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
罗源县(闽东语福州话:Lò̤-nguòng)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属福州市辖县,总人口26.9万,其中畲族人口占8.1%,为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罗源县 | |
---|---|
县 | |
![]() 罗源县 在福州市的位置
| |
![]() 福建省福州市的地理位置 | |
国家 | ![]() |
隶属行政区 | 福建省福州市 |
区划类别 | 县 |
区划代码 | 350123 |
政府驻地 | 凤山镇 |
方言 | 闽东语侯官片罗源话 |
总面积 | 1,100.26 平方千米 |
总人口(2010) | 255397[1] |
GDP | 242.82亿(2018)元人民币 |
时区 | UTC+8(北京时间) |
邮政编码 | 350600 |
电话区号 | +86 (0)0591 |
地理
地理位置
罗源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北纬26°23′~26°39′、东经119°7′~119°54′之间。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南邻连江县,西南与福州市、闽侯县接壤,西北连古田县,北和宁德市交界,东隔海与霞浦东冲半岛以及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管辖的马祖列岛相望。总面积1187平方公里。
地形
罗源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势自西而东,高低起伏。中部中低山地,全县最高峰牛母山位于霍口乡,海拔1251米;东部高丘陵多逼近海岸;东北鉴江半岛与东南连江黄岐半岛构成口小腹大的罗源湾,为福建六大深水港湾之一。海岸为具有湿地泥滩的回升侵蚀峡湾型高丘陵岩岸,岛屿10多个,海岸线长150.3千米(含岛岸线8.9千米)。起步溪盆谷地和城关、小获平原为主要耕作区。
人口
民族
县内居民以汉族为主,畲族次之,还有少量的满、壮、苗、回、藏等少数民族。
畲族

罗源畲族占总人口8.1%,分布于全县11个乡(镇)82个村,主要居住于霍口畲族乡,使用畲语,兼通闽东语福州话罗源腔,有雷、蓝、钟3姓。畲族先民于唐时入境,长期以狩猎和游耕为主。明代定居后,从事种植粮食作物,逐步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副业生产。经济作物以茶叶、油茶、青靛(俗称青、学名马蓝)为多。畲族衣饰靠苎麻线和蚕丝纺织,因此畲族家家户户皆种苎麻和种桑养蚕。男女老少喜唱山歌,酷爱武术,尤以拳术为最,畲族女子着“凤凰装”,梳“凤凰发式”,独具风格。
疍民
疍民在中国官方的民族识别中被认为是汉族的一部分。罗源的疍民主要集中在沿海的鉴江、碧里、松山3个乡镇,传统上以船为家,在罗源沿海从事捕捞业,使用语言为闽东语福州话罗源腔,陆地居民贬称疍民为“曲蹄”。民国以前,疍民受到严重的歧视,许多疍民被禁止上岸。1952年以来,政府逐步对疍民进行上岸改造,大部分疍民已经上岸定居,主要聚居在鉴江海上、碧里先锋、松山乘风三个陆上村庄。
语言
境内汉族居民主要使用闽东语福州话的罗源腔,与福州市区使用的福州话在语音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境内畲族使用畲话,兼通福州话罗源腔。近年来在官方语言政策的干涉下,普通话使用较为普遍,然而福州话在青少年中开始呈现萎缩的趋势。
文化
罗源属于福州文化圈,文化习俗与福州大体相同。民间神坻众多,乡村各异,影响力最广泛的神坻是妈祖和临水夫人。民间流行的戏剧为闽剧。
罗源县的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和畲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迹
罗源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分别为中房镇陈太尉宫、城关圣水寺栖云洞十八罗汉造像、中房翰林学士府
参考文献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