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灣淡水湖

船灣淡水湖英語:)是全球首個在中興建的水庫[1][2],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船灣郊野公園內、毗鄰赤門,是一個儲存飲用水的大型淡水湖,為香港面積最大的水塘(約1250公頃)、容量第二大的水塘(僅次於萬宜水庫)。

船灣淡水湖
飛機上俯瞰船灣淡水湖
飛機上俯瞰船灣淡水湖
船灣淡水湖在香港的位置
坐标 22°27′42.49″N 114°14′28.49″E
水库位置 香港新界大埔區船灣郊野公園
大坝位置大尾篤白沙頭(主壩)、
白沙頭/東頭洲(南副壩、溢水壩)、
東頭洲/伯公咀(北副壩)
最大库容2.30億立方米
开工时间1960年11月
竣工时间1968年
总费用5.5億港元
八仙嶺俯瞰船灣淡水湖(圖中堤壩左方水域)
紀念碑
副壩(北副壩在右方,南副壩在左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船湾淡水湖位于船湾郊野公园范围内,是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范围内的东北沉积岩园区[3],具重大自然和文化价值,地質景點也受到法例保護。

歷史

淡水湖原址是船灣東部,為吐露港北面的海灣。1960年代香港飲用水短缺,但可供興建水塘的山谷所剩無幾。當時的「香港水務監督」(相當於現在水務署署長)毛瑾(T.O. Morgan)在此海灣遊船河,大膽構思興建兩條堤壩把島嶼連起來,便能建成水塘。

結構

船灣三面環山,只要在一面加建堤壩,並將壩內海水抽乾後,便可成為一個大型儲水庫。於是,工程於1960年11月動工,1968年建成,並於同年10月5日啟用,翌年1月20日由港督戴麟趾揭幕。首階段工程耗資4億港元,並挖取鄰近三個山丘(今馬料水香港中文大學、白石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及舊女婆山石礦場)。船灣淡水湖主壩長約2.1公里,另有兩條長200米的副壩,以沙和碎石分層堆砌而成。其面積達1,215公頃,儲水量則達到1.7億立方米。1970年,當局再耗資1.5億港元開始進行船灣淡水湖堤壩加高工程,1973年完成後,儲水量增至2.3億立方米。由於船灣淡水湖比水平線高出很多,位於船灣沿岸的六條鄉村(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及涌背)從此浸沒在水中,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陸鄉里的新式洋樓[1]白沙頭洲三門仔村的村民希望維持原有鄉村社群,選擇在大埔鹽田仔三門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戶。

現況

由於現時香港政府跟廣東省人民政府購買的东江水已超過每日香港所需,現時船灣淡水湖的儲水已不再為市區供水。但当发生大规模干旱时,船灣淡水湖的儲水将会成为重要的水源,解燃眉之急,相当珍贵。現時水塘的水都會免費提供予大埔一帶離島的鄉村使用。

船灣淡水湖現時有約12個品種共超過20萬條淡水魚生長,包括金山鯽藍刀土鯪魚鯉魚等,其中四分三為鯿魚[4]

為慶祝船灣淡水湖啟用40周年,國際水協中國香港地區委員會於2007年選址淡水湖舉辦世界水監測日活動,於10月14日邀請30多間中學到場測試淡水湖水質樣本[5]

學者建議填湖建屋

2017年7月26日,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發表「增闢新土地的長遠機制與策略報告」,建議政府將600公頃土地的船灣淡水湖填平,用作興建30萬個650平方呎住宅單位,以增加房屋供應,另外600公頃可保留作開放空間及人工湖區。報告發表後,惹來極大爭議,市民都极为反对。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批評方案是「惡夢」及「完全脫離現實」,無視香港對水資源的需要。[6]

此外,翻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船湾淡水湖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範圍內,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內的東北沉積岩園區[3],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地質景點也受到法例保護,不可用來建屋。

當年配合淡水湖工程進行的基建

  • 兩條輸水隧道

為了收集大埔及沙田區內不同溪澗的原水至淡水湖,加上要將輸出的原水轉運至沙田濾水廠,政府在1967-71年間興建了兩條輸水隧道,連接下城門水塘及淡水湖。當中,在1967年完工的第二階段輸水隧道,是香港首個採用新奧工法進行鑽爆的隧道工程[7]

為了將淡水湖輸出之原水轉運至沙田濾水廠,下城門水塘(連輸水隧道)於1961年動工,1964年完工。

  • 沙田濾水廠

為了將淡水湖輸出之原水,連同供港東江水等水源進行過濾,濾水廠於1960年代建成。過濾後食水會經獅子山隧道輸送往九龍、香港島一帶使用,剩餘的會供應予鄰近濾水廠的屋苑及用戶(僅限顯徑邨隆亨邨一帶)。

為了將由淡水湖輸出之食水送往市區,並接通九龍及新界交通,獅子山隧道第一期工程(連底層3條食水喉管)於1961年動工建造,1967年完成。而在第二期工程(北行管道,屬萬宜水庫附屬工程)1978年完工後,往九龍食水管增至6條。

為了提供沙石建造淡水湖水壩,並配合中文大學校園建設,崇基山(原崇基學院植林區,今大學本部、新亞及聯合書院,以及士林路一帶)於1964年起進行明山爆破工程,由工務局代為監理,至1967年完成。此項土地平整工程是香港最大面積之明山爆破工程,直至安達臣道石礦場兩個採礦區域於1970年代合併為止。(而第二期爆破工程交由中大監理,於1969年完成,構成現今大學地貌。)

由於崇基山爆破所得的石塊不敷應用,政府亦於女婆山開設石礦場,以提供更多碎石與混凝土,用作填築水壩及興建週邊供水設施。石礦場後來交予瑞安建業營運,於1995年關閉。

註腳

  1. . 政府新聞處. 1969年.(繁體中文)
  2. . 明報. 200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4).
  3. >.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站. [2018-02-26].
  4. Morton BS. 1975. The colonisation of Hong Kong's raw water supply system by Limnoperna fortunei ( Dunker 1857 ) ( Bivalvia: Mytilacae ) from China. Malacological Review 8:91-105.
  5. 船灣淡水湖大壩可用百年
  6. . 明報. 2017-07-28 [2017-08-01].
  7. 香港隧道目錄

參見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船灣淡水湖

遠足資料

  • . 山上行 www.walkonhill.com. 3月29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