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郊野公園

香港郊野公園是指由香港政府將市郊未開發地區的地方劃出,作為康樂及保育用途的公園,地位與國家公園相若。

本條目為香港地理系列之一
自然地理:
地形 地質 生態
氣候 自然災害 地震
陸地:
島嶼 半島 海岬 海角
山峰 山坳 谷地
高原 平原 濕地 植被
水文:
河流 山澗 湖泊 水庫
海峽 港灣 海灣 海灘
人文:
人口
能源
規劃 土地利用
土地供應 填海
農業 漁業 礦業 工業
鄉村 新市鎮
行政區劃 地方
自然保育及康樂設施:
環境保護
公園 主題公園
休憩處 遊樂場 寵物公園
郊野公園 地質公園
濕地公園 特別地區
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
郊遊路徑
單車徑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經濟
歷史 - 政治 - 教育
香港主題首頁

香港政府在1976年制定《郊野公園條例》(香港法例第208章),並於同年12月3日劃定首3個郊野公園。目前全港已劃定了24個郊野公園,連特別地區總面積達44,300公頃,佔香港約四成(39.98%)的土地面積。2014年,郊野公園吸引了1,120萬人次遊客到訪[1][2]

源起

早在1844年,香港政府頒布《良好秩序及潔淨條例》()的法例,禁止損害樹木灌木;1913年,烏蛟騰瀑布附近被劃定為樹林護理區;1925年,大埔滘部分林地劃定為大埔樹林護理區。1928年,港島東哥連臣山一帶列為植林禁區,成為香港首個法定保護地區,但當時香港尚未存在法定的郊野公園。

1940年代的香港日治時期,香港的樹林大多遭砍伐殆盡以用作燃料。重光的香港郊區,很多地方都變成寸草不生的荒野。當時政府雖然進行植林避免水土流失,但有欠系統[3]。隨著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從中國大陸不斷有移民湧入,在逃港潮引致人口劇增下,水塘的水源和周邊的山野便顯得有保護的必要[4]。1965年,美國環境科學專家、後來擔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 USA)環境科學及政策學系客座教授的戴爾博()應香港政府邀請,偕同妻子()前來,實地考察香港郊野環境。他從1950年代開始在東亞進行環境研究工作[5],而在一次香港考察期間,皇家香港輔助空軍以兩架單引擎「」飛機接載他們,但在大嶼山以北的上空發生輕微爆炸,飛機直衝大海,幸而未有人死亡,翌日報章笑稱這次為「香港首次水底空中勘察」。[6] 

香港政府漁農處顧問戴南博博士及戴瑪黛夫人於1965年4月合撰一份《香港保存自然景物問題簡要報告及建議》,提出成立專責自然護理的組織,管理郊區;成立法定的保護地區,防止人為破壞山野;進行植林工作,營造一個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展開科學研究,加強對香港生態環境的認識等等。[5]

歷史

1967年3月香港總督戴麟趾爵士委任「郊區的運用和保存臨時委員會」,於翌年發表《郊野與大眾》報告作出康樂和自然保育需求的整體檢討,建議成立「郊野議會」向政府提供有關意見。1971年由「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撥出款項於城門水塘開設郊遊和燒烤試驗區。而《郊野公園條例》最終於1976年生效,翌年6月24日劃定第一批受法律保護的郊野公園,包括城門、金山、大潭、獅子山及香港仔。同年設計香港仔、大埔滘、大尾篤及新娘潭自然教育徑。1979年大尾篤及香港仔郊野公園遊客諮詢中心開始啟用。1985年位於北潭涌的西貢郊野公園遊客中心啟用。1987年修建第一條「家樂徑」。1992年設立「樹木研習徑」。至2007年3月,香港已劃定了23個郊野公園及17個特別地區(其中11個位於郊野公園之內),總面積超過41,521公頃,每年遊客約1200萬人次。闢設郊野公園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大自然,以及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樂和戶外教育設施。至於闢設特別地區,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自然生態。

1996年頒布的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規例則更將保護區域包括了香港海洋環境

漁農自然護理署於2000年代起加強宣傳及教育,以配合郊野公園轉型為供市民探索大自然的場所,如近年出版大量有關香港生態的書籍,又把郊野公園內的黑白資料牌換成彩色,以及更新郊野公園遊客中心的資料等[2]

郊野公園列表

編號名稱劃定日期面積(公頃)位置
1城門1977年6月24日1,400新界中部
2金山1977年6月24日
(2013年12月30日曾重劃)
339新界中部
3獅子山1977年6月24日557新界中部
4香港仔1977年10月28日423香港島西部
5大潭1977年10月28日1,315香港島東部
6西貢東1978年2月3日
(2013年12月30日曾重劃)
4,494新界東部
7西貢西1978年2月3日3,000新界東部
8船灣1978年4月7日4,594新界東北部
9南大嶼1978年4月20日5,640大嶼山南部
10北大嶼1978年8月18日2,200大嶼山北部
11八仙嶺1978年8月18日3,125新界東北部
12大欖1979年2月23日
(1995年4月7日和2013年12月30日曾重劃)
5,412新界西部
13大帽山1979年2月23日1,440新界中部
14林村1979年2月23日1,520新界西北部
15馬鞍山1979年4月27日
(1998年12月18日曾重劃)
2,880新界東部
16橋咀1979年6月1日100新界東部
17船灣(擴建部份)1979年6月1日630新界東北部
18石澳1979年9月21日
(1993年10月22日曾重劃)
701香港島東部
19薄扶林1979年9月21日270香港島西部
20大潭(鰂魚涌擴建部份)1979年9月21日270香港島東部
21清水灣1979年9月28日
(1993年曾重劃,「暫借」約18公頃土地予堆填區[7]
615新界東南部
22西貢西(灣仔擴建部份)1996年6月14日123新界東部
23龍虎山1998年12月18日47香港島西部
24北大嶼(擴建部份)2008年11月7日2,360大嶼山北部
25紅花嶺(計劃中)預期2020年第四季[8]500新界北部

設施

郊野公園內設有具備桌椅的野餐地點、燒烤爐兒童遊戲設備涼亭營地廁所等。上述設施的設計與天然環境互相配合。此外,山間主要山徑設置了路標,也有行人小徑家樂徑,供遊人在山林中漫步,欣賞大自然景色。

其他設施
  • 具有教育意義的自然教育徑
  • 4條長途遠足徑
  • 健身徑
  • 緩跑徑
  • 傷殘人士而設的輪椅徑、傷健樂園
  • 晨運園地
  • 兒童歷奇樂園
  • 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生態

在郊野公園內,有各式各類的動植物可供欣賞。植物方面有本土和外來的品種,如樟樹楠樹木荷台灣相思愛氏松紅膠木等。動物則有獼猴野豬豹貓穿山甲箭豬松鼠等。雀鳥則有毛雞大擬啄木鳥白頭翁八哥珠頸斑鳩黑耳鳶等。此外,並有種類繁多的昆蟲,其中蝴蝶便多達240種。

使用情況及影響

香港的郊野公園深受市民歡迎。2001年統計,前往郊野公園的遊人約1,110萬人次,在 2012年,前往郊野公園的遊人約有1290萬人次,他們所舉行的活動包括漫步健身遠足燒烤以至家庭旅行露營

面對問題

山火

  • 香港秋冬旱季天氣清涼乾爽期間,郊野公園容易發生山火,平均每年有百多次山火,多為人為所致。其中原因多為遊人不小心遺下火種所致。由於不少新界原居民先人的墓地位於郊野公園內,在清明節重陽節等時節前後因掃墓生火而引起的山火,情況尤其嚴重。
城門郊野公園
  • 1986年1月8日,城門、大欖、大帽山郊野公園及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曾發生歷時34小時的大火,焚毀樹木13萬株,受波及的郊區面積約達900公頃,並要暫時封閉以上的郊野公園和地區。[9]
八仙嶺
大欖郊野公園
  • 2006年11月2日,大欖發生嚴重山火,4部門撲救46小時才撲熄。400公頃、約65,000棵喬木被燒毀,是一香港的生態災難。

垃圾

大量垃圾為另一問題。在2001年,郊野公園共被清理出約3,850公噸垃圾。

罪案

偷渡客及劫匪非法砍伐羅漢松土沉香

爭議

沙螺洞事件

1979年一間名為「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的發展商開始在沙羅洞收購土地,提出將該處發展為高爾夫球場及住宅項目,包括一個18洞的高爾夫球場、66幢低密度房屋、約200個公寓或單位、160幢新村屋等,共佔地85公頃;其中32公頃在八仙嶺郊野公園之內。計劃於1989年獲郊野公園管理局批准。1992年有環保團體向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獲勝訴推翻批發展的決定;漁農處承認批准是技術錯誤,因為有關的土地位於已有的郊野公園範圍之內。

三號幹線

三號幹線中的郊野公園段原計劃修建於地面,將大欖郊野公園一分為二,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及破壞公園景致。經漁農自然護理署路政署運輸署力爭,才將這路段深埋地下,成為一條3.8公里長的大欖隧道連接汀九元朗,大欖郊野公園才得以保持完整。

郊野公園土地建屋問題

2017年1月18日,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施政報告,建議利用郊野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出,做法違背《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2030+》)意向,皆因《2030+》中,政府從未提及任何郊野公園發展,而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曾承諾,任期內不會「考慮」發展任何郊野公園,批評一旦發展郊野公園,會觸發骨牌效應。[11]

陳劍青亦指出,施政報告提到將佔地500公頃的紅花嶺納入為郊野公園,但其實紅花嶺即使不劃為郊野公園,本身已是具生態價值的山林資源,而用作起樓的郊野公園邊陲卻會受到實質破壞。[11]

未來發展

漁農自然護理署在2007年8月表示,只會為提供郊野公園「簡單而實際」的設施,因此否決市民提議加設如沐浴室及茶水亭等設施的建議[2]。然而,署方有意繼續推廣電燒烤爐,繼於大帽山郊野公園設置後,現正計劃為香港仔郊野公園加設同類裝置[2]

而最新劃定的北大嶼郊野公園(擴建部份)位於大嶼山北部,佔地達2,360公頃。公園已於2008年11月7日根據《2008年郊野公園(指定北大嶼郊野公園(擴建部分))令》正式劃定。該郊野公園是繼龍虎山郊野公園後最新的一個郊野公園(即香港第24個郊野公園),香港主權移交後第二個劃定的郊野公園,並成為大嶼山面積第二大的郊野公園。擴建北大嶼郊野公園的原因是為了補償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和新界西區其他基礎建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現時該公園的基建工程尚在進行中,預計需時一至兩年。

管理

香港郊野公園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負責管理一切有關事務,而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則作為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總監的諮詢團體。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

(任期:2007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

  • 主席
    • 譚鳳儀 教授
  • 非官方委員
    • 艾加里 博士()
    • 張玿于 女士
    • 何小芳 女士
    • 林群聲 教授
    • 羅致光 博士
    • 梁榮亨 先生
    • 李繩宗 先生
    • 李耀斌 先生
    • 勞永樂 醫生
    • 吳振揚 先生
    • 伍美琴 博士
    • 潘萱蔚 先生
    • 黃容根 議員
    • 邱榮光 博士
  • 官方委員
    • 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當然委員)
    • 漁農自然護理署副署長,
      由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擔任候補委員
    • 民政事務總署署長,
      由民政事務總署助理署長(2)擔任候補委員
    • 地政總署署長,
      由地政總署助理署長(產業管理)擔任候補委員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康樂事務)(3)擔任候補委員
    • 海事處處長,
      由海事處助理處長(港口管理)擔任候補委員
    • 規劃署署長,
      由規劃署助理署長(新界區)擔任候補委員
    • 水務署署長,
      由水務署助理署長(發展)擔任候補委員
郊野公園之友會

郊野公園之友會(,前稱協護郊野會,簡稱郊友會)成立於1992年,是非牟利機構,為郊野公園活動最為重要的非政府伙伴,由現任或已退任之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委員和熱心人士組成,以推動香港郊野公園的發展及鼓勵市民善用郊區自然資源為目的,近年致力出版一系列「放眼大自然」的書籍。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及網站
  • 《郊野叁十年》,漁農自然護理署,2007年初版,ISBN 978-988-211-349-7
  • 《郊野公園條例》- 第208章
  • . 漁農自然護理署. 3月18日.
  • . 漁農自然護理署. 3月18日 [200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4).
參考網站
  1. 香港便覽 - 郊野公園及自然護理,漁農自然護理署
  2. 郊野公園轉型 變探索自然場所,《明報》,2007年8月29日
  3. 郊野公園30歲〉,《明報》,2007年8月29日
  4. . 壹週Plus. 蘋果日報. 2017-08-26.
  5. 香港自然保育的起源 - 環境科學專家湯博立 (Prof. Lee M. Talbot) 存檔,存档日期2006-06-15.,香港自然網
  6. 《郊野叁十年》,第38頁
  7. (繁體中文) (PDF). 長春社. 1月6日 [2008-01-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10-05).
  8. . 明報新聞網. 5月18日.
  9. 《郊野叁十年》,第110頁
  10. [八仙嶺山火圍困11人 為逃命跑至腳抽筋_星島環球網_港澳 . [201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11. .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7-12-09].

參見

站外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