昂貴左軚車,而可以選擇從鄰近的澳洲紐西蘭輸入較便宜的右軚車。

前英国殖民地国家

虽然大多数英国殖民地在独立后仍沿用了靠左行驶的交通规则,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出于便于与邻国往来的目的、或者政治方面去殖民化的原因,在独立后改为右行。除了加拿大為與美國接軌而改為右行之外,这些国家还包括冈比亚塞拉利昂加纳尼日利亚

缅甸在1970年之前一直是靠左行驶,但吴奈温的军政府下令改为右行。更改的原因一說是一个占卜師对他说右行有利,但实际上更可能是出自经济方面,加上去殖民化因素和靠攏中国的原因(中國是靠右行駛)。

英属直布罗陀在1929年6月16日改为右行,以方便同西班牙往来。

巴基斯坦在1960年代也曾试图改为右行,但该国有许多由骆驼牵引的畜力车,骆驼习惯于走在道路左侧后通常会拒绝靠右行走,加上其与印度接壤和有经贸往来,因此这一努力被迫终止了。

臺灣

台灣日治時期臺南驛前「左側通行」告示

由於臺灣引進汽車時正值日治时期,故與日本同樣採用左行制。二戰後自1946年(民國35年)1月1日起,中國大陸一律改為右行、臺灣為同年3月1日起實施。《違警罰法》自6月8日修正,6月19日公布起,至1991年(民國80年)6月29日廢止全部條文,同日公布為止,第五十八條第七款明定,車馬、行人,不按右側前進,不聽禁止者,處20新臺幣60元)以下罰鍰或申誡[14]。《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自從1968年(民國57年)制定以來,歷次版本都有規定汽車及慢車不靠右側行駛的罰則。

日本冲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冲绳縣交由美国托管。此后冲绳的车辆一律靠右行驶。1972年美国将冲绳归还给日本后,日本隨恢复左行习惯,经过长达6年的筹备工作,冲绳县于1978年7月30日(星期日)清晨6时改为左行。

韓國

朝鮮日據時期,京城府民館(今首爾特別市議會)前實施左側通行的街道

韓國在大韓帝國時期即已存在右側通行的明文規定。1905年12月30日的大韓帝國警務廳令第2號《街路管理規則》()中即記載了行人與馬車的右側通行原則。在日本殖民統治展開後,朝鮮總督府於1921年4月1日,在總督府令第142號《道路取締規則》()第七條中正式全面將人車的通行方向一律改為左行。

隨著日本戰敗,接管朝鮮半島南部的美國軍政廳在1946年3月29日頒布了《軍政法令第65號 諸車、步行者的通行規則》(),3月31日零時起使汽車通行方向改為右側的規定生效。但法令中並未提及行人通行方向的更改,經過大韓民國國土海洋部(交通部門)的審議,以及漸進式的示範和宣導,才於2010年7月1日全面實施行人右側通行原則。

朝鮮

與韓國同樣,隨著日本戰敗,接管朝鮮半島北部的苏联红军亦將汽車通行方向改為右側通行。

芬兰

芬兰在1809年前是瑞典的一部分,因此采取左行规则。1809年瑞典将芬兰割让予俄国,此后仍保持左行规则,直到1858年才改为右行。

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三个国家沿用了奥匈帝国的交通规则,在被纳粹德国吞并或占领之前都是左行国家。奥地利于1938年被德国吞并后,曾被命令于一夜之间改变行驶方向,但此举在一些城市引发了交通混乱,纳粹当局不得不同意在维也纳等城市中暂缓数周,以更改道路交通指示标志的位置。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吞并后,以及匈牙利在1944年因向盟国试探媾和未遂、被德国出兵占领后,也都由左行改为右行。

英国海峡群岛二战中曾被德国占领,这些群岛在占领期间也由左行改为右行。

东帝汶

原本採取右行制度的东帝汶在1975年独立后不久,即被採取左行制度的印度尼西亚吞并,其交通规则也隨即更改。该国独立后仍然保持了左行的交通规则。

特例

以下列出的主要是公共道路的「特例」;部份限制通行的私人路段、汽車通道、停車場出入口,亦有可能是「特例」,在此不予列出。

英属直布羅陀

尽管英国是靠左行驶的国家,而直布羅陀是英國海外領土,道路曾經靠左側通行,但因為許多車輛往返靠右側通行的西班牙,所以在1929年6月16日星期日上午5時改成靠右側通行。

香港及澳門

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内道路采用与中国内地一致的右侧通行

靠右行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別於1997年及1999年收回香港澳門,成為特別行政區。因實行一國兩制的關係,兩地仍按傳統靠左行駛,不需跟隨中國內地的做法。

香港以前曾是英國殖民地(1841年-1941年,1945年-1997年)及日本佔領地(1941年-1945年),兩國在道路通行方向傳統上都是靠左行駛。因此,右軚車靠左行駛的傳統根深蒂固。

澳門宗主國葡萄牙雖於1928年起改為靠右行駛,但因澳門從鄰近的香港進口右舵車,而且當时華南也是靠左行駛的,加上后来的政治因素,並無跟隨葡萄牙本土的做法。

連接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的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24日落成啟用。雖然港澳兩地皆習慣靠左行駛,但因大部分路段駛經中國內地水域,改跟隨中國內地的標準靠右行駛,香港政府更因此修改交通法例配合。決定引起港澳兩地市民爭議[15]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道路通行方向#澳門

美属维尔京群岛

美属维尔京群岛1917年购自丹麦,沿用了当时丹麦的左行规则。由于前来该岛旅游的美国游客习惯于靠右行驶,因此该群岛的交通事故率一直很高。

意大利

罗马的两座桥梁——Ponte Palatino和Ponte Pietro Nenni是靠左通行的。Via Cernaia大道也靠左侧行驶。

玻利維亞

玻利維亞,就像大部分的南美國家一樣也是靠右行駛。除了世界上最知名的「死亡公路」,也就是永加斯路,該路段卻規定要靠左行駛。原因是這裡的地形與路況較特殊,該路的車道寬度狹窄,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又缺乏護欄,大大增加了會車的難度。故以左駕車款且靠左行駛有助於他們在這條路會車時,可將頭伸出車窗外,觀察他們自己的輪胎是否有通行的空間,以提高安全性。

俄罗斯莫斯科的中央车道

苏联时期,在莫斯科的主要城市干道中央开辟了供政治局委员和其他苏共和苏联国家高级领导人的专用车道。从路面划分上来看,这样的中央车道不属于道路的任何一侧,同时也没有固定的通行方向,也就是说,属于不确定方向的单向单车道公路。这种专用车道平时封闭,禁止其他车辆使用,在有苏共领导人车队经过时才开放,并且不受交通信号灯的管制。通过交通警察部门的管制和协调来避免出现两支车队在同一条车道上迎头行驶的现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高级官员仍使用这些专用车道,此外俄罗斯“新贵”也可购买中央车道的使用权。还有一部分中央车道被改成了机动车左转弯等候区。

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南的基通贝长途汽车站(Terminal Quitumbe,基多最大的长途汽车站)附近的一段道路,道路最中央的快速公交(Ecovía)和无轨电车(Trólebus)车道,行驶方向与普通社会车道方向相反,公交车靠左行驶。

索马里

索马里虽名义上为靠右行驶,但实际上该国只有拉斯阿諾得以南的部分为靠右行驶,以北的部分为靠左行驶(因为当地1960年以前曾属于英国殖民地——英屬索馬利蘭的统治区,遵循英国的交通法规靠左行驶)。

车辆

平壤羊角岛饭店前的一辆右舵丰田陆地巡洋舰(Land Cruiser)SUV,悬挂朝鲜人民军牌照

大多数国家的交通法规不允许司機座位靠路边一侧的车辆上路行驶。但是在一些右行国家裡,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到右舵车通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从邻近的左行国家进口淘汰的二手车。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可以看到大量来自日本的二手右軚车。在缅甸,也有许多购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二手右軚车行驶。

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的广东等省,从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曾经从香港日本获得了大量右軚车,包括新车和二手车,其来源包括正常进口、捐赠以及走私。这些车辆在取得合法牌照后可以上路行驶。但是根据新的中国道路交通法规,自1990年之后不再为新的右軚车发放牌照(往返港、澳車輛牌照除外)。

左側行車的日本,容許輸入來自歐洲北美的左軚車輛在日本行駛(商用車除外),這些左舵車輛通常在右面車頭安裝一支棒,讓司機知道車頭右側的位置,確保安全。由於大部分引進日本的左駕車皆屬較高價位的歐美品牌,因此左軚車常給人較右軚車高級的先入為主印象,導致縱使車廠方面提供有右軚車型版本,許多購買進口車輛的日本人仍會刻意選擇左軚車型以彰顯自身的與眾不同。另外,很多企業高階主管都會僱用司機為自己開車,使用左軚車型可以方便司機停車後立刻在靠行人路的一邊為坐在後座的僱主打開車門。

英國澳門都是左側行車,但允許左駕乘用車和商用車領牌行駛,左側行車的馬來西亞亦允許左駕乘用車領牌行駛。

香港允許懸掛中港牌的左軚車在道路上行駛。另外所有車齡20年或以上而未領有車牌的乘用車,不論左軚還是右軚,其車主成為香港老爺車會會員後,可透過會方向運輸署申請「老爺車行駛許可證」,作為出席活動使用。運輸署會根據車子的資料,包括過往在外國的合法出牌紀錄作出審批,用家也必須購買第三者保險。每次申請的一年有效期內,只可在路上行駛12次,每次出車前均須預先通知署方。

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国英国殖民地,如巴哈马开曼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虽然采取英式的左行方式,但大多数车辆是从美国进口的左軚车。

台灣雖然在由國民政府接收之後將道路方向由靠左改成靠右,但是一直到1970年代正式將車輛駕駛座位置列入相關交通法令內前,道路上仍然處於左駕車與右駕車混雜的情況(尤其是當時自日本引進了大量右駕車輛)。《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中明文規定車輛駕駛座必須靠左,但由於法律有不溯及既往的特性(此原則適用於各類法律以及行政命令),因此一些新規定實施之前就已引進的右軚車,仍能合法掛牌上路。時隔多年雖然這些合法右軚車已因使用年份過高而逐漸淘汰,但仍然有少數幾輛特意被保存下來。星光部隊(在台受訓的新加坡軍隊)車輛,也是右軚車輛,但特別許可在道路行駛。工程用動力機械,如起重機吊車等因大多從日本進口,因此法規允許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進口的右駕動力機械可領牌上路行駛[16]

北美,右駕車是可以領牌行駛,所以有些美國人和加拿大人從日本進口只有日規的右駕車,亦有來自英國和香港的二手雙層巴士改裝車門後於北美行走,但維持右駕方式,另外美國的郵務車都是右駕,如此一來,在靠右行駛的道路上,可以讓郵递员方便不下車到路邊郵筒取信。

今日大部分的量產車輛都擁有兩個以上的前排座位,且駕駛座一定位於前排座位的最左側或最右側,但是有少部分特殊設計的車輛卻沒有辦法依此原則分類為左軚或右軚車。例如,由麥拉倫汽車(McLaren Automotive)所生產的超級跑車麥拉倫F1(McLaren F1)就擁有一個前座、兩個後座,且三個座位採三角形配置,駕駛座位於前方的正中央,既不靠左也不靠右,左右兩個後座則是位於駕駛座斜後方,雖然座椅本身的位置比前座椅靠後,但乘客實際乘坐時,其腿部其實是位在駕駛座的側面而非後面,因此很難認定駕駛座是否是獨立成排、抑或其實是三個座位中的中座。然而,由於當時美國部分的聯邦州規定只有駕駛座靠左的車輛才能合法掛牌上路,為了符合這規則避免座位配置定義上的模糊導致掛牌有困難,部分外銷至美國的McLaren F1取消了位於左邊的後排乘客座改為置物空間,而成為左前-右後的斜向雙座設計,並以駕駛座位於所有座位中最左側所以是左駕車輛的理由順利通過道路法規,是一個非常少見的特殊案例。

在歐洲,有貨車改裝成只有一個設於正中央的駕駛座,左右兩側為裝載貨物的空間,這個設計能夠讓長條形的貨物完全平放在車斗上。

很多掃街車的左右兩側都是駕駛座,這個設計是為了當掃街車在靠行人路的一邊進行清掃時,方便司機看見路邊。

靠左侧行驶的国家和地区列表

泰国老挝边境的行驶方向转换标志
註:括號中的數字為轉換至左側行駛的年份

亚洲

欧洲

非洲

美洲

大洋洲

靠右侧行驶的国家和地区列表

註:括號中的數字為轉換至右側行駛的年份

亚洲

欧洲

非洲

美洲

大洋洲

参考文献

  1. Draper, Geoff. . .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23–36. 1993.
  2. Lucas, Brian. . 2005 [2006-08-03].
  3. 李開周. . 羊城晚報 (羊城晚報). 2011年5月21日: B10 [2011年11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21日) (中文(简体)‎).
  4. 《輕鬆國學365》第669期「日之錄」:《古代習慣靠左行駛》,2011年10月21日 存檔,存档日期2013年9月21日,.
  5. 扎裏亞·高威特. . BBC 英伦网. 2017-11-29 [2020-02-16] (中文(繁體)‎).
  6. 胡茂全. . 档案. 羊城晚报. [2012-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0).
  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交通秩序管理 存檔,存档日期2009-09-1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讯中心
  8. 立法院法律系統《違警罰法》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條文
  9. 國民政府訓令「改進市區及公路交通管理辦法」暨「重慶市區交通改進辦法」公布施行
  10. 國民政府訓令,關於汽車改為靠右行駛一節,改於三十五年元旦實行,將前頒「改進市區及公路交通管理辦法」,亦改於三十五年一月一日起實行
  11. 立法院法律系統《違警罰法》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條文 存檔,存档日期2013-12-10.
  12. . [200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8).
  13. http://www.jincao.com/fa/law18.01.htm
  14. 立法院法律系統《違警罰法》民國35年(1946年)條文 存檔,存档日期2013-12-10.
  15. . 香港01. 2018-01-26 [2019-09-18].
  16. .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15-08-14 [2015-10-17].

参见

外部連結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道路通行方向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